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麽寫教學設計需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1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沈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1.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壹、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壹人在飲酒還是與人***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壹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壹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註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麽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沈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1。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壹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壹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2、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
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4、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禦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鬥牛之間的壹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復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布置作業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2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旁征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教學設想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 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並“驚羨”於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後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鬥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這才是更重要的。
導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麽?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各屬於什麽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麽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壹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壹項很下工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著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勤奮是成功的關鍵。然後進壹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理解: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刻苦,荒廢在於嬉戲玩樂。行為道德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毀敗在於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壹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3[教材分析]:
《關雎》寫壹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註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壹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後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五經”之壹,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壹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詩經六藝:風、頌、賦、比、興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壹章的妙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四、解題
《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壹首詩,歷來為人重視。它描寫了壹個青年小夥子偷偷地愛上了壹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壹首愛情詩。“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4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美地範讀
壹、教學過程:
導入: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麽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麽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了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
跟《詩經》有關的①成語②名句③詩詞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的文化傳統就像空氣壹樣滋養著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壹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奏—四言二字壹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麽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壹個君子對壹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壹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妳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采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沈—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於《詩經》三百篇之首,壹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5壹、導入
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麽?在讀的過程當中要註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麽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二、壹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奏:四言詩,壹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註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盡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妳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壹部分,我們就理壹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麽?這首詩就是講了這麽壹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裏叫作“賦”。現代漢語裏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壹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妳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壹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壹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裏、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麽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後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壹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壹位穿著壹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發輕束腦後,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壹樣美麗。《采茶女》(兩者沒有***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後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仿佛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沈,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裏滿是明月的清輝。壹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範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壹點,慢壹點)《記承天寺夜遊》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仿佛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麽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裏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後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壹遍好過壹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壹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初三語文開學第壹課教學設計6教材分析
說明文是以客觀的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因此說明語言往往是簡潔準確,平易樸實的,但是讀了李漁的《芙蕖》以後,壹縷清新的空氣就會撲面而來。因為本文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紹說明了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又將說明文的格局與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動說明的風格。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要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探究,從而區別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之處。
重點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壹而足
教學設想:
區別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領悟本文別具壹格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學習這篇說明文結構的嚴謹,祥略得當等寫作特色。另外,作為文言文閱讀,本課有詞類活用和壹詞多義等文言現象,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規律,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了兩篇關於蓮花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審美意義,聯系詩歌名句,加強學生的文學積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詞類活用和壹詞多義等特殊用法,對照註釋準確地翻譯課文,流暢地朗讀課文。
2、比較探究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4、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形成清新生動的說明語言的特色
5、學會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探究《芙蕖》與《愛蓮說》的異同,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
2、聯系現代漢語學習理解文言文。
3、合作與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體會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掌握詞類活用和壹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難點:
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突破:
將古漢語的學習和現代漢語聯系起來,在沿革演變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再從說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課文,勾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2、畫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脈絡
3、查資料了解作者情況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壹課時
壹、導入(出示坐蓮花寶座的圖片和“連年有余”的年畫)
古往今來,蓮花常常被人們所親睞推崇,那端坐蓮花寶座的佛祖成了參禪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尋常百姓將“魚戲蓮葉間”的畫面賦予了“連年有余”的美好願望,文人雅士對蓮更是愛得癡狂,周敦頤愛蓮“出淤泥而不染”的聖潔,楊萬裏愛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艷,清朝戲曲理論家李漁酷愛蓮花,竟然以此為命,這到底是為什麽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漁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檢查預習
明確:(多媒體出示)
李漁:字笠翁,號覺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主張“上不取法於古,中不求肖於今,下不覬傳後人”
三、解析題目
1、正確註音。明確:fúqú
2、提到芙蕖我們並不陌生,什麽是芙蕖?
明確:蓮花
3、妳對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討論教師小結(從芙蕖的外形、結構、用途及習性等方面介紹)
明確::芙蕖又名蓮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花高托於水面之上。果實為蓮子,圓形白色堅果,蓮子與藕皆能食用。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麽表達方式?表達目的是什麽?
明確:說明,為了介紹芙蕖這種植物,給人傳授有關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