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裏,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壹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壹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麽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采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壹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壹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壹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壹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壹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壹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壹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幹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壹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壹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壹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壹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壹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沈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壹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壹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壹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註。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壹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壹情況,該報壹位年輕編輯想出壹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壹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余,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麽好嗎?”姑且心存壹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壹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範(總編輯範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裏擡出壹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範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範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麽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壹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壹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範聊天中,我突然冒出壹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壹起去暗訪呢?壹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壹封讀者來信引出對壹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壹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壹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壹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壹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壹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壹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妳們敢於請讀者壹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妳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妳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註。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準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
新聞策劃:對於已經或即將發生的較為重大的新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報道。新聞策劃是壹家報紙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策劃的鐵律:新聞策劃永遠追求創新,決不允許重復(要做“家”不能做“匠”);新聞策劃的目的,永遠是讀者的需求。
策劃之前要考慮讀者的心理,考慮到電子媒體的覆蓋,考慮到讀者最想了解什麽。變“告訴這個事情”,為“解釋這個事情”。
新聞策劃的功能:能夠最大限度的擴大新聞事實本身的影響;最大限度的實現編輯部的意圖。
日常的、大量的、壹般性的新聞題材,不需要新聞策劃,惟有較為重大、有開掘意義的新問題材,才值得費心費力的去策劃。標準有二:壹是讀者意義,題材健康向上,讀者喜聞樂見。適宜於壹般的、生活類的報刊和壹部分都市報;二是社會意義,題材本身能夠深刻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揭示某種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的進步有壹定的推動作用。
新聞事件策劃,要有獨家特色,最高境界是“壹夫當關萬夫莫過”。要求有激情,有境界。事件過後,讀者的記憶中只有妳。多家競爭要有獨家特色。
新聞現象策劃,壹定是獨家的,最高境界是“眾人議論紛紛惟我道破天機”。做捅破窗戶紙的獨家。當妳抓到後,做深、做透,不給對手留任何機會。
①正常情況下的策劃,明白在那裏的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
A險招、惡招、邪招——要突出自己的特點,深刻了解自己報紙的位置和特點。每個報紙的特點是壹次壹次策劃出來的。舉例:亞運會報道。面對每壹次新聞報道,都是壹次媒體的競爭。只有在競爭中不斷取勝,才能贏得讀者。在重大新聞報道中,作為弱勢媒體,絕對不能采取常規手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註意力在於對差異的渴求。1999年,五四運動80周年。北青報對不得不報的內容,做了4個整版。把五四精神八個字拆成四塊版,愛國,進步……同日,南方周末也推出報道。中國青年,在所有媒體裏突出青年特色,做20世紀百年青春人物(青年名人)殿堂金版;年底,百年時尚,20世紀風情畫卷銀版。大獲成功。
B版面轟炸。重大新聞,給足版面,給足信息,解渴,讓受眾不用找別的媒體。面對互聯網,不能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舉例:“9.11”事件,境外報紙,號外。接著出了雜誌。比如:“ 伏松戀”的報道。
C體例壹致,增強連續性,做深做透。 舉例:海灣戰爭
D側面迂回,繞道過去。 舉例:兩會報道。成了壹種負擔,很難出彩。主要原因是位置擺的不對,功夫應該在會外。比如《39級臺階走了半個小時》的消息,說的就是代表受到記者圍追采訪的熱烈場面。這時候跳出去,不做會上。比如八屆人大的時候,中華工商時報做的就是《中國工商界的期望》。
②非正常情況下策劃,看起來辦不了,已經晚了的新聞:
A小中看大。看時間和範圍。 舉例:三裏屯農貿市場,小競爭,說出市場經濟的大文章。
B後發制人。沒有搶先,不要放棄,盯緊,尋找機會。舉例:中國消費者權益第壹案——紅顏壹怒為自尊
C化平淡為神奇。舉例:春天裏我們把人字寫得更大。新的壹年,新訴訟法出臺,人權狀況好轉。
D危難之中找捷徑。 舉例:上海貨怎麽了,壹戰成名上海灘。
③調動多種編輯手段在版面上創新。 舉例:廣告也是好版面——國慶長假100種方案。
④註定要發生的事情,要精心策劃,早作準備。 舉例:鄧小平逝世專刊
秘訣,在於差異。先想別人會怎麽做,之後決不這麽做,另辟蹊徑,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