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範文
導學目標: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通過學習了解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3、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體會到數學來源於實踐的思想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導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導學難點:
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和學具:
教具:電子白板、壹個三角板、壹個活動角
學具:三角板、活動角
導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
師:小兔請我們二(2)班的同學參觀他們的新房子,妳們願意去嗎?
生:願意
師:房子是哪些圖形組成的?
生: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
屏幕顯示:從房子中拉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然後分別閃現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壹個角
引入:小朋友們,剛才閃動的圖形是什麽?妳認識它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和角交朋友
板書課題:認識角
[設計理念:用情景引入,創設生動的小白兔的家,幫小白兔找壹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讓學生在輕松的情境中學習,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二、預學
1、角不僅藏在圖形裏面,還藏在校園裏面,妳還能從校園的圖形中找出壹些角嗎?(出示校園主題圖)
先讓學生說說那裏有角,課件再演示。
鼓勵學生:同學們真是火眼金睛,把這麽多的角都找出來了。
2、校園裏有角,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地方,也有角,妳還能找出來嗎?
課件出示圖片:剪刀、吸管、水龍頭
師小結:看來角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可以找到
[設計理念:利用主題圖裏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壹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3、出示導學單
①找壹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壹個角,仔細觀察角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②畫壹畫:試著畫壹個角,說說妳是怎樣畫的?
③變壹變:妳有什麽好的辦法,讓角變大,讓角變小?妳發現了什麽?
4、小組合作學習、師指導
三、互學
全班交流、梳理盲點
認識角:
(1)學生齊讀第壹條自學小貼士
師:同學們拿出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摸壹摸,妳有什麽感覺?
生:尖尖的
師: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
板書:頂點
師:妳再摸壹摸從頂點出發的這兩條線,妳又有什麽感覺?
生:直直的
師: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板書:邊
(2)教師總結:角是由壹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邊說邊畫:邊
頂點
(尖尖的)邊(直直的)
(3)學畫角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角的許多小知識,想知道角是怎麽畫出來的嗎?
哪位同學們願意到黑板上來畫個角呢?
指名畫角、其他學生在草稿本上畫角
師:妳願意把妳畫角的方法講給其他同學聽嗎?
課件:先畫(),再畫()
註意:在兩條邊的中間畫壹條弧線,作為角的標記。
[設計理念:畫角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畫,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發展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又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比賽的形式,再次加強學生對畫角方法的理解,並讓他們在展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4)角的大小
師:老師手中有壹個角,同學們有沒有辦法,讓這個角變大?
4個同學為壹個小組,在壹起商量商量,怎樣讓這個活動角變大?
生1:我把兩邊的紙條往外壹拉,角就變大了
師:角變大了,是角的哪個地方變大了,妳能用手指壹指嗎?
生用手指,師追問:角變大了,邊有沒有變化?
師:相反,妳還有什麽辦法讓角變小?
生1:把兩邊的紙條合攏,角就變小了
師:妳能指壹指,是角的哪個地方變小了?
生用手指,角變小了,邊有沒有變化?
老師用活動角演示:師拿壹個活動角,慢慢變大之後,再減掉兩條邊的壹少部分紙條,看壹看角的邊,有變化嗎?
(5)紅角與藍角的爭論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通過拔動活動角,去體驗角的大小與什麽有關系,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強了認識效果,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6)兒歌總結幫助記憶
小小角兒真好看;壹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千萬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角的大小怎麽辨;只看張口不看邊。
四、評學
1、判斷角(見課件)
2、到創設情境小兔的新房中,再次完整地找角
3、數壹數:壹***有多少個角
4、用小棒擺角:擺壹個角至少要幾根小棒?妳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五、欣賞生活中角的圖片
板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範文
壹、分析教材,把握目標。1、教材簡析
《米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通過壹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壹些物體的長短,這壹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利用學生對厘米的已有認識並能用學生尺量壹些較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明確1米的實際長度,發現米和厘米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讓學生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體驗,豐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建立米的長度表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加深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理解。
重點:認識米。
難點:形成米的`長度表象。
二、慎選教法,重視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采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壹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自由操作學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扶著學生認識1米之後,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認識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並建立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關系,幫助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和厘米組成的復名數表達測量的結果。即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體現出教師寓學法於教法之中,即教師既教知識、又教方法。
三、優化流程,突出主體。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壹)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困難。因此我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在設計引出長度單位米時,從生活實際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妳覺得有什麽不方便?
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都取材於生活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數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引導探索,訓練技能。
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壹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通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麽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壹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著體會,有時豎直著體會,都有利於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於100厘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通過100個1厘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裏的8米和8厘米比長短的時候,由於認數範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與8厘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厘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通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進壹步認識米。
(三)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後,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厘米作單位,能進壹步體會米和厘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為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如床長2()。可以先想壹想家裏的床,由此選擇米作單位。還要想壹想如果用厘米作單位,那麽長2厘米的床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厘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同時適當補充壹些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課堂小結,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妳有什麽收獲?它對妳有什麽幫助?這節課妳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四、久經磨課,追求卓越。
教學的成功在於能夠發現並創造適合每個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環節。我長期在低年級進行數學教學工作,對文本還是熟悉的,但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還要下細功夫。努力做到:
1、研讀教本。把握內容核心,校準施教目標。
2、以學定教。反復比對教案,按班實施計劃。
3、情趣高效。設計多種活動,鼓勵人人參與。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範文
教學內容:使學生進壹步掌握加、減法的筆算法則,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壹、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加、減法,這節課練習加、減法的計算。
二、計算練習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練習十四第9題。先指名學生說出口算過各和得數,再指名學生直接口算得數。
(2)小結:口算加、減法,壹般從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如果哪壹位相加滿十,在前壹位上增加1,如果哪壹位不夠減,在前壹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來再減。
2、筆算
(1)做練習十四第10題第壹小題,指名壹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課本上。
(2)提問:加法用豎式是怎樣算的?減法用豎式是怎樣算的?加、減法的筆算有什麽相同的地主?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3)做練習十四第10題其余兩小題
(4)做練習十四第11題。做完後提問:用整千數去減,退位後個位上用幾減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減數筆差的個位、十位、百位上的數有規律?為什麽差和減數個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誰能說壹說這個規律說說1000減後面幾個數各得多少?誰能說說十位、百位上各用幾去減的?
(6)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第13。
三、應用題練習
做練習十四第14、15題。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