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讀後感
當閱讀了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寫壹篇讀後感好好記錄壹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融讓梨讀後感1
我國古代,有許多人擁有優良的傳統美德,在我看完《孔融讓梨》時,知道了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在小朋友身上,也開出了壹朵燦爛的花。
故事是這樣的,桌上有壹盤梨,孔融等人來吃梨,別人都挑大梨吃,只有孔融挑小梨吃。之後,別人問他:“孔融,妳怎麽不吃大梨呢?”孔融笑了笑說:“哥哥姐姐們比我大,我應該尊敬他們,弟弟妹妹們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們。”人們聽了都豎起了大母指。就是這壹件不起眼的小事,卻讓孔融留芳百世。物以惡小而為之,物以善小而不為,中國人不做壞事做好事是壹件天經地義的事,不論大與小,都能反應出壹個人的德,壹個人的德陪伴他的壹生。其實,我也很敬佩孔融,誰會說我從來沒有過看見壹個東西先上去拿壹個最大的,甚至把別人的份子拿走,不顧別人的感受,現在,妳是否知道了這個道理,記得小時候,拿什麽東西都是挑最大的,父母拿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我,我那哪裏聽的進去?更別說比了,跟本就是比不起來的!而且對孔融有壹種莫名其妙的反感,總覺得爸爸媽媽就是喜歡孔融似的,嘴裏時不時還會冒出壹句,不就是讓個梨嗎,有什麽了不起,還什麽美德的種子!總讓人感覺是孔融把爸爸媽媽奪去了似的,那時的我,哪裏知道,那是壹種望子成龍的急切,這個故事我早聽過了,但是對他產生敬佩的還是頭壹次。
讓我們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撥撒美德的種子。
孔融讓梨讀後感2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壹個弟弟,有壹天,家裏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壹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麽妳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
之後,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我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後,會怎樣做呢?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壹副情景,壹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夥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壹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後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麽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壹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壹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壹齊盡情享受歡樂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3《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誇他很聰明。有壹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的梨讓給了哥哥。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孔融他願意也毫不猶豫地將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卻比當弟弟的孔融還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壹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壹絲絲的內疚與後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壹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壹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裏。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
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壹眼,就坐在那裏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麽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
現在想起,不禁後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麽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麽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
讓我發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4想必大家對《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不陌生吧。我雖然幾年前已經聽過這個故事了,可今天卻把這本書翻出來,有仔仔細細地讀了壹遍。因為我覺得禮貌謙讓是當今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我們現代社會,就是缺少想孔融壹樣謙讓有禮貌的人。我和妹妹就是最好的壹個例子。壹天爸爸從外地回來,帶了壹大堆禮物。我看上了琳瑯滿目的飾品,妹妹盯上了異常可愛的毛絨玩具。挑選壹番後,我和妹妹同時發現了壹盒糖果上面寫著“雪&彩”。我打開盒蓋,哇!40只小鴨子分別穿著海軍陸軍空軍和冠軍的衣服齊刷刷地看著我(其實是軟糖啦),我頓時呆住了。壹會兒我蓋上了蓋子,打算帶走。這時妹妹壹把抓住盒子說:“我要吃糖糖!”她才三歲,畢竟不是我的對手。我順手壹拉,盒子便重新回到我的手中。妹妹壹看大事已敗,便使出決計-鬧。只見她躺在地上,四肢亂舞,像個瘋子。我轉身即將離去,她有使出第二計-哭。兩種結合,沒有人能不乖乖投降。我剛要投降,眼前忽然閃過壹道白光,我立即說:“想要糖,沒門!”說著就走了。這時媽媽過來了,妹妹撲來上去,告訴媽媽事情經過,媽媽火了,搶過盒子說:“誰也別想吃。”我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說難聽點,我和妹妹的故事跟孔融讓梨的故事有天壤之別。讀完故事,我深深受到啟發,覺得以後不再對妹妹。
孔融讓梨讀後感5《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誇他很聰明。有壹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孔融他願意也毫不猶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卻比當弟弟的孔融還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壹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壹絲絲的內疚與後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壹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壹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裏。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
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壹眼,就坐在那裏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麽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現在想起,不禁後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麽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麽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讓我們發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6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人物或事跡。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養,它感染了多少位偉人的心靈他點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這個假期,在教師與家長的配合下,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民俗精神的傳統故事。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買來了許多梨,當孔融挑梨時,他卻把最小的留給了自我。父親感到十分驚訝,孔融確認為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弟弟壹齊吃才對。
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意義深遠。給我的感受,卻十分深刻。我們也要學習孔融這樣的精神,遇到事情要處處想著他人,為他人著想,而不是為了壹點點眼前的利益,與他人發生爭執,這樣壹來,妳損失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物質利益,可是精神品質上的“破產”,而孔融,因為具有這壹良好的品質,如同挖到了金礦壹般,從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再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否與四歲的孔融壹般呢?看,我魏了壹本無缺損的書,正在和妹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呢!這本完好的書,在我們兄妹倆手中,奪過來,搶過去。突然,我趁妹妹不註意,用力壹抽,書便落入我的手中。正當我洋洋得意之時,妹妹卻趁機從我的懷中搶來過去。我生氣了,緊緊的抓住書,用力不放。可是,只聽見“哢嚓”壹聲,書被撕成了兩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楞楞的看著書的“屍體”,再看看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讓梨了,我都這麽大了,還為了壹本小小的書,與妹妹爭奪,實在不應當。
“退壹步海闊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壹樣,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到那時,爭執便沒有了,吵鬧也消失了,人生都變得有愛了,世界變得多麽和諧!
