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由知鄞縣(今浙江寧波)改任舒州(今安徽廬江)通判,途經杭州(或越州)時,寫下這首詩。

此詩壹般註本均定為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但靈隱飛來峰,高僅壹百余米,山上從未建有高塔。因此,李璧《王荊文公詩箋註》就對此提出疑問: “靈隱飛來峰,初無塔,兼所見亦不致甚遠,恐別致壹處也。”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上,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十壹,引作“北高峰塔”。北高峰在靈隱寺後,高達三百米,山上原有塔。據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載: “北高峰,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浮屠七層,唐天寶(742—755)中建,會昌(841—846)中毀。錢王修復之,宋鹹淳七年(1271)復毀。”《武林山記》亦有“北高峰在靈隱寺後山,山有塔……唐天寶中,邑人建,高七級”的記載。王安石途經杭州時,此塔尚存,登臨以觀日出,有其可能。蘇軾有《遊靈隱高峰塔》詩: “言遊高峰塔,蓐食治野裝。火雲秋未衰,及此初旦涼。霧霏巖谷暝,日出草木香。嘉我同來人,久便雲水鄉……”可見當時登臨北高峰塔以觀日出,為壹大勝事。

又有人認為,此詩題中所指飛來峰,為今紹興城南之飛來山,俗稱塔山。塔山傳說為春秋時代越國範蠡修築越州城時,某日晚上自山東瑯琊東武海中飛來,故名。山上有塔,名應天塔,始建於東晉末年。原為九層,可緣梯而上登臨遠眺。“圜視井邑,如閱圖畫。越之形勝,十得六、七。”王安石於皇祐二年曾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此詩亦同時所作。說見蔣禮鴻先生《咬文嚼字·王安石詩飛來峰在紹興證》。備考。

王安石寫作此詩時,剛年滿三十,風華正茂,朝氣蓬勃。他自小即胸懷“矯世變俗之誌”;登仕後,在知鄞縣任內,試行過自己某些政治主張,積累了壹定的政治經驗。當他登上這座突兀的高山和巍然聳立的高塔時,不禁豪氣滿懷,浮想聯翩,於是吟成這首托物言誌的詩篇。

首句“飛來山上千尋塔”,根據對此詩題的不同看法,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壹是簡單地指為寫登臨的地點,前面的“飛來”二字,當然指山名而言。另壹種理解,則認為此句極寫登臨地點之高,“飛來”二字非指山名,而是聯動結構的短語,與次句“聞說”二字相應。就是說,詩人登上峰頂後,眼前突現壹座千尋高塔——“尋”為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壹尋,“千尋塔”,近千丈之高塔也——忽發奇想:此塔不同凡響,豈非天外飛來?接著“聞說雞鳴見日升”,更進壹層,自然地把它與五嶽之首的泰山聯系起來。相傳,登上泰山日觀峰,雞初鳴時可見到日出,因而它成了觀日出之勝地。古人把泰山看成為天下第壹高峰,“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詩人李白有登泰山詩雲: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杜甫之《望嶽》詩,也極寫登泰山之巔,胸襟之開闊,眼界之遠大。詩人在這裏用“聞說”二字虛度,把自己立足之地的氣勢寫得十足,從而為下文發議論作了重要鋪墊。

三、四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為本詩的主旨所在。詩人借登高以寄慨,抒發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壯誌。這兩句緊接前兩句,既富形象感,又用“不畏”,“自緣”等字眼上下呼應,化實為虛,表達了作者的誌趣,並充分反映了他豪邁的氣概與遼廓的胸襟,蘊含深刻的哲理。前壹句脫胎於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的詩句,卻又反其意而用之。“浮雲”二字在李白詩中借喻邪臣(語本陸賈《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且有具體對象,在此詩中雖亦語帶雙關,而其喻義則更廣,泛指壹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浮雲遮望眼”,飄來蕩去的雲彩會遮住人們的視線,作者或許用以比喻他所主張的新政難免會遭到壹些強有力者的反對。但是,作者對此毫無所懼,前綴以“不畏”二字,即顯示作者對自己的事業充滿自信,他將為此而壹往直前,決不後退。傳說王安石曾有幾句名言: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為何能如此自信呢?後壹句作了有力的回答: “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是由於我站得高、看得遠的緣故。這無異於向世人宣稱:我以天下為己任,胸有全局,不怕壹切邪惡勢力的阻撓和反對。

宋人好以議論入詩,此詩即是典型的例子。從此詩通篇章法看,前二句寫景是為後二句議論作伏筆,而後二句又緊聯前面所寫之景,從景生發出議論來,前後呼應,環環相扣,既使議論活潑生動,又具有壹定的思想深度。清人方東樹說王安石作詩“用意深,用筆布置逆順深。章法疏密,伸縮裁剪。有闊達之境,眼孔心胸大,不迫猝淺陋易盡。”我們於此詩也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