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背誦課文,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2)通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品味文章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剪裁內容的表達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於國於己都意義重大的道理,從而勉勵同學們重視學習,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4)對比閱讀,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的異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壹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1、演讀課文,力求聲情並茂,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體味這段話的情味。
教學設想
1、以?朗讀譯讀思讀演讀?逐步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範讀、學生練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理解文意,體味對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現能力。
2、比較閱讀。延伸拓展,通過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參與教學,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把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分別為文學常識專家組、字詞專家組,質疑專家組、名言專家組,分別收集有關本文相關資料,進行交流。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學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麽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麽呢?(學生回答後),教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麽做的?
二、展示與交流。
1、文學常識專家組展示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與本文有關的文學知識。
2、教師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與本文有關的文學知識。(幻燈片演示)
三、感知與理解
1、朗讀課文,準確認讀。
(1) 教師範讀。要求:聽清字音,明確句讀。
(2) 學生練讀。要求:熟悉字音,練習斷句。
(3)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好句讀。
(4) 分角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 字詞專家組講解重點詞語、句子並板書。然後學生結成四人小組,參照註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翻譯課文。
(2) 競賽:讓學生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規則:全班按座位分為六大組,獎勵獲勝組。
形式:文言知識大會戰。多媒體顯示題目,由各組指定對方的同學來回答。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
1、解釋加點的詞語
卿今當塗掌事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卿今當塗掌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辭以軍務 及魯肅過尋陽
蒙乃始就學 見往事耳
2、辨析古今異義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治、博士)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但、見、往事)
(3)及魯肅過尋陽(過)
3、辨析壹詞多義
當 就
卿今當塗掌事 蒙乃始就學
但當涉獵 指物作詩立就
4、翻譯下列句子
a、 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c、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e、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f、卿言多務,孰若孤?
3、思讀課文,理解內容。請質疑專家組同學提出問題,全班討論解決。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準備好以下問題:
1)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3)提問:為什麽"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讀課文。
1)揣摩說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
a、"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b、"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c、"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d、"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e、"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2)學生演出課本劇,同學們***同評議。
四、反思與探究:
1、學與不學,使呂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麽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壹代人,妳從中得到什麽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2、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麽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名言專家組展示講解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讀書故事和名言。
學生自由發言討論。
教師總結:總之:知識能夠改變人,知識能夠塑造人。
五、拓展與延伸:
1、有兩則成語出自本文,妳能找出來,並造句嗎?
2、《孫權勸學》和《傷仲永》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異同?
明確:從內容上看,兩篇文章都與學習有關,但正好壹正壹反,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呂蒙是中年好學,學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學,壹事無成。
從寫法上看,《孫權勸學》以對話為主,加以側面描寫,來表現呂蒙的長進;而《傷仲永》則借事說理,先敘後議,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六、總結與作業:
1、總結: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作業:課後大家熟讀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剛比較過《傷仲永》,和本文,那麽,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只要妳覺得表達出妳的意思就行。
▲備課資料:
1、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壹借永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後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回荊州,終不能如願。最終,呂蒙巧計從蜀漢奪回了荊州,還致使關雲長敗走麥城,抱憾而逝;蜀漢由盛而衰。
可見?學?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師曠論學》
3、車胤家貧不能常得油,則夏日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章甚有鄉曲之譽。時唯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
夜以繼日,囊螢積雪(集螢映雪)
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5、壹日之計在於晨,壹年之計在於春,壹生之計在於勤。學業漸積而有成,獲其益不覺其勞也;事業積漸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覺其苦也。
?褚虎忱《論人格修養》
6、作家作品簡介: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壹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7、有關讀書的名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到用時方恨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知識就是力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