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從心理角度分析:為什麽孩子很需要爸爸的陪伴

從心理角度分析:為什麽孩子很需要爸爸的陪伴

剛剛合上《不輸在家庭教育上》23卷,那淡淡的墨香還留在我的指間。書中人物的影子總在晃動,還有那鮮活事例串起的故事,那閃耀著民主、平等光芒的思想,都留在了我記憶的花園。如今,我又壹次輕輕打開這扇門,讓它的清香飄散得更遠,期待更多的家長朋友和我壹起細細品味……

1:陪伴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陪伴很重要,但到底怎麽陪伴才能提高質量呢?《陪伴孩子需要智慧》專題為我們呈上了壹組“套餐”,如果是餐桌上的陪伴,請壹定溫馨壹些;如果是遊戲中的陪伴,請創造性地參與;陪孩子說話的時候,最關鍵的不是說而是傾聽;陪孩子學習的時候,請壹定適度,千萬別學《父女間的“戰爭”——十二年陪讀沖突不斷》中的父親,那可是很傷感情啊!同時,也別忘了《愛,從陪伴開始》《陪伴孩子要從小抓起》,希望文中的成年女孩(工作上很能幹,卻因為不自信而變得郁郁寡歡)永遠不會出現在妳家!

壹個孩子說:“《爸爸媽媽,我可以去妳們家做客嗎》?”哦,難道那個不是他的家嗎?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留守兒童心底的呼喚“‘爸爸媽媽,我想妳們了,妳們快回來吧!’可是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了”,是不是讓我們聽了心酸慟容?

也請記住《從張默吸毒看育兒陪伴有多重要》裏的兩句話:“如果孩子心中壹直有愛,對誘惑的抵抗力會增強”,“孩子成長最初的20 年,妳壹定不能錯過陪伴他”,因為,《對孩子的虧欠日後難以彌補》!

2:成長多煩惱

別看小不點兒,那可是人小心不小,《孩子的“生氣宣言”》妳聽過嗎?“我是個好孩子,但如果大人不耐煩地催我,我會由好變壞!如果讓我按自己的方式做,我們彼此都會相安無事”!嘿,頗有“氣壯山河”之勢啊!其實,他也是不得已啊,誰叫咱們大人老是“打壓”他呢?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妳給孩子制造了多少煩惱》呢?看看文中13條中有沒有妳制造的煩惱呢?

壹個孩子面對作業又開始“磨洋工”了,媽媽不停地催,因不見效,便“語重心長”地告誡:“媽媽都是為了妳好啊!”孩子卻委屈地說:“這樣不是為我好!《讓我高興才是為我好》!”這是怎麽回事?原來,我們關註的與孩子渴望的發生錯位了;原來,沒有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上來!難怪孩子不高興!

再說個事吧,壹個18歲的少女懷孕了,找到某媒體,請求節目組幫她找位婦科大夫,卻不願告訴母親自己的難處,因為“《我不敢,她會打死我的》,我在節目中聽阿姨的聲音很可親,我覺得妳會幫助我”。在她的心中,親人遠不如陌生人親!

還有,在《無知家長排斥性教育釀慘劇》裏,孩子12歲時,被親戚性侵過,過兩年又懷孕了。當媽媽問她當年為什麽不告訴她時,孩子說,她多次問過她與性相關的問題,都被她訓斥了。妳說這能怪孩子嗎?

記得鄭淵潔說過壹句話:“什麽是合格父母?無論發生了什麽事兒,孩子都會在第壹時間告訴妳,這就是合格父母的標準。”看來,只有和孩子平等交流,當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會把妳當朋友,才會在第壹時間告訴妳她的心事啊!如此壹想,怎樣和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還真是壹門學問呢!

有位媽媽,告誡兩歲半的孩子:吃飯時不許說話,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早睡,看到人要打招呼,看電視時間不要太長……結果,孩子生氣了,跳著腳,用媽媽講的道理,反擊了媽媽壹個多小時!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媽媽,不是道理》!媽媽的愛比道理更重要!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這本也無可厚非,可是,當向孩子投放我們的期望的時候,請壹定要關註孩子的感受和反應。《別用100分綁架孩子》裏,小學壹年級的孩子哭著求媽媽:“我壹做題就緊張,總是怕得不到100 分,媽媽我不考100分好嗎?我現在真的怕100 分了。”如果不關註孩子的內心感受,不根據孩子的心理反應來作出期望的調整,那就很可能壹不小心拉下了悲劇的幃幕!《青少年跳樓的起跳點在童年》裏,開頭所舉的三個真實的例子全與學習有關。所以,千萬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的心靈埋下定時炸彈!

