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理論包括潛意識論、本能理論和人格理論。具體如下:
1.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2.本能理論
“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
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壹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
3.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學史上第壹個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和人格發展兩個方面。
人格結構: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在晚期,他進壹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學說,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自我遵循快樂原則,本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人格發展: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
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0-18個月)、肛門期(18個月-3歲)、性器期(3歲-6歲)、潛伏期(6歲-11歲)和生殖期(12-20歲)。
4.關於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
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