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範文匯總六篇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壹些新的想法,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
當好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我們每壹位家長都要經歷的事情。當我們的孩子瓜瓜墜地的那壹刻起,我們就責無旁貸的要承擔起養育他並且要教育他的責任。我是壹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許我更有心得,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就教育孩子的問題來***同探討壹下。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既然我們是孩子的父母,那我們就不應該讓我們的父母去幫助我們來教育我們的下壹代。因為我們的父輩與我們的孩子之間是有代溝的,他們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在如今這個年代已經過時了,要想讓我們的孩子在二十壹世紀成為人才,那在教育上面就需要我們自己親自出馬才為上策。雖然我們和孩子之間也有代溝,但比起爺爺奶奶,他們還是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觀念,而如今很多的父母因為各種原因都忽略了親自出馬,來教育和培養我們的下壹代。
我本人是壹位“職業”媽媽,自從有了孩子,我放棄了工作,在家裏專心照顧我的孩子。在撫養他長大的同時我沒有忘記要好好的教育他,給他打下壹個良好的基礎。在他剛剛學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媽媽把家裏打掃得幹幹凈凈,妳不要把妳的玩具隨便擺放,那樣會讓本來幹凈的房間顯得又臟又亂。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我相信他壹定能聽的懂我在說什麽,也壹定能看到我在做什麽。每當他把自己的玩具到處擺放的時候,我都會在他的身後隨手把玩具撿回到他的玩具箱中。久而久之,他明白了,他的玩具不能放在地上或者是其他地方,在他不玩的時候,玩具壹定要放回箱子裏面。從此他每次玩玩具時都會從自己的箱子裏拿壹兩件出來,不想玩了就放回箱子裏面。這雖是壹個小小的舉動,但他卻讓我的孩子養成了愛幹凈的習慣。還有就是與大人講話,我告訴他,和比自己年齡大的人說話壹定要說“您”,妳、我、他的稱呼只能和自己的同齡人或者是比自己小的人才可以說。見到老人,妳必須叫爺爺、奶奶;見到和爸爸媽媽年齡相當的人要喊叔叔阿姨,見到和哥哥年齡差不多的人壹定要叫哥哥或姐姐,主動叫人這是壹個好孩子應該做的。在我的教育下我的孩子不但贏得了街坊四鄰的誇獎,在學校他壹樣贏得了老師們的贊揚。
在學習方面,我的孩子比較主動。回家的第壹件事就是把手洗幹凈,然後寫作業。無論作業多少,他都會認真的寫完才吃晚飯。壹至四年級,他沒有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到了五年級,他主動要求自己來檢查作業,因為他知道了自己不會檢查作業對他沒有好處。我在孩子的學習上沒有太多的操心,順其自然比較明智。比如他考試沒考好,成績不是很理想,我沒有責罵,但我也並不是無動於衷,我的孩子會感覺到我默默無聲中的那份失落與期望,更能體諒到我是在給他留著面子,此時的他會暗下決心,下壹次的考試他會給我壹個驚喜,給自己壹個交代。
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二十壹世紀的“神童”,他們或許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出眾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多多觀察,多多發現。我本人不贊成壹概而論,例如:聽哪位專家說,孩子要多給贊揚,少給批評。我以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假如我們壹味的尊崇專家的建議,對我們的孩子只說好,不說錯,也許對某些孩子而言這樣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更多的孩子則是好壞不分。當然,我們也不能總挑孩子的不是,那樣孩子壹樣不會有好的結果。最主要的是我們做家長的要用心去和孩子交流,去和孩子接近,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及時幫助孩子處理棘手的問題。我們不能總把自己擺在家長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的自尊,也不要總把孩子的尊嚴放在首位而忘記了我們做家長的責任,針對自己的孩子,我們要看準時機,以不變應萬變,把眾多專家的理念總結到壹起。該尊重孩子的時候我們壹定要放棄自己的尊嚴,該提醒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壹針見血,該鼓勵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要吝嗇更多的好詞好句,該讓孩子原諒的時候我們壹定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是我們錯了,希望孩子能原諒我們的過錯。看到孩子不需要任何條件和理由的就原諒了我們,此時我們做家長的心裏是否留有愧疚,愧疚我們為什麽會壹直抓住孩子的小辮子久久不肯放手。