3:家長心裏苦

《妳的辛苦說給孩子聽了嗎》?可憐天下父母心,養育兒女再辛苦,也從不吐露半點怨言,可兒女知道嗎?如果壹點都不讓孩子知道和了解,就會讓他失去學習回饋和感謝的機會呀!到時怪不得他“自私”“無孝心”噢!因為愛是幫助,讓孩子了解自己,等於幫助孩子成長。為了培養關心家人的美好品質,有時,我們得《用“自私”培養“無私”》。

有時,生活不苦,教育倒苦。寶貝兒確實不讓妳省心,該上幼兒園了,看他死活哭鬧著不去的樣子,妳在想怎樣《讓孩子入園不焦慮》?那就找找文中的六個妙招吧,這樣,妳自己也不會那麽焦慮了。

寶貝兒見玩具就搶,不懂得謙讓,妳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受人歡迎。其實,只要《“爭”與“讓”都找對方向》,問題就輕松解決啦!

寶貝兒有些熊,可能會發愁《如何教育“熊孩子”》了,別急,請看看專家的三點建議:第壹,提高孩子認知的全面性;第二,提高孩子的***情能力;第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寶貝兒做事磨蹭,那是最讓妳頭疼的事了。百分之百的家長都希望了孩子能快起來,但我們在不斷催促孩子“快點、快點”的同時,是否停下來反思過:孩子慢,是孩子打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還是自己打亂了孩子的生活節奏?是誰讓家長停不下來的?為什麽壹定要求孩子跟上父母的節奏快起來,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節奏適當慢下來壹些?《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吧! 湖北武漢市壹位“海歸”媽媽,因為擔心5歲的兒子受到不好的影響,就對社會負面信息“嚴防死守”,連家裏的有線電視也停了。真是用心良苦啊!可是,真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培養嗎?其實,這樣的《“屏蔽教育”放大了孩子成長的風險》,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可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長,壹直做著類似過猶不及的事呢?

孩子大了,和我們無話可說了,以前可不是這樣啊!心裏苦啊!那麽,請您想想常人之間是怎麽交往的,是怎麽從陌生變成熟悉的。了解了交往的五個層次,妳就知道親子之間該怎麽溝通了,就能夠打破堅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另外,也不要把溝通想得太難了,《四招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不是難題,文中有壹句話很值得回味:“知道孩子為什麽高興,為什麽悲傷是壹種理解;而為孩子的高興而高興,為孩子的悲傷而悲傷則是壹種智慧。”相信妳既想要理解,又想要智慧。對不對?

4:父母要修煉 高爾基說:“愛孩子,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媽媽們覺得比母雞不知偉大多少倍了,那麽,妳真的理解了“母親”的內涵嗎?在《最偉大的教育竟是媽媽的情緒平和》裏,專家告訴天下媽媽們三個字:“虛”“弱”“柔”。亦即做母親不要太實在,看見什麽說什麽,連缺點也立刻指出來,而是要“虛”壹點;做母親要學會示弱,妳弱下來了,孩子就強上去了;做母親要用柔功,功夫越“柔”,教育力量就越大。

可能妳會困惑了,看到孩子的缺點不指出來,難道要容忍它存在下去嗎?當然不是的,這就看我們有沒有教子藝術了。《八種方法讓孩子改正缺點》裏,董進宇專家提出:“把註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為上”“表揚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為”……壹句壹真理,值得細琢磨。

我曾經對家長說過:“優點是太陽,照亮生命的旅程;優點是春風,催開生命的春天;優點是種子,催生內在的精神能量……”壹個家庭中,如果互相看不慣,整日被指責、埋怨包圍著,那麽這個家庭就沒有正能量了。看看《說對方的優點並不難》文中的媽媽是怎樣引導孩子和老公說別人的優點的吧!突然想起作家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壹文,看來要擁有壹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壹家人也要學會提醒優點哦!

