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學語時,我便從“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這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中接觸到了古文。從此,對古文的好奇便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步了解了這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
追溯古文的歷史,探索古文的演變,我深深的被它的神奇和豐富所折服。古文,它向人們展示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古文,它向人們訴說著中國燦爛的古文化。它深沈而又古樸,它精練而又優美,它富有神韻,它意味深遠,使人無不拍案叫好。
從古文中,我感受到了古人那深邃的思想。早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孔孟之道至今還廣為流傳,還能時時刻刻規範我們的言行。晚到明清時期,那壹篇篇美文,那壹則則故事,又怎能不值得我們借鑒、欣賞呢?
古文徹徹底底將我征服。我對“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充滿向往;我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潔身自好的精神而贊嘆;我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愛國精神所震憾。“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的景象時是浮現在我的眼前,“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的畫面經常出現在我的夢中……
每當將古文精辟的語句引到作文中,博得贊賞時,我總暗暗佩服古文那神奇的“魔力”。每次與遠方的朋友寫信時,添上幾句古文,總顯得那麽充實,富有情趣,令人回味無窮。
2. 關於怎樣學文言文 的作文500字壹、重視積累 打好基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百字新事”訓練讓語言積累、語感培養與思維發展直接源於生活,要求學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記錄當天發生在身邊的,或當天聽過、讀過、看過的新聞,做到語言精煉、流暢。百字新事與寫作日記有著本質區別,不求長,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方面。
閱讀是壹種特殊的生活,“剪報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剪報壹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想,可從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情感出發,亦可從文章寫作方式方法入手。這項訓練既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為學生自主選擇讀寫材料、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並落實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剪報作文與寫作讀後感有著本質區別,後者重在“感”,而剪報作文則重視了學生的評價能力,不僅在於對寫作內容的“感”,還在於對寫作的內容、過程與方法的“評”,體味文章成功之道,樹立自己的作文標準。 上兩者交替進行,讓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從生活中吸收營養,也解決了“寫什麽”的問題。
二、新聞引路 輕松入門 筆者認為,作文訓練應當經歷“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階段,因此而設計的“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新聞寫作訓練—想象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語言優化訓練—研究性作文訓練)中,“新聞寫作訓練”著重讓學生掌握作文特點和寫作方法,而想象、思維、語言優化、研究性作文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但小學到高中老師需不斷重復。
“新聞引路”以結構模式簡單規範(壹般為倒金字塔式)且易於掌握的新聞(消息)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快速闖入作文王國,牢固把握作文內容與情感真、新,語言簡明精煉等特點,並從此成為習慣。 新聞寫作對真實性的嚴格要求可規範學生運用典型事例寫出真情實感;對新聞價值的嚴格要求可規範學生寫出新意並進而培養創新精神;準確、精煉、生動的新聞寫作語言要求為改變學生華而不實的“學生腔”提供了訓練機會;為把新聞 *** 實、生動而去觀察、琢磨的新聞寫作過程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動機有很好幫助;散文式通訊和副刊文藝作品也為中學生學習文學語言找到了新天地。
語言是學生在潛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積累起來的,包括老師在內,其他人都幫不上忙,所以重視想象與思維能力的訓練成為最有效的作文教學內容,待學生有了壹定語言積累再訓練語言優化。郭沫若曾說:“於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後求其化”,與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通過想象、思維和語言優化訓練求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語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聞的規範模式,不會造成模式化的惡果。
三、交給工具 四步成文 筆者認為:寫作是壹個“發散思維--聚斂思維--線性思維”的雙重轉化過程。即從寫作目標出發,充分發揮觀察、感受能力,從生活和頭腦中聯系各種知識、事物等寫作內容是“發散思維”;選材、煉意、構思、謀篇,是連續不斷地對已有材料與觀點進行整理的“聚斂思維”過程;作者心裏的東西變成文字,語言的“線性”特點(不同的字和話不能同時表達)就體現出來了。
基於此,筆者設計了4X積木式思維作文法。其基本步驟是:想(xiang)-選(xuan)-寫(xie)-修(xiu)。
這壹方法符合新課標指出的“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腦圖是英國托尼·巴贊博士開發的全新思維方法,其要點是把主題詞寫在中心;把任何有關論點寫上從中心點引出分支,不同類別另開分支並不斷連接下去。
