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是明代的人。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耳猶、子猶,號龍子猶、茂苑外史、顧曲散人、姑蘇詞奴、平平閣主人等。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明朝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原欲應試入仕,然屢試不第,於茶坊酒樓頻繁接觸下層社會,積累了大量民間文學史料。崇禎三年補為貢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訓導。崇禎七年升任福建壽寧知縣。崇禎十壹年,任滿致仕回鄉從事著述。晚年奔走抗清大業未成。清順治三年春,馮夢龍憂憤而死,壹說被清兵所殺。
馮夢龍的文學理論
馮夢龍在思想上敢於沖破傳統觀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為情之範,孰知情為理之維乎?”(《情史》卷壹《總評》)強調真摯的情感,反對虛偽的禮教。馮夢龍重視通俗文學所涵蘊的真摯情感與巨大教化作用。他認為通俗文學為“民間性情之響”,“天地間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
在《敘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的文學主張,表現了沖破禮教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質。他重視通俗文學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說序》中,認為“日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說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這些見解對鄙視通俗文學的論調是壹個有力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