我們別總想著要改變孩子,真正有效的改變是從改變父母自己開始。讓我們看看壹位成功家長的涅槃重生吧!他,賈容韜,十幾年前,他遭遇了人生重大危機:兒子沈溺網遊戲,學習倒數第壹,數次打群架,兩次被學校勸退;妻子要鬧離婚;身體患上疾病,精神幾近崩潰。他意識到擺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麽固執已見、抱守殘缺、走向毀滅;要麽脫胎換骨、重建生活、走向新生。他,勇敢地選擇了後者。經過努力學習家庭教育,痛徹反思,終於找回了幸福:兒子經過近兩年的努力,考入了全國重點大學,家庭也和諧了,身體也慢慢痊愈了。賈容韜為了喚醒更多的家長改變,把《改變孩子先要改變父母的十大理由》奉獻給了廣大讀者,條條是警言雋語啊!

家長老覺得孩子不聽話,很叛逆,可是壹位初二女孩這樣向嘮叨她的家長發火:“整天看那些家教的破書有用嗎?妳不是說學了之後會改嗎?妳改在哪裏了?還不是照常嘮叨、罵人,除了這些妳還會什麽?”天哪,太大逆不道了吧?可是我們冷靜下來細想,家長學了家庭教育,還是老樣子,還繼續嘮叨、罵人,孩子給他指出問題了還生氣,罵孩子愛頂嘴,多事,這樣的態度是不是也很叛逆,不聽話?其實,孩子是希望我們成長,希望我們《不要成為孩子眼裏的“叛逆”家長》,當我們與孩子***成長,完成“蛻變”後,家長不會“叛逆”了,孩子也就不會“叛逆”了。

5:家庭巧經營

講到家庭,都知道家庭中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好,有利於家庭的穩固與和睦,但,妳是否知道家庭中地位有序也更有利於家庭的穩固與和睦?《家庭中“愛的序位”》中提到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的觀點:在中國家庭的序列裏,排第壹位的是母子,而不是夫妻,也就是說,母子關系高於夫妻關系;而西方人遵守的家庭秩序是,夫妻關系最緊密,孩子退而次之,父母更加退居其次。中國家庭的母子第壹序位,不但導致了糟糕的婆媳關系,同時還因為孩子的出生,把孩子放第壹,結果是妻子忽略了丈夫,這樣的家庭就容易出現危機。此外,由於母子之間沒有界限感,母親對孩子過於情感上的依賴,導致孩子長大後極力擺脫母親的控制,從而搞僵了母子關系。這是值得警惕和註意的!

《家庭幸福的鑰匙是“尊重”》中,壹位妻子滿腹委屈:“在家裏,壹直是我不斷付出、付出、再付出!而老公卻鐵石心腸,為什麽看不到我的付出和痛苦?”後來,學習了家庭教育她才知道,是自己對丈夫有太多的意見和不滿,是自己沒有尊重丈夫。於是她決定改變自己,並把改變的過程寫了出來。妳猜怎麽專家點評的:“這是披著改變自己的外衣,努力地改變著別人。”問題出在哪呢?原來,妻子對丈夫的意見只是表面認同而已。直到有壹天丈夫說的壹句話才讓她猛醒:“老婆,我壹直都很愛妳和女兒,我始終不明白,我愛妳們就應該被妳們控制思想和行為嗎?”這,恐怕就是對“尊重”最好的反面闡釋了。最後專家總結說:“很多人在解決孩子的問題中,不斷地碰壁和走彎路,最終發現,還是繞不過‘夫妻關系重於親子關系’這壹必經之路,最後還是要回到原點,解決夫妻的問題。”精辟啊!

夫妻之間相處,除了要互相尊重以外,我還認為,有孩子在場,壹定不要互相指責對方,要給對方留顏面,這也是維護對方今後教育孩子的權威。如果這句話不能引起妳的重視,就請看看《當面訓老公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妳對妳媽要好點。”“妳對妳爸要好點。”其實,《父親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愛母親》,同樣,母親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是愛父親。

