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墨子《公輸》原文賞析及譯文

墨子《公輸》原文賞析及譯文

  作者簡介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出生並不富裕,因此從小就學會了手工藝業並且也很善於制造發明,起初他鉆研儒學,後來還是放棄了儒學,並且自立門派墨家學派。

  墨子像

 他為了向各個國家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倡導“非功”“兼愛”於是遊厲了多個國家,並且壹路上廣收門徒,他的精英弟子們就有上百個。墨子以人民為本,提倡重視重用勞動人才,選取能賢者擔當大任,因此也深受百姓愛戴,以至於墨家學派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學派。

 子墨子北之齊這個故事講述了墨子不信邪的事情。墨子要去齊國勸兵,卻在壹條河邊遇到壹個巫師,巫師說墨子太黑了過不了河,結果墨子果然沒有過的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師說:“我說了妳不要往北走妳不信!”墨子說:“按照妳這樣說,那麽南方人不能走北方,北方人不能走南邊,人也有黑白之分,為什麽就不能走動了呢?況且帝王前天在北方殺了青龍,昨天在南方殺了赤龍,今天在西方殺了黑龍,按照妳那樣子說的話,人就不能走動了,天下豈不是空虛了?”

 墨子言意是指,別人黑了壹點就說是很黑,別人很黑卻說白,正如煩了壹點小錯就知道是錯了,而攻打他國,給民眾帶來了戰爭卻沒有發現其錯誤。墨子這壹生都在做兩件事:壹是宣揚墨家精神,二是為蒼生百姓的安樂而四處奔波。而現如今的我們也應該如此,不能只發現自己的壹小點錯誤,而將自己犯的大錯忽略。

 墨子思想認為:為人君臣,應當為民著想。以民眾之利為基準,戰爭,不管是哪國贏遭殃的始終都是無辜的老百姓而已。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貧賤,地位不平等,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也可見墨子的思想覺悟確實很高也看出他為民眾著想,有勇有謀,雖是兩千年前的古人,但他若是放到今日也必定是個柱梁之棟。墨子思想對歷史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後來儒墨平立。

  墨子言多不辯的根本原因

 墨子出生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創立了墨家學,還寫下了《墨子》壹書。

 墨子言論很多,但都很少加以修飾,墨子的言論都是簡單直接,沒有太多華麗詞句,這就是所謂的言多而不辯。

 墨子這樣做的用意,不過是想要人記住他言論的用途,而不是他華麗的文采,詞句直接明了,聽著難聽,話看著也不吸人眼球,但話意深重,認真看下去,就會深領會話中之意,不作修飾,不加華麗詞句,就不會因為華麗詞句,而忽略了話的本意,讓人只記住了那些優美詞句。

 就如同賣東西的,壹味包裝門面,但卻忘了要賣的東西本質,讓人只顧得觀賞店面,卻忘了來這裏的真正用意,嫁女兒的,太過於裝扮伴娘,寫書人,太多描述了配角,也可以喻為太過於註重文筆,而忽略要表達的劇情,優美的文字和場景,就如同壹個肥皂劇,讓人只能記住那些美麗的面孔,和漂亮的場景,卻忘了劇中表達了些什麽。

 壹味的顧著修飾表面,華麗了配角,就會讓人將眼神投註於那些配物之上,而忽略了主角,和原本表達的意思,墨子的言論就註重避過了這個缺點,沒讓華麗的詞句,讓人忽視了話的本意。

 這樣的言論雖然看著不順眼,但卻可以讓人很容易記住話的本意,而不是那些優美的詞句,這樣雖是話語太過枯燥,但不會失了表達者要表達的原意。

  墨子說魯陽文君譯文

 攻打相鄰的國家,殺掉他們的百姓,將他們的牛馬和生活物資歸為己有,將會被歷史記錄下來,被後人看到只會留下罵名。這是墨子在勸說魯陽君的時候的壹個問句,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壹下墨子勸說的技巧。

 墨子的意思就是說:“鄭國的統治者不好,國君屢次被殺,三年饑荒,這不都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嗎?妳再去征伐,殺他們的百姓,豈不是多此壹舉?況且,也談不上什麽正義啊!”魯陽文君壹聽,便停止攻伐鄭國,還說了壹句傳誦至今的名言“天下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墨子在面對魯陽文君的時候,他沒有常人的阿諛奉承,也沒有顧忌到魯陽文君的地位,他還是不忘初衷的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所以對於墨子來說服魯陽文君,並不是為國事所做,也不是為魯陽文君所做,他是為了心中說想,為自己所想而做,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所以他壹定不會看著魯陽文君去攻打他國,讓其他國家民不聊生。從這裏可以看出墨子是壹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而且墨子敢於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敵國,只是為了說服公輸盤和楚王,也表現墨子為了阻止壹場戰爭,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