孔融讓梨讀後感7壹天,我讀了壹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他的這種高尚的舉動和優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6 歲的時候,我就能將三字經背下來。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意思是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了給哥哥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 讓我來說壹說這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孔融,他聰明好學,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個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孔融有四個哥哥。壹天,父親帶回來壹籃子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們都舍不得先吃,就讓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籃子裏的裏挨個看了壹看,最後他高興的拿起那個最小的梨,說‘我要吃這個。’爸爸看到了,笑著問孔融: ‘這麽多的梨,又讓妳線條。妳為什麽拿的是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給恥笑的,大的留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吃。’只有四歲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謙讓自己的哥哥,大家都誇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壹點點,也是好的啊!
尊老愛幼,是多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妳刮目相看,快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妳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妳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讓梨讀後感8每個人都有壹些優點和缺點,讀了《孔融讓梨之後》之後,我覺得孔融最大的優點就是謙讓,不過最大的缺點也是謙讓-太過頭了。先是讓梨,接著讓獎狀,後來把地球引力的論文也讓了……事事都得謙讓,自己為了深受人愛戴,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自己便皆大歡喜。其實,孔融不理智,為什麽要讓呢?留自己用有什麽不好,為了讓梨之譽,也不至於事事都謙讓吧!該謙讓的就謙讓,不能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得到東西,而想孔融這樣付出勞動的人卻壹無所有!如果大家都在事事、處處上謙讓,那這社會,雖然變和平了,但是人們自己心理上會不願意的,但為了自己深受愛戴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我付出了勞動的,我覺得我有權利來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我謙讓給了妳,其實就是縱容妳,不是愛妳,而是害妳!這樣妳會總想著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我想對孔融說:不要為了自己得到人們的愛戴而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妳不要謙讓的太過頭了!在事事上,處處上謙讓妳自己覺得好嗎?不要再謙讓了,妳已經謙讓過很多很多次了!我想對孔融謙讓過的人說:妳們真是壹群不勞而獲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學生,有個好工作,買車買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謙讓而得到的!
總之孔融讓梨之後,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連連。
孔融讓梨讀後感9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壹次,爸爸拿回來壹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誇他懂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麽是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為早飯不多,最後還剩下壹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壹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壹頭狼和壹只狐貍抓到了壹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後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貍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後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為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上。那壹天,我和同桌為了壹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為了壹本書而爭搶,以後無論什麽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過這件事,我發現,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並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美德繼續弘揚。
孔融讓梨讀後感10《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這天,我最後把這個故事深壹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壹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壹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壹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壹旁,沒有去搶。那裏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我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壹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後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壹個留給自我。父親問孔融為什麽把最小的留給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應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應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誇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那裏,又壹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後,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壹個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壹遍看完後,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壹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禮貌社會;社會禮貌了,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完美。
孔融讓梨讀後感11孔融有五個哥哥,壹個小弟弟。有壹天,家裏吃梨。壹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壹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麽多的梨,又讓妳先拿,妳為什麽不拿大的,只拿壹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妳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妳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好孩子,真是壹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朋友給我講的壹件小事:他前幾年住院,親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漸爛,他妻子就召呼兩個小子先把快爛的給處理壹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親的用意,讓病人、讓給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興了,他說這太不公了,老媽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對此壹直耿耿於懷,壹周後我這位朋友出院,小的還向他告了壹狀。聽了小的告狀,我這位朋友無語了。子不教父之過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沒有考慮別人。孔融讓梨的精神對他來說就是沒有這個概念,與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從這壹件小事中,我們應該學會怎樣教育下壹代。要教育他們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兄長。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壹種尊重,是壹種寬容,是壹種貢獻,是壹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我們,應該教育下壹代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家庭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12壹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孔融讓梨》讀後感。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壹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十分懂事、聰明。壹次母親端上壹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麽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當給他吃。”