6:盤點錯誤率

記得顧曉鳴老師說過:“在家庭教育上,父母的教育錯誤率往往高達90%。”我們壹不小心就犯了教育上的錯。比如吧,孩子學習壹步落後、然後步步落後,為什麽呢?《妳護好孩子的“第壹張骨牌”了嗎?》中就說了,這是因為妳沒有護好孩子的第壹張“多米諾骨牌骨牌”。孩子人生中有許多第壹次,妳以什麽樣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第壹次”,關系到今後孩子發展成什麽樣。

很多孩子都希望能經常被父母誇獎,但有壹位受媽媽誇獎的孩子卻不樂意了:“我覺得妳當著人家的表揚我特別不好,妳這是在吹噓妳兒子。”媽媽的誇獎錯了嗎?孟遷專家就幫她分析了:妳只是妳想通過“誇”去達到某個目的,只是當作壹種手段,當作手段去“誇”和真心欣賞孩子,有著本質的區別呢!

還有,當妳看到孩子經常偷看成人網站,甚至妳發現孩子自慰頻繁到沈迷,妳會怎樣做呢?如果妳不加思考地嚴厲地說:“我不喜歡妳這樣”“我不許妳這樣”,妳馬上會發現,妳的說教沒有用!因為妳根本不了解妳的孩子,不了解真相。所以專家提醒我們,《看到孩子的困境不要去責備》,要真正幫助到孩子。

如果有我問妳,《妳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妳壹定會生氣地說:妳在胡說什麽,我怎麽可能詛咒我的孩子?等等,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西方壹個家教故事中心靈師問家長的話。這對父母的孩子已離家出走三四年了,之前父親從來沒有對兒子說過壹句好話。用心靈師的話說,就是在詛咒孩子。父母的拳頭、譏諷、挖苦、嘮叨、埋怨等等就是詛咒,因為沒有壹句是好聽的,這些話總不讓孩子好過!因此,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請扔掉“詛咒”,換用祝福、多講好話吧!

傳統觀念中,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對嗎?可是,去年韓國的沈船事故會帶給我們什麽育兒啟示呢?《別讓孩子傷在“聽話”上》了!因為,聽話,有時會讓孩子身處險境;“聽話”的“乖孩子”常聽不到內心的聲音;聽話”的孩子,最容易“受傷。如果看了此文,妳還希望孩子百分之百地聽話嗎?

如果孩子的成績優秀,妳是不是覺得很省心,開心?如果較之以前優秀程度低了,妳是不是又心生失落,甚至忍不住想批評孩子?可是妳知道嗎?《曾經成績優秀的孩子更需要支持》。因為這些名列前茅的孩子要想更上壹層樓,或想保持原有的優秀地位不變,以至於不掉落下來,壓力就更大;同時因為他們自我的感覺良好,常常被贊美、優秀所籠罩,而壹旦有壹天光環不再,也更容易受挫。所以,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支持。

很多家長認為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對嗎?《孩子爭強好勝是好是壞》呢?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見。當孩子的註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的力量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使孩子的內心更加受挫。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內心其實很脆弱,因為,他太在意贏,太在乎成功了,他輸不起!看看《<最強大腦>天才少年為何比賽中大哭》就知道了,“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壹味的求勝欲和只能贏不能輸的心態,而是去接受挫折,原諒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NO7:指導要有方

孩子要入園了,《孩子入園最頭疼的五個問題》妳有嗎?比如孩子的分離焦慮,入園後的吃住是否習慣,會不會和小朋友打架,和老師又怎麽相處,怎麽才能全面了解孩子在園情況,等等。相信這些都是妳關心的,同時又不知道怎麽做。那麽,就請專家來告訴妳吧,比如,關於分享焦慮,首先要理清的關鍵問題是分離焦慮從哪兒來,然後才要考慮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孩子要上小學了,怎麽讓孩子盡快適應?怎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要從觀念上入手,要《無限相信孩子的潛力》,其次,在輔導孩子學習上,不妨采取《“三陪”學習,效果更佳》,在陪的過程中,不妨參考《輔導孩子學習的七個要點》《八個建議讓孩子輕松寫作業》,相信對妳有幫助。

我們關心孩子在家的學習表現,也同樣關心在學校的表現。如果有壹天,孩子的《老師委屈了孩子怎麽辦》?妳將如何開導孩子?先別急,還是跟著文中的專家先思考這兩個問題吧:第壹, 老師委屈了妳的孩子是否正常?第二, 孩子應不應該受到委屈?