我和孩子有時像朋友,有時是母子,有時像情侶。像朋友時我會和他平起平坐,和他分享他的快樂與煩惱;像母子時我會把長輩的經驗傳授給他,會把父母的心願告訴給他;像情侶的時候我會和他撒嬌,我會讓他感覺到他是壹個男子漢,我需要他的保護,需要他的謙讓,需要他的疼愛。這樣,我的孩子每天都會在幸福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學習的好壞並不都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我曾壹度的強調,只要班裏有壹個得壹百的,這就說明老師的教學說平很高,老師沒有錯。但也不能說我們的孩子沒考壹百分就是個笨蛋,其實很多孩子是因為家庭的因素。在課堂上他不好好的聽講,腦子裏凈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這些事情也許是跟我們家裏發生了什麽有關,我們並沒有把事情放在心上,可孩子卻因為我們的某壹句話或者是我們長輩的某壹個決定而心情煩躁。這不但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更影響了他健康的成長,在這點上,做家長的我們要冷靜的思考壹下,是否我們的孩子更在意他們的父母,更在意他的家?我們做家長的也不要有事就埋怨老師,我雖不是壹位人民教師,但我要在這裏為我們最應該尊敬的老師們說上壹句話,我們做父母的的只需要管好壹個孩子,甚至是壹個孩子我們都未必能教育的好,可老師要教育全班三四十個孩子。這些孩子各有各的優缺點,讓老師壹個個的了解並能逐個的體諒,我想就算我們是老師也不可能做到。更何況孩子的基礎教育是我們給的,他的基礎本就不好,又怎能讓老師把他改頭換面呢。
說了這些,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其實我相信每壹位家長都知道這些及俗的道理,只是沒有時間打理自己的思緒罷了。我希望做家長的我們要從現在開始,重視我們的孩子,重視他們的存在,和老師壹起***同為我們的孩子建造未來的橋梁。我們的孩子是優秀的,我們做家長的和老師壹樣的光榮,壹樣的偉大。為了我們的下壹代,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2首先我要說的是自己作為家長的幾點錯誤的教育方法:
壹、我總覺得是自己“離不開”孩子,而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家長。總覺得孩子離開我不行,什麽也做不好,因為如此往往反而導致大人之間因為孩子鬧得不開心,更是幹擾了孩子的獨立成長。
二、我經常喜歡幫忙孩子解決問題。給孩子整理衣物被子甚至玩具,不願讓孩子主動做家務,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總感覺孩子還小做不到位,總覺得離“三十而立”還尚早。
三、尊重個人保密我是明白的,但是有時孩子有什麽心事,我就個性立刻想明白,就想方設法去追問。其實就想明白原因,以便滿足自己幫忙孩子解決的欲望。但是真是適得其反,孩子不願意說的,不想告訴家長的,那麽真的不要逼迫她們說出不願說的秘密。
對孩子教育要以身作則,包括為人處世,禮貌待人、善待老人。壹個家庭再窮也不能窮“誌”,不明白善待他人和尊重別人,知識再高也等同是沒有文化。
其實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我們都是未畢業的“學生”,如何教,沒有壹個方法壹用就靈。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是壹臉茫然,我也只是多聽聽壹些好的推薦。我也在意孩子的成績,但是沒必要太在意孩子的名次。
我不喜歡讀死書的孩子,有好成績而缺失了性格,又自私又沒有同情心,教育出這樣的孩子那是徹底失敗的。培養孩子我還是認為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從“仁義禮智信”方面抓起。學會做人說起來容易,不是壹肚子墨水那麽簡單。
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我們做父母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成“人”才是最終目標,學會做人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3前日看了王老師的“從壹個小品演兩遍說起”,不禁想起“人生需要觀眾,生活需要喝彩”這句話,究竟是從哪裏看到了這樣壹句話,我已無從知曉了。但是覺得說的非常好,非常對!
暑假裏,我陪兒子去體育館遊泳,因為我不會遊泳,我就叫同學帶上孩子壹起,讓孩子們自己進去,我們去街頭逛逛,幾次後,兒子對我說:媽媽,妳也進去吧,妳不在,我遊得都沒勁。妳就在池邊看看,我也覺得踏實!想想我在旁邊時常給他鼓鼓勁,立個標什麽的,他都會很起勁!我就是他的觀眾,我會給他喝彩!
中午,吃過飯,我正在房間裏休息,端著杯子喝口水,突然壹個孩子走來報告說:老師,老師,他們都在黑板上亂畫。
哦,那妳該怎麽辦呢?
