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翻譯及原文如下:
原文是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胡肢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翻譯是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
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渣歷步走到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壹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洪武十壹年(1378)如做搜,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到應天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所創作的文章。該書介紹作者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