讀完之後,壹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麽懂事,他的壹舉壹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孔融與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壹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壹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壹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壹樓上來,了解了情景後,就說:“傑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並且是弟弟先看的,妳還能夠下壹樓看啊,幹嘛必須要在這看。”我說:“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壹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終奶奶也沒說什麽,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後,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讀後感13孔融是壹個個聰明好學,才思敏捷之人。4歲時,他已能背誦很多詩詞歌賦了。壹天,他的父親買來幾個金黃的鴨梨,父親拿了壹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孔融卻把梨讓給了讓給了哥哥,自己拿了壹個最小的梨。父親故意問孔融為什麽不拿大的梨。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這些大的梨應該讓給哥哥吃。”父親聽後,開懷大笑,連連誇贊孔融。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是小孩,應該吃最好的,每次爸爸媽媽買什麽好東西,全都應該給我吃,而我也不懂讓給爸媽吃,自從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懂得了道理,決定以後要像孔融壹樣,尊老愛幼。
10歲生日那年,我們全家人去餐館吃飯,餐桌上放著許多豐富的佳肴,我拿起壹個面皮,在裏面放些吃的,在沾些醬,完成了,可不要誤會是我嘴饞,這是給媽媽準備的,我把這個遞給了媽媽。媽媽搖了搖頭讓我吃。我說:“這是給妳吃的,如果我要吃的話還有,這個妳就吃了吧!”媽媽聽後,便吃了下去,臉上蕩漾起甜蜜的微笑。然後,我又拿了幾個給爸爸,爺爺奶奶吃,他們笑著誇我懂事,我開心極了。
從那以後我決定要當小孔融,尊老愛幼,做壹個有美德的少年。把它當作自己的目標,不斷的改變自己,使自己成為壹個有"德"的人.
要做壹個美德少年,其實並不難,只要從小事做起就行了。再乘公交車時,給年老的人讓位;遇到盲人過馬路要去攙扶;看到老人拿較重的東西,主動去幫忙......在家時,要幫家人做事,有好東西要與家人同分享,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勞。
讓我們壹起做壹個小孔融,尊老愛幼,懂得謙讓,愛護身邊每壹個人,讓世界充滿美德與愛心!
孔融讓梨讀後感14《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但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就應做的,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誇他很聰明。有壹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母親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但是孔融卻不好,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孔融他願意也毫不猶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卻比當弟弟的孔融還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壹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務必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壹絲絲的內疚與後悔,而且,不僅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壹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壹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裏。母親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但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
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但是我卻看了她們壹眼,就坐在那裏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樣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
此刻想起,不禁後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麽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就應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麽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好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能夠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
讓我發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15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了孔融為家人讓梨,自我吃小的,給人家吃大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要團結友愛,尊敬長輩。
我的同桌王澤亮有個雙胞胎哥哥叫王澤陽,他們在和父母吃早飯時,早飯不多,最終還剩壹個生煎,父母要他們兩兄弟吃,他們互相推辭後,最終給了父母。這樣的家庭氣氛,多讓人感動呀,這兩兄弟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嗎?他們尊敬長輩,因為父母要去工作,體力消耗大,容易饑餓。
我很喜歡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壹個故事:有兩只小羊,過獨木橋,誰也不讓誰,還互相鬥毆,最終誰也沒有好果子吃,紛紛落入水中。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構成了比較,孔融為家人讓梨的孝心讓後人們壹向流傳至今,廣為流頌,而這兩只小羊過獨木橋的故事,雖也被人們流傳,可是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反面教材,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諷刺那些不懂謙讓的人。
在生活中,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每次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小時候我將這些含“愛”的食物囫圇吞棗的吃進肚裏,不會有壹絲壹毫的猶豫。而此刻,有時還是這樣,認為父母就是應當給我的。可是,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實在是太羞愧難當了。從此之後,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會讓給父母。並且還感到,互相謙讓,還能增加生活氣氛,增強親密感,其樂融融。
我們都應當讓長輩與親人得到歡樂,自我隨後。“百善孝為先”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人人都應當明白。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從點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