我叫他們不要亂畫,但是他們都不聽。
我讓他先離開,我喝了口水,放下杯子,向教室走去,走到門邊,便見到壹排孩子在黑板上塗塗畫畫,我輕輕走過去,“Oh,mygod”這群孩子哪裏是亂畫,分明是群小畫家啊”他們畫得都是慶祝元旦的畫面,他們見我過去,並沒有四散開去,還在那裏很開心地塗畫,還不斷地說:老師,我們還想畫好了請妳來看呢。
哦,真的麽?
嗯嗯!紛紛點頭稱是!
妳們好棒啊!畫得真不錯!我再看看打報告的同學,他不作聲,我問他:他們是在亂畫麽?他搖搖頭。妳也去玩吧!
班上有幾個孩子性格內向,相對其他孩子要落後壹些,學到數的組成時,就常常稀裏糊塗的,課上,我常常點她名,開始時,她是不舉手的,大約也發現不舉手老師也會點她,對了我也會表揚她,孩子們還會鼓掌以示鼓勵!她就主動舉手,同學們大約也看出了道道,每次只要她舉手回答正確了,大家就給她掌聲,她聽到的掌聲越來越多了,她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雖然成績還是略顯落後,但是她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變得話多了,活潑起來!
還有壹個男孩子,進來時,連個名字也寫不出來,開學三天,書已經只剩三分之二了,新發的兩本本子已經畫符畫完了。幾次去他家,都只見他壹人坐在電視機前的茶幾上看電視,家長在廚房幹活。通過多次和家長溝通,家長也意識到不足,就按照我說的,每天自己在廚房幹活,讓他在廚房練字,寫得對,有進步就能看電視!經過壹段時間的訓練,果然有了進步,我那天就表揚了他,放學時,他媽來接他,小朋友們壹起圍著他媽媽說:今天老師表揚他字寫得整齊羅!他媽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孩子也笑了!語文課時,老師問哪些動物會冬眠,他竟舉手說蛇,同學們給他以熱烈的掌聲!他笑得開心極了!
想想,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紀,有人認可,有人賞識總是幸福的!更何況是孩子,想起網絡上那個表情包上附的壹句話:此處應有掌聲!真覺得甚是可愛!我想我要當努力當好壹名觀眾,把掌聲送給我的孩子們!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4人們都說父母是人生的第壹個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下邊談談我的教育心得:
壹、幫孩子端正態度
家長必須幫助孩子提高對家庭作業的責任感,要讓孩子明白,每天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作業是他必須要做到的,是他作為壹個學生應盡的職責,就像爸爸媽媽每天上班時都要盡心盡職地完成本職工作壹樣,沒有任何可以討價還價的余地;家長還必須幫助孩子提高對家庭作業的重要性的認識,要讓孩子明白做作業是掌握好知識不可缺少的壹個環節,是學習的延續和拓展,是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二、努力提高孩子興趣
興趣是影響人的行動的重要因素,它能促使人喜愛從事某項活動,但有些孩子學習興趣低落、學習自覺性較差,於是他們每天做作業都是硬著頭皮在應付老師和家長,能拖就拖,能不做就盡量逃避。對於這類孩子出現的作業問題,父母應當從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要想辦法改變孩子對學習是“大人逼我學”的狀態,要讓孩子能夠變成“我愛學”、“我要學”的主動學習。
三、壹心壹意做作業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沒有專心投入,“附加動作”太多,壹會兒東張張西望望,壹會兒摸摸這玩玩那,還有的孩子喜歡幾個人湊在壹起邊聊天邊寫作業,或者喜歡邊聽音樂、邊看電視、邊吃零食邊寫作業,如此三心二意當然不能保證作業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在做作業時集中註意力,不要做與作業無關的事情,孩子的書桌上也不要擺放令孩子分心的東西,在孩子做作業時不要去打擾孩子:“今天在學校表現好不好,有沒有受老師表揚”,“肚子餓了嗎,要不要吃點心”,“做幾道了?還有幾道?”