4X積木式思維作文法中,腦圖被作為幫助學生思維的作文工具。步驟“想”展畫腦圖,實質是發散性思維,通過展開聯想引導線索、豐富內容,由壹事物作為觸發點聯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識領域,並引導學生遵從相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等聯想三法則對事物進行聯想使文章內容全面、豐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連續思維使文章內容深刻。
步驟“選”完善腦圖,實質是“聚斂思維”,要求學生按照“合題意要求、正確或合理、獨到而新穎、利於發揮優勢”的原則考慮寫作內容寫與不寫、詳寫與略寫、先寫與後寫,對內容進行歸類。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左半球負責加工線性信息,而右半球則負責加工形象性、結構性、層次性信息,腦圖的引入避免了傳統的列作文提綱的線性缺點,使作文選材、構思、立意過程呈發散性或聚斂性,更符合個人思維習慣,有利於調動大腦兩半球協調工作,提高寫作效率。
步驟“寫”即語言的“線性”表達,強調壹氣呵成。步驟“修”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強調念作文,使學生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
四、先練後導 目標導學 原存並仍在大面積應用的“先導後練”作文教學模式(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中學生喪失主體地位,教師指導代替了學生思維。“新聞引路”序列作文訓練體系采用“先練後導”教學模式則省略了“作前指導”環節。
3. 學習文言文的感受和經歷作文600字從上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並學習文言文。由於年代久遠,對於白居易的所謂“老婆婆都能讀懂”的詩文,我們讀來都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壹路學來,收獲和意義還是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
從牙牙學語我們就開始背誦,讀“人之初,性本善”,聽爸爸媽媽講“犬救 *** ”“黃香溫席”的故事。讀《文徵明習字》,深深為他“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的學習精神而感動。
進入高中,我們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想進步的青年,學習文言文是多麽的必要。
讀《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讀《後漢書》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我知道了給予別人也是壹種收獲。讀《公孫龍子》見侮而不鬥,辱也。它教會了我們當正義遭到侮辱、欺淩卻不挺身而出,是壹種恥辱的表現。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讀《左傳》,讀《中庸》,讀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通過學習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歷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知識都來自於文言文。三山五嶽,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面對古人的思想觀念,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但是它帶給我們的借鑒作用是絕不可否認的。
古為今用,繼承發展。中醫是起源於形成於中國的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它無疑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即使在文革期間,中醫仍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黨和國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壹。文言文壹直是中醫考試的必考科目。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僅對於醫學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著怎樣豐富的智慧啊!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都凝結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無限豐富的凝結著古人智慧的材料。當然,學習這些經典文章將對我們修養內涵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身為中華兒女,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身為中學生,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又可以增加我們談吐的魅力,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4. 學習文言文的感受和經歷作文600字第壹次學古文 不久前,我們相約在竹林小院,在這裏,我曾第壹次學古文,學後,才明白古文原來是那麽簡單,那麽有趣。
那節別開生面的課讓我加濃了對古文的喜愛和好奇之心。 首先,“兔老師”讓我們把古文整整齊齊的抄在筆記門上,面對壹個“大西瓜”,“兔老師”讓我們舉起小刀,刷刷幾刀下去,西瓜已經成為了壹塊塊,經幾次細細品味後,我們“大功告成”,壹篇使人眼花繚亂的古文終於被我們踩在腳下,那次學習的是《論語十則》中的第壹則,這次的課堂讓我明白:時常溫習舊知識,不也很快樂嗎?當朋友從遠方來,我們不開心嗎?即便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優點,但卻不惱怒不生氣,不還是壹個有道德,有學問,有才華的人嗎? 這就是我在竹林文學社第壹次學古文的經歷,他真正讓我明白漢字是多麽有趣,古代人是多麽聰明,壹字多用,意思也隨之變化,從中也就反映了古代人的聰明才智,第壹次這樣學古文,不僅讓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對溫習,朋友和別人誤解個人時的態度,而且,它也讓我明白如何學古文,那就是:要把古文分割開來“逐個擊破”,再套串起來,如此而已,使古文變得又容易,有簡單。
如果把古文比作壹個“大西瓜”,那麽,我們就要用“智慧之刀”把它切割。古文其實並不神秘,關鍵在於掌握方法,運用智慧破解它,這也許就是我第壹次學古文所明白的道理吧! 正因為有了這個道理,在今後學古文的道路上,我將越戰越勇!每當想起第壹次學古文的經歷,都感到壹陣微微的喜悅。