如果又有壹天,《老師“告狀”我怎樣轉達》?如實相告,還是隱瞞不說?看看文中的媽媽展示的整個心理過程和解決方法吧!

有時,我們希望老師能對自家孩子多壹點關註,可是,老師又不了解孩子的情況,該怎麽向老師介紹呢?說優點還是說缺點?《好家長,善於打師生關系的“廣告”》告訴我們兩個要點:第壹,在老師面前,要善於為孩子“打廣告”“拉贊助”,第二,在孩子面前,要勤於為老師“做宣傳”“打圓場”。好家長是在為師生搭彩虹橋,越搭越好。 如果有壹天,妳的孩子被安排與“壞孩子”同桌,妳會擔心妳的孩子學壞嗎?不是有句古訓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那麽,請先問自己壹個問題:“妳真的是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嗎?”如果回答是,那就要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和辨別力,而不是與環境或信息隔離、屏蔽。當培養起孩子的“免疫力”了,就《不必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了。

最後,我借用本書開篇語的壹段話:“現在的家長們都在尋找良方,探尋妙招,最好有速成的方法,明天就換回壹個‘好孩子’。可惜的是,家長總是想改變孩子,從來沒想過改變自己。”是的,我們總想改變孩子,卻忘記要改變自己。如果這本書能夠給您帶來哪怕微小的改變,我也要為您歡呼!不是因為這本書有多厲害,而是妳的悟性高,妳的改變意願強。而推動妳下決心改變的,無他,只有妳最愛的“孩子”!孩子,其實也在呼喚我們的改變!

願《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伴隨著妳和我,壹起穿過教育的迷茫,走向明朗的天空!

陪伴孩子,從小開始

曾經在團體心理輔導課上遇見過壹位公司經理,他問老師,為什麽自己在社交場合可以與人侃侃而談,和朋友聚會可以談笑風生,在企劃會上也會自信地拋出自己的方案,然而當轉身面對自我時,有時卻不免產生孤獨、無助、寂寞的感覺。老師詢問了他的成長經歷,才知道他剛出生半年,母親就因病去世了,是保姆把他帶大的。幼小的生命缺少母愛,被關註的願望沒有滿足而留下的不安全感,會以潛意識留在平時無法覺知的心底,靈魂也就留下了某個漏洞。

還有壹個女孩兒,在單位是中層主管,聰明能幹,但自我評價卻總是很低,總感覺自己不行。她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才明白在她童年時,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每逢學校放假,總是拿出錢把她送到親戚家。她從小體會到寄人籬下的感覺,覺得父母不願意照顧她,不重視她,所以,長大以後她對自己始終不自信。

孩子在童年得到足夠的母愛,長大後內心就會擁有安全感和自信。媽媽是孩子童年美感、愛和安全的源頭。 粉嘟嘟的小生命誕生了,媽媽輕輕地抱在懷裏,那種只有母親才能體味到的幸福充溢著心房。雖然此時此刻那個小小的生命還是個“被動”的小家夥,但妳會發現,寶寶是多麽需要妳的關註。不僅僅要妳照顧他的吃喝拉撒睡,他還要妳的微笑,妳的回應,妳的搖籃曲……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他對媽媽的每壹點關註都會有感覺。妳的愛撫和微笑,能使焦躁的寶寶逐漸安靜下來,他會哭得更少,晚上會更安靜。這是因為寶寶感到安全,此時他大腦的焦慮反應系統自動就關閉了。

他剛剛誕生於這個全新的世界,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與媽媽交流,也許是壹點聲音、壹個動作或是臉部的表情、目光的註視,這都是寶寶在給媽媽暗示。這個時候盡量不要讓寶寶壹個人呆著,媽媽的陪伴能給寶寶安撫,也能給他適度的刺激,否則寶寶的腦袋裏只能是壹片空白。嬰兒在滿月之後,醒著的時間越來越多,這個時候他已經非常樂意在媽媽的陪伴下玩耍了。

心理學家說,孩子在頭15個月裏,需要壹張慈愛的臉孔陪伴,需要媽媽愛撫他,幫助他,專心地反應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每當妳抱起妳的嬰兒,每當妳為他換尿布,替他洗澡,給他餵食,對他微笑,他就會感到他是屬於妳的,同時妳也是屬於他的。除了媽媽,世界上任何其他人,無論怎樣富於技巧,都不能給他那種感覺。媽媽溫柔的眼神,將是孩子日後心理自我調整時的核心和基礎。在那段沒有語言的日子裏,孩子通過感覺來體驗壹切,媽媽的陪伴給孩子最初的心靈壹種健康的自戀。