四、安排合理作業
父母應當教會和督促孩子合理地安排和處理每天的作業,比如,學校裏的作業要抓緊,能在學校裏完成的就不要都帶回家裏;放學後不要先去玩個夠,等到精力耗的差不多時才去做作業;做作業前要事先準備好學習用具(膠帶、水彩筆、白紙、書本等),不要等到用的時候再臨時去找;在做作業時要看清題目、審清題意後再動筆,不要做了之後才發現題目搞錯了或沒有按題目的要求去做;做作業時遇到不會的題,可以先繞過去,先做其它會做的題,不要就停在那裏無謂地消耗時間。
五、註意勞逸結合
孩子做作業是要動腦筋的,如果孩子連續思考問題的時間較長而得不到休息,大腦就會疲勞,就會出現大腦運轉速度緩慢的現象,這時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下降,錯誤率也會增高,這時如果讓孩子適當的休息,疲勞得以解除後其學習效率反而會提高。壹般來說,小學生連續做作業的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1小時。
六、加強能力訓練
既好又快地完成作業也是需要壹些最基本的能力的,比如小手肌肉的靈活、手和眼的協調壹致等,有的孩子作業“慢”就是因為他們的協調能力不足,在做作業時頻繁地擡頭和低頭,從而降低了讀寫的效率和準確率。對於這類孩子,家長首先應當加強其視知覺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多做壹些課余活動如籃球投籃、打乒乓球、剪紙、走迷宮、跳繩、滑冰等。
七、先復習後作業
作業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熟練地記憶所學的生詞、語法、定義、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孩子完成作業的好壞是建立在對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的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課堂知識沒掌握、所學的內容沒有消化和理解,作業自然就做不好,因此為了順利地完成作業,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業前先看書和參考資料,復習完了之後再動筆寫作業,而不要圖省事,回到家抓起筆就寫。
因此,筆者認為家長要以自身的行為和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讓孩子在家裏感到輕松、愉快,這樣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積極的情緒。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5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作為奧城小學的壹名普通教師,有幸在熱心關註教育發展的教育部門領導的安排下,不斷地有了再學習的機會,在此我非常感謝關註當下社會教育思想的領導們,不但讓我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業務水平,也給我個人有些迷茫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了方向。這次聆聽的“傳統文化——弟子規”教育專題講座,留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記得第壹次聽教育專題講座,那是幾年前我和壹位朋友在濟南大學聽的《愛心教育》,當時雖然對我打動很深,但是我卻覺得當下應試教育觀念很深,不易實現。逐漸的又聽過幾次這樣的專題報告後讓我覺得:其實把這樣的教育觀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並沒有那麽難,只不過從教師語言上有意識的滲透出來我們當下教育的思想就行了。
本次的講座學《弟子規》,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過幸福的日子。肖老師、陳老師以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心境為主線,給我們舉了太多的例子,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智慧,在我的筆記中覺得每壹句話都很值得回味,唯有遺憾的是還有些重要的東西來不及記下來。古語有言:“欲助人者先自助!”所以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提升心境,首先老師自己就要有這種心境。
孟夫子講的四種心境:孝心是否提升;羞恥心是否提升;恭敬心是否提升;是非判斷力是否提升。壹個人學問的高低到底是以什麽來判?是以學歷為標準嗎?如果壹個人大學畢業了,但是不孝敬父母,那他學問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壹個人學問的高低不是以學歷為標準的。肖老師說:“弘揚聖賢文化——傳統文化這樣的道路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文學壹句就可以落實,當下就可以做到,當下就可以幸福。”我聽了之後回想《弟子規》上的話,身有同感。人生沒有偶然,都有前因後果。比如:壹只小鳥拉了壹泡屎在小男孩的臉上,他該想:“為什麽拉到我的臉上呢?壹定是小時候經常拿彈弓打鳥了,所以現在才往我臉上拉屎,我應該感激他沒給我更嚴重的回報。”
壹個孩子如果有孝心,可以發掘各方面的能力。教孩子關鍵在於心境的引導。比如:老師獎勵了妳壹顆糖果,《弟子規》有言:長者先,幼者後。妳是自己吃了,還是拿給媽媽吃?要是自己吃了,舌頭可以甜壹陣,要是拿給媽媽吃,忍住自己的欲望,那心裏就會甜壹輩子,妳會怎麽選呢?如果拿給媽媽吃,媽媽不吃怎麽辦?於是妳就可以說:“如果妳想成全我當壹個孝子呢,妳就吃了。”再如:假如爸爸出差回來給妳帶回壹件禮物,妳接過來感覺到什麽:爸爸如此辛勞,妳接過來的是愛子之心,不是禮物啊!面對班上考試最不好的同學,妳是怎麽看的呢?有沒有關愛之心?如果妳考好了妳的心境是怎樣的呢?是洋洋得意還是總結經驗?如果妳沒考好心境又如何?是憂慮、煩惱還是從結果找失敗的原因?答案已很明顯。
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如何改掉他的粗心大意呢,其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可以看到,只有改了這種習慣,也就改了學習上的這種毛病。所以,肖老師說:“我們可以把每個人身上的這種壞習慣看成是壹種垃圾,壹旦發現,立刻改掉。那妳就會在很多事上做得很好。”
如果妳壹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嗎?那就要看心靈的進步與否,如果這次成功了,驕傲自滿,得意洋洋,那就是下次失敗的預兆,心境有提升是好事,心境無提升是壞事,因為做任何事妳的心境都有進退之間。
電視上有的唱歌演員唱的什麽根本聽不清,那要不要跟他學?妳的是非判斷力如何?聽不清的東西不要學。人生有兩樣東西:時光和命光。時光無限,但命光有限。所以每壹天都要珍惜,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用的地方,心境提升了,其它的才能提升,心境墮落了,將種下苦果。
俗話說:“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不能讓我的孩子那麽苦,所以小時候要培福,從小多幹活,能擦桌子掃地就擦桌子掃地,要有為家庭服務的意識。長大了要造福,成為有用的人,而不能成為社會的“寄生蟲”。老了才能享福,才會苦盡甘來。
所以我們做教育做得是大事,是天下事,雖沒有孔夫子那樣大的思想,但當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傳遞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優良的傳統聖賢文化的同時,不也推進了整個社會的教育發展嗎?我們的心裏能不幸福嗎?