5. 壹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讀後感自己挑吧論語讀後感nbsp;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孔子壹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壹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麽令人不可思議!nbsp;作為壹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nbsp;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nbsp;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
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nbsp;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壹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麽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nbsp;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壹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
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nbsp;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壹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壹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禦、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壹句話都發每壹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nbsp;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nbsp;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壹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壹個新的自我。
nbsp;2、《大學》讀後感nbsp;《大學》總結了人壹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壹位,作為人生的第壹大學問。nbsp;“修身”nbsp;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
壹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壹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壹個人沒有nbsp;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麽,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
所以說,壹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nbsp;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nbsp;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nbsp;大雁南飛就是壹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壹群誌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壹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nbsp;有人這樣總結說:壹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同的信念和團結壹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壹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nbsp;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著壹個***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
這是壹種緣分,更是壹種機遇,壹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nbsp;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nbsp;融入集體這個大。
6. 學習文言文有感 作文從上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並學習文言文,高中學生文言文學習心得體會。由於年代久遠,對於白居易的所謂“老婆婆都能讀懂”的詩文,我們讀來都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壹路學來,收獲和意義還是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
從牙牙學語我們就開始背誦,讀“人之初,性本善”,聽爸爸媽媽講“犬救 *** ”“黃香溫席”的故事。讀《文徵明習字》,深深為他“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的學習精神而感動。
進入高中,我們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想進步的青年,學習文言文是多麽的必要。
讀《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讀《後漢書》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我知道了給予別人也是壹種收獲。讀《公孫龍子》見侮而不鬥,辱也。它教會了我們當正義遭到侮辱、欺淩卻不挺身而出,是壹種恥辱的表現。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讀《左傳》,讀《中庸》,讀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7. 要壹篇古文的讀後感,500字左右我印象最深的壹篇古文就是《勸學》,第壹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文章壹開篇就引用了君子的話“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全片的中心。接著又從三個方面具體敘述了學習的重要性:1.用“青出於藍”的比喻,說明學習能使人進步、提高,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2.以木匠取材的事例,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氣質。3.以木料用墨線可以取直,刀劍磨了之後會鋒利的比喻,說明人如能博學多識,並能天天反省檢查自己,就能提高道德修養,行為沒有過錯。
