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待業大學生擇業心理
(壹)功利心理
這種求職心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或其他知識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們求職或擇業的動機既有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強烈願望,也有獲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許多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湧向經濟特區,湧向三資企業,或者是開創民辦科、工、貿壹體的公司,往往出於這種心理。對當問及“妳對人生價值怎麽看”時,選擇“人的價值既在於貢獻,也在於取得功利”答案的,壹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70.1%、69.0%、72.3%、74.3%;當問及“您追求怎樣的人生”時,選擇“既追求為社會做貢獻,也追求個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壹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92.4%、92.9%、94.1%和90.3%;當問及“您的人生哲學是什麽”時,選擇“多貢獻、多得利”答案的,壹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80.3%、78.2%、80.6%、84.4%;當問及“您選擇工作的標準是什麽排序”時,大學生把“工作條件好、有利於發揮才能”排在第三位。從這些調查答案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求職擇業的功利心理。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清貧、社會潮流的影響以及校園經商的啟發,誘發了擇業中追求高經濟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安全心理
所謂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選擇職業時有些人往往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而選擇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單位。這種心理在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求職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許多幹部、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高校、科研單位,認為這些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穩定;壹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國營大、中型企業,也是出於安全穩定的考慮。此外,人們還發現懷著安全心理來求職擇業的人群中,家長“越俎代庖“的居多。壹位大學生的家長對我們說;“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風險掙大錢,只想幫他找壹個穩定的工作,了卻當家長的憂慮”。這種家長不會是少數。
(三)求“名”心理
在消費者中,有壹種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不惜購買假冒商品,以滿足其虛榮心。在求職擇業者當中也有這種求名心理,不了解職業的內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某些工作,單純追求“名望高、名譽好”的單位。
(四)競爭心理
商品生產的競爭是人們競爭心理產生的源泉。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實行獎學金和貸款制度、科研單位實行有償合同制、人才流動以及取消幹部終身制等等,都提倡競爭、保護競爭,從而強化了人們的競爭心理。
競爭心理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表現地十分明顯。據壹位已被上海希爾頓大酒店錄用的大學生說:“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資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說,我不滿意我原先所幹的研究所的工作環境。有人說我不知足,在有名氣的單位做清閑的工作夠愜意的,為什麽還要調動呢?可氣就可氣在這清閑上,沒有什麽活可幹,人又不能調走。我願意參與各種競爭,情願快節奏、高效率地幹,並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這多痛快!”這位大學生的直言不諱代表了許多人的求職心態。
(五)求閑心理
求閑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中追求舒適、清閑的心態。在壹些大城市裏常有壹種怪現象,即有些工作無人願意幹,而有些人無工作幹,使大批農村“盲流”填補了空白。在北京市的壹次招工見面會現場,常常看到許多手持求職證的人在“挑肥揀瘦”地尋求職業。他們寧可待業,也不願去當煤礦工人、紡織工人、清潔工人……另外壹些部門的招聘桌前卻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筆者問其中的壹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還讓我們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紡紗機,沒門!寧可吃閑飯,幹個體戶,也不去幹那些出力不少,掙錢不多的工作”。求閑心理在大學生的求職隊伍裏可能只占少數。
(六)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那些為了離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壹種求職心態。事業與家庭、工作與生活常常有許多矛盾,造成許多不便,從而在擇業時產生了求便心理。壹位家在北京,單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學講師,為了全家團聚,竟然屈就去當壹名更夫。
在大學生擇業傾向上,也可以看到這種求便心理。據北京市有關部門1988年調查,當問及“假如您在畢業時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去向,您首先選擇哪些地區”時,大學生選擇北京的占23.2%;選擇沿海的開放城市的占21.0%;選擇其它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為了生活、學習方便。1987年我們對部分高校在校生調查時,當問及這個問題上時,大學生選擇大城市的占24.2%;選擇離家近的單位的占21.0%,選擇邊遠地區的只占極少數。可見求便心理在大學生擇業中的位置。
(七)奉獻心理
這種心理常見於那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的求職者。例如,放棄到國外繼承萬貫家財,立誌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甘當螺絲釘的國家機關幹部;願做“蠟燭”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教師;甘為人梯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需要甘當“無名英雄”或自願到邊疆工作的人們等等,他們以過硬的思想素質和對人民、對祖國、對事業強烈的獻身精神,義無返顧地選擇國家急需的工作,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較大的成績。奉獻心理是我們在擇業指導中大力提倡的壹種職業品德。
(八)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在求職擇業時也會常常遇到。壹些大學生在求職現場尋找熱門職業,報考的人數越多,她們對那些職業的渴求越大。於是人們在求職時紛紛擁擠在“三資”企業、大飯店及外貿部門等狹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為此“獻身”或受騙。因此,我們在就業指導中再三告誡學生,求職擇業是壹項嚴肅鄭重的大事,壹定要認真考慮,謹慎從事,決不能“跟著感覺走”,盲目從眾。
九)依賴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流傳很廣的社會俚語也在左右著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很多大學生在高考填報誌願時就是由家長或中學老師做的主,臨近畢業時,這些人又把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懷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賴心理。即使畢業分配制度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盼望國家繼續“統分統配”。他們壹方面也希望找到稱心的工作,另壹方面又不願意自己到處奔波。於是有的向千裏之外的家長尋求幫助、有的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
擇業問題
(壹)存在“精英意識”,對工作期望值過高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雖然已經實現了向“大眾化”的轉變,但不少大學畢業生仍存在精英意識,以“天子驕子”的身份自居,認為是“我去擇業”,而不是“職業擇我”,對就業單位和應聘崗位挑三揀四,特別明顯的現象是在諸如北京、上海等壹些經濟發達地區求學的學生在擇業時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東部沿海地區工作,而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缺乏就業熱情。
(二)不能正確認識和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
當代大學生們畢業時都已意識到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必須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場與別人進行激烈競爭,然而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他們往往顧慮重重,具體表現有:
1.恐懼:有些學生由於在平時沒有認真學習和積累經驗,求職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不充分,在因幾次求職受挫後,產生恐懼心理,壹提擇業就心理緊張,甚至產生絕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學生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在求職時草率急躁,對用人單位不作詳細了解,草草簽約,壹旦發現未能如願,又後悔莫及,大學生的這種急躁心理,常常使他們煩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學生因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或性格內向或有某種生理缺陷而存在強烈的自卑心理,在擇業時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膽地推薦自己,不敢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與個性。
4.孤傲:有些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的大學生自視過高,在擇業過程中看不上這單位,瞧不起那職業,這山望著那山高,好高騖遠。
(三)不能正確認識成功,存在僥幸投機心理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渴求走捷徑成功,夢想比爾·蓋茨式的成功,壹夜暴富,壹舉成名,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不願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地去成就自己的壹份事業。
(四)依賴心理重
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壹些大學生把擇業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親戚身上,寄希望於拉人情關系完成自己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也有壹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希望學校做好“全職保姆”,表現出消極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時機創造機會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