 當然,他之所以敢這麽做,是因為他有著自己的考慮,並不只是壹味的逞強,最後他能說服他們,也是因為他事先就有所籌謀,從中也可以看出,墨子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墨子喻巫馬子啟示是什麽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不僅在當世即使是在現在也有壹定的影響,是很多考古學家專註研究的對象。而墨子喻巫馬子是壹個比較有趣的故事。

 巫馬子是《墨子怒耕柱子》中的壹個辯論人物。

 巫馬子對墨子說:“您兼愛天下,並沒有什麽好處;我不愛天下人,也沒有什麽害處。既然都沒有什麽效果,您為什麽就覺得我是錯的呢?” 墨子說:“現在有壹個地方著火,其中有壹個人端著水想要澆滅火;而另壹個人卻舉著火把,想要將火燒個更旺盛。都還沒有產生什麽效果,您更贊同哪壹個呢?”巫馬子說:“我同意端水之人想法,而不同意那個舉火的想法。” 墨子先生說:“我也覺得我是對的,不認為妳是對的。”

 雖然是很簡單的幾句對話但墨子用很淺顯的道理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不隨便和別人爭論,只是用壹個簡單的比喻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並且認同自己的.想法。

 上面的辯論體現了墨子的“兼愛”思想,墨子之所以認為巫馬子是錯的,就是因為他的思想是利己主義,而不是本質上的錯誤,墨子認為利己主義不應該得到提倡。墨子最常用的就是這樣的舉例論證,用現在的概念來說就是,巫馬子邏輯上時自相矛盾的。這種問答方式,也是墨子特有的邏輯方式,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按照自己的意思走,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是什麽意思

 “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出自《墨子·公孟》壹書,是墨子的傳世名言之壹。意思是有壹位遊歷到墨子門下的人。這句名言以壹位遊歷到墨子門下的人的兩個小故事為主線,向世人講述了“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其中壹些深刻的含義及道理。直至今日,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故事壹,有壹位遊歷到墨子門下的人因才思敏捷,墨子便向該人許以官職,讓此人跟著自己學習。壹年之後,此人要求墨子兌現當日讓自己當官的承諾,墨子以“魯國人葬父”的故事,告訴此人這樣壹個道理:兒子為父親下葬是義務,不能談條件;學習增識也是應該的,更不能以官職為學習的前提。

 故事二,有壹位遊歷到墨子門下的人,墨子問他為何不學習以增進自己的見識呢?此人回答:因為我家中無人學習。墨子便以“美”和“富貴”為例,告訴此人這樣壹個道理,“美”和“富貴”如果是自己所追求與向往的東西,又何必因為他人不追求而放棄呢。同樣的,學習是天下最寶貴的東西,能增進自己的見識,明白更多的道理,是不需要因他人的做法而左右自己不去學習。

 “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這兩個小故事都體現了墨子勸人學習的刻苦用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學習道理以達到改變自身的目的。從中體現了墨子愛才、惜才的觀點,也向世人道明了“學無條件”,“學不為他人”的深刻之理。

  墨子怒耕柱子譯文

 墨子為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壹生著過大量書,收過許多門徒,耕柱子就是其壹。

 壹日,墨子正在授課,窗外柳樹上停了壹只鳥兒,鳥兒羽毛油亮,毛色鮮艷,叫聲婉轉動聽,弟子們紛紛被吸引了註意力,情不自禁地向外看去。耕柱子見其他人的視線停留在外面,出於好奇,也隨之向窗外看了壹眼。

 墨子看見了,課後將耕柱子壹人留下,狠狠責罵了他。耕柱子不知墨子為何只責罵他壹人,感到十分委屈,於是抱怨道:“我犯的錯誤根本沒有他人多,老師卻這樣責罵我。”

 墨子聽了,沒有發怒,只是心平氣和地問他:“假如要妳駕馭馬和牛上太行山,妳會選擇鞭打哪壹個?”

 耕柱子道:“我當然會選擇鞭打馬。”說完,他感到十分茫然,不理解墨子這話的用意。

 墨子不動聲色,接著又問:“妳為何會選擇鞭打馬?”

 耕柱子立刻回答:“既然是要上太行山,那麽馬比牛要跑得快,馬具有長時間奔跑的能力,而牛卻沒有,所有會選擇鞭打馬。”

 墨子淡淡壹笑:“妳選擇鞭打馬是因為馬比牛有更大的能力,而我批評妳也正是因為妳像馬壹樣,有更多的才能。”

 耕柱子聽了,恍然大悟,為墨子的用意感到十分感動。夜裏,他又想起墨子所告誡他的話,暗暗下定了決心。

 從此以後,他課上十分專註,課下刻苦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最終也成為了壹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