而第二段講了學習的方法。這裏強調了兩點:1.空想不如學習。作者說我曾整日冥思苦想,不如學習壹會兒得到的東西多。2.要善於利用外物,借助工具學習。借助工具學習就像高登招手,順風呼喊壹樣,並非手臂加長,聲音加大,腳步快、善遊泳,但卻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修養的人,也並非天生聰明只是在學習上善於利用工具罷了。第三段講的學習的態度。作者在這裏強調了三點:1.學習要循序漸進,不斷積累,就像積羽成舟壹樣,沒有壹步步的行走就不能到達千裏之外,沒有無數條小溪就匯不成大海,這就是逐步漸進、積累的效果2.學習要勤奮不息,持之以恒,就如“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壹樣。3.學習要專心致誌。就像蚯蚓,它既無尖利的的牙齒,也無堅硬的骨頭,但它卻能鉆到幾十米深的地下,靠吃土,往下飲深泉,關鍵在於它用心專壹。
這篇文章中大量運用了比喻說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使我學會了很多道理。這本書裏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很生動,告訴了我許多道理:怎樣學習成績才好、要尊敬師長、耍小聰明是行不通的、要愛學習、愛生活,還有要怎樣做人………
8. 初2語文文言文讀後感500字多做讀書筆記 多積累優美語句,段落,格言等,勤於練筆 堅持寫日記 具體的。別急,語文不是壹下 就能學好的 ,靠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語文的學習,我覺得應該提倡 “零存整取”。其實語文本身在學科方面就比較雜、比較碎,和課本的聯系相對少壹點,就算是語文考試的內容,和課本聯系得也並不緊密。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有些人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做語文習題,我認為這樣是沒有效果的。 語文的學習,用壹個成語來說,就是細水長流。語言的學習關鍵在於應用,只要妳足夠留心,其實語文的學習完全可以貫穿於生活中。我從小就有意識地註意語文知識的積累。同時,平時可以試著多讀壹些經典作家的經典文章。這些看似和學習沒有多大關系,但其實我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欣賞品位和鑒賞水平,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在考試時,他人的好語句、好事例我們都可以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長期的積累,對於我們的語文考試是非常有幫助的,在考場上,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的思維很開闊,文思泉湧。 高考所選取的文言文雖來自課外,知識點卻均出自課內。實詞、虛詞、句式、古今異義等,知識點零散,但如果善於分類,善於總結,並且活學活用,就壹定能夠“課內開花課外香”。由於沒有古文的運用環境,很多同學對文言文都很陌生,讀不順,也背不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壹句話——靠平時的積累,課外時間可以多讀壹些文言小說,再者,重視課堂上的學習。高中文言文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實詞、虛詞用法,文言句式,內容理解。在平時的學習中,就要註意分類總結,把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都記錄下來,進行強化記憶。當妳讀到來自課外的壹些文段時,就不會感覺陌生,詞的用法都是壹樣的,聯想平日所記的知識就能融會貫通。 作文可以通過記日記的方式來訓練。 我主要通過日記來練筆,把平時生活中發生的那些大事小事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或者把日記寫成讀後感、觀後感。比如看完壹本書、壹些雜誌、某個電視節目,會有壹些感受,那就寫出來,記在日記本上。妳平時經常寫日記的話,寫作文的思路往往來得很快,可以從平時的日記裏獲得很多素材,要是靈感壹下子和日記契合上了,下筆就覺得不費事,寫得順暢,比較流利。我初高中都壹直堅持記日記。我的日記除了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壹些事情,及壹些讀後感、觀後感外,有時也把壹些名言警句、壹些好文章摘抄到裏面,可以激勵自己,或者激發壹下自己的創作靈感。 長期這樣記日記,對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此外,我們也可以找壹些和自己寫作風格比較相近的範文,學習它們的長處。 對於語文基礎,例如字音、字形、成語,我是這樣復習的:先做近十年此類型的高考真題,從中摸索出規律,了解高考在這方面考察什麽內容,以怎樣的形式考察,分析之後,再做全面的音形練習。例如按照《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上的知識清單練習,練完之後看看自己錯了哪些,用紅筆劃出,專門記在壹個小本子上,進行重點記憶。以後每隔幾天看壹遍,這樣堅持下去,壹些容易錯的地方就會慢慢改正過來,而且記憶比較深刻 我建議妳看看多種多樣的書,只要妳喜歡就可以了,不過壹定要看到精華部分,積極的部分。 想我常常看安妮寶貝,郭敬明,沐童這些小說,我能過從他們裏面看到他們的思想精華。至於他們所謂不好的我能過很好的過癮。 妳還可以看雜誌,我經常看青年文摘,讀者,意林等這些的 希望能過幫助妳 謝謝
9. 學習文言文有感 作文從上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並學習文言文,高中學生文言文學習心得體會。
由於年代久遠,對於白居易的所謂“老婆婆都能讀懂”的詩文,我們讀來都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壹路學來,收獲和意義還是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
從牙牙學語我們就開始背誦 ,讀“人之初,性本善”,聽爸爸媽媽講“犬救 *** ”“黃香溫席”的故事。讀《文徵明習字》,深深為他“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的學習精神而感動。
進入高中,我們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想進步的青年,學習文言文是多麽的必要。
讀《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
讀《後漢書》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我知道了給予別人也是壹種收獲。
讀《公孫龍子》見侮而不鬥,辱也。它教會了我們當正義遭到侮辱、欺淩卻不挺身而出,是壹種恥辱的表現。
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讀《左傳》,讀《中庸》,讀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