小小的孩子,妳怎麽愛他都不會過分,因為他對於來自於媽媽關愛的需求永遠都不會滿足。壹個三歲的孩子輕易不會說我要離家出走,但壹個十三歲的孩子卻會說“我多麽渴望去住校和同學們在壹起啊!”幼小的孩子渴望被關註,甚至有時候他們是以無理取鬧的惡作劇,來引起大人對他們的關註。所以,媽媽不管多忙,也要過濾壹下日常事務,省出給孩子的時間。現在,“只管生不管養”,孩子生出來就交給老人帶的媽媽很多。如果不是生存必需,還是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吧!送給孩子的祖父母,或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而自己全力投入工作,對孩子對自己都是得不償失的。

媽媽面對孩子的成長,不妨可以階段側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如果確實需要和孩子分離壹段時間,媽媽需要給孩子愛的保證,以及與之配合的實際行動。“我們不會忘記妳的,很快就會回來接妳的。”“爸爸媽媽太忙無法好好照顧妳,暫時去奶奶家住壹段,我們會經常去看妳的。”這些話或許會減少與孩子分離造成的孩子的恐懼感。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情緒和經歷有關,特別是和嬰幼兒期的經歷有關。在悲哀、快樂、憤怒、害怕、驚訝、厭惡六種基本情緒中,害怕是構成氣質傾向的基礎,而快樂是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內向氣質負面效應的正面情緒。嬰兒期的情緒需求是學習信任,需要被觸摸和滋養,需要感到溫暖和信任他人。沒有學到基本信任的嬰兒很難離開母親去探索世界,以後每當他碰到陌生的環境,嬰兒期造成的不安就有可能出現。就像這節壹開頭寫到的那位公司經理。這就提醒做父母的,在孩子嬰幼兒時期要註意依戀情結,給幼兒穩定、安全、充滿關愛的成長環境。

愛是壹種特殊的“工作”。各種關註都有壹個***同特征——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關註意味著陪伴,把註意力放在草地上打滾的三歲孩子身上,聽六歲的孩子講不連貫的故事,聽青春期的孩子給妳沒完沒了地說他的“偶像”……所有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可能這令妳疲勞不堪,可能這讓妳感到枯燥乏味,但有壹點可以肯定——它意味著真正的母愛。

壹個女博士如果不能為孩子付出必要的時間,那她教育孩子的結果,恐怕不如壹個陪伴在孩子左右的沒有多少文化的媽媽。我們愛某壹樣東西,就會願意為它付出時間。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是不會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需求的。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不失時機地捕捉和利用教育機會,對癥下藥地教育孩子,才能給予孩子恰當的敦促、鼓勵,必要的警告、責備,才能掌握教育分寸,張弛有度。所謂的“隨機教育”,也就是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隨時觀察孩子。

作家池莉曾經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壹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願意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把責任都轉移給學校了,他們簡單地讓學校和社會培優班侵吞孩子所有的時間,而自己去賺錢,去應酬飯局,去打麻將,去出差去旅行,去享受各種各樣的成人娛樂消費。固然我們學校的教育體制和方式出現了很大問題,而在客觀上,家長的態度也慫恿和支持了學校。”

如何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帶著孩子壹起甜蜜地成長?我們知道著名主持人楊瀾,她是個忙碌的媽媽,但也是個盡職的媽媽。在家的時候,她會盡量陪在孩子身邊,與他們壹同玩拼圖、打鬧,給他們講故事,與孩子們壹起分享、感受,認真地傾聽孩子訴說;即使在外出差,也常常打電話回去,同孩子交流心聲。雖然工作很忙,但楊瀾只要有空,就和孩子們去動物園玩,和孩子壹起看電影,還會壹邊看壹邊和孩子壹起大叫……

多好啊,這樣的媽媽!只是辛苦些,但為愛付出的,再苦也願意。

還是那句話:人生幾十年,在孩子最需要我們陪伴時,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這是壹件值得去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