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對於陜北這壹片生他養他的黃土地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他將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傾註到了《人生》以及他後來的作品之中。讀他的作品總能感受到壹種撲面而來的、濃厚的、讓人覺得親切的鄉土氣息,我沒有生在陜北,從未親身體會過陜北鄉村那種樸實又熱情的民風。讀《人生》的時候,我的腦海裏卻會浮現出精彩的畫面,有黃土地上集體勞作的農民,也有隔著山溝溝喊話的青年男女,更有那些當地村民“信口拈來”的信天遊。
我依稀記得在小時候看過壹部叫做《走西口》的電視劇,講述的也是這裏的故事,我對這部電視劇所剩不多的記憶裏面仍舊保留著那帶著濃厚陜北口音唱出的信天遊:“哥哥妳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那哥哥的手,壹送送到大門口......”陜北的民風總是給人大方豪爽的感覺,他們在表達感情這方面毫不吝嗇。這壹點在《人生裏面》能夠找到很多映照。巧珍對高加林、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情感的表達都是直接而率真的。打了壹輩子光棍的德順老漢,在後生面前提起自己年輕時喜歡的姑娘,都還能唱起她曾唱過的信天遊,唱到哭又唱到笑。在高加林的叔父被調回家鄉的時候還有巧珍與馬栓結婚的時候,村裏的人們都會趕來湊熱鬧、幫忙做飯,人多到主人家的窯裏站不下。雖然村裏也會有紛爭拌嘴、閑言碎語,但是當有人遇到挫折時,大家又都會不計前嫌,施以援助之手。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這是陜北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造就出來的既率真又實在的性格。
再說作品本身,《人生》是壹部非常寫實的小說,它反映了那個年代的農村青年壹代的科學開明思想與父輩壹代的保守落後觀念的沖突,也反映了在新興文化浪潮的影響下,生長在土地裏的人們面對城市文明的矛盾心態。這兩處矛盾尤其體現在高家村裏的“巧珍刷牙”、“漂白粉事件”和高覺新與巧珍的戀愛三個情節中。
巧珍沒有上過什麽學,從小到大都是農民身份。高家村的農民們把刷牙這件事看做文化人才做的事情。當巧珍聽高加林的話開始刷牙時,不僅引來壹眾村民的圍觀與嘲笑,更是讓自己的父親感到丟臉。高加林與巧珍將漂白粉灑進村裏公用的水池裏,卻引來村民們的憤怒,以為是灑進了洗衣粉,才高考結束不久的巧玲出來為大家科普,卻引來村民們更多的怨聲。高加林與巧珍戀愛,兩人純粹而美好的感情在村民的口中卻顯得那樣不堪,巧珍的父親更是因為高加林的家世與現狀看不起高加林。講衛生與自由戀愛在他們這些村民的觀念裏仿佛是壹種禁忌,他們避之不及。但彼時的縣城已經不會這樣了,可以看出,高家村需要壹個能夠帶這些村民走向開化的人。
我個人認為,不忘本是壹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但這也是很難得的。高加林雖然也不是全然忘了自己的來處,但面對高家村等待著他回來的巧珍與縣城裏和他壹起齊頭並進的黃亞萍,他的糾結與選擇的過程是他在農村與縣城之間抉擇的寫照。面對離開高家村進入縣城的機會,高加林是欣喜的,但當他在巧珍和黃亞萍之間抉擇的時候,他卻是痛苦的。最後他的選擇是出於他對於自己個人以後發展的考慮,他通過“走後門”的途徑來到了縣城,從這裏開始,高加林的背後就有了隱患,這個隱患也最後將他打回了“原型”。在他的人生發光發亮,自己正意氣風發的時候,這個隱患爆發了。他在縣城裏努力工作,是人們口中的明星人物,他努力讓自己與城市結合得更好,最後卻又回到他奮力想要逃離的地方。兜轉了壹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我認為文中的高加林是壹個非常矛盾的人,他聰慧博學,文采出眾,又英俊帥氣,在高家村裏,他是毋庸置疑的人才。但這裏卻束縛著他,他所受到的教育讓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天地。在高家村裏,他有著為人懦弱而平庸的父親和裹著小腳的母親,他生在壹個只能靠在黃土地上辛苦耕耘才能有吃喝的貧苦家庭。而他在縣城裏上高中時,身邊有著思想開放的同學,他可以在這裏與同學們激烈而熱血地探討國際問題,可以享受現代文明帶給他的滿足感與優越感。
高加林是自卑而敏感的,他回到家裏謀生計時,張開嘴巴叫壹句“買饃饃咧”都會讓他臉紅到壹個音節都發不出來,甚至東躲西藏,生怕遇見熟人;後來去收糞,每去壹個地方都會在外面考慮會不會有認識的人在這裏......他總在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時痛哭,他太糾結,有太多沒必要的在意。我覺得他不夠坦然,這是《人生》裏除了高家林外,高家村人幾乎都有的品質,或許是高加林他的家庭條件與他的文化水平不符的緣故吧。文中的黃亞萍、巧珍的妹妹巧玲,還有高加林的高中同學克南,都與加林壹樣上過了高中。黃亞萍與克南是縣城的人,住在縣城,家庭條件自然不會差;巧玲雖然生在高家村裏,但她的父親是村裏的“二能人”,家裏也算富足。某種意義上說,這三個人在物質上並不匱乏,他們對於那個年代的“奢侈品”應該是見怪不怪的態度。可能是這種差距刺痛了高加林,他才在自己民辦教師的職位被撤下,不得不回到農村時表現得那樣痛苦,後來得知能夠回到縣城時,他又那樣欣喜,甚至撇下與他壹起面對流言的戀人巧珍,進而與有著開明心態和開闊眼界的黃亞萍在壹起。人們都會自私,我能夠理解,但人不能太任性。他對於巧珍與黃亞萍之間的抉擇是痛苦的,但他只是為自己選了壹方就要拋棄另壹方而難過和愧疚,他會令對方傷心痛苦這件事並沒有在他的難過裏面占多大的比重。高加林也是可憐的,他有滿腹的才學,也本有壹份體面受人尊敬的工作,卻因為沒有“關系”丟了飯碗,這是不公平的。他有上進心是好事,但是在他向上努力的同時他丟棄了太多東西。他沈浸在縣城的新世界裏,他不願想起自己家裏的破窯洞,也不願想起曾經那樣喜愛過的巧珍。
我想,就算生活再不公平,眼前有再多的茍且,我們都要有自己的本心,不能忘了自己來時的路。沒有過去的經歷,又哪裏會有現在的自己。想要的太多,舍棄的太多,最後失去的也就更多,甚至落得壹無所有。所以高加林應該更加坦然壹些,對自己更加誠實壹些,如果他這樣做了,我想他也不會到最後才幡然悔悟,卻於事無補。
讀《人生》時,我看著書中的高加林,不自覺地比對著現在的自己。我問自己有沒有想過得更好,我當然想。我又問自己有沒有過遺忘家鄉,我的答案是沒有。讀完《人生》,我的心裏多了壹條紅線——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也不會沈淪其中以至於忘了自己姓甚名誰,家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