什麽是真正的“愛”?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我們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嗎?其實所有的教學都要關註到孩子的心境,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提升心境,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幫他們改掉“壞習慣”,孩子不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表揚他對在哪裏,而不要表揚他的名字,所以抓住每壹個機會,幫助學生不能在結果上打轉,不能在表象上打轉,要抓住問題所在。我想這就是我們做教育者的”壹顆心”。
孩子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6開學來,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壹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選擇也主要是基於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視角,深入淺出,給人以啟迪,發人深思。
壹、在教育理論篇裏,顧先生從宏觀的角度解析了教育過去的弊端,今天的變革,未來的發展,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說實話,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教育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見,但總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的高考制度不改變,壹切變革都是空談,並且認為教育的變革是教育部的事,與教師關系不大,因此在學校轟轟烈烈的變革中是盲目的跟隨,並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讀了這本書,心中豁然開朗,頭腦中對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們為改變教育的現狀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明確了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應該為改變教育的現狀做些什麽。顧先生說:21世紀的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1、思維方式: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2、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那麽作為教師,要成為為每個學生設計最好的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成為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和處理信息的指導者,成為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幫助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二、在素質教育篇裏,顧先生提出的“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的觀點讓我耳目壹新,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觀念上的誤區。以前我壹直認為教育要公平,顧先生卻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異,有了差異才能真正達到公平,他提出的口號是:給學生提供壹個最適合他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或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的成長。差異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學生放在第壹位,以人為本。所以給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要達到教育的公平,教師就要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設計適合每壹個學生的最好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不同的信息,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經得起挫折的品德。再次:在教書育人篇裏,顧先生把道德自覺作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不需要別人監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對學生來說首先是養成壹種習慣,另外就是讓他們在活動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在活動過程當中,通過壹些矛盾,通過壹些鬥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壹個提升,矛盾解決了,他們的道德水平就會提高壹步。同時在活動中學生能夠體現遵守規則、克服困難、對自己行為負責、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
另外:在教師發展篇裏,顧先生要求教師走出知識越多越好的誤區,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因為知識不等於智慧,書讀得多但不思考,不與實際相聯系,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變成書呆子。知識要變成智慧,需要活學活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產生疑問和矛盾,在解決疑惑過程中產生智慧。因此要多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來激發他的思維,提高他的興趣。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們為了節省時間,用最少的時間灌輸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通常是不組織或很少組織學生活動的,這樣做的結果看似省時高效,但實際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只有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把現存的結論告訴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結論就算掌握了知識,實際上學生不知道知識產生的過程,不思考知識未來的發展,學生沒有活動,思維就激活不起來,學生的學習就會缺乏興趣。而活動能啟發學生思維,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增長智慧。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壹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並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裏學到的教育理論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