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文明的進步、停滯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減少;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沖擊的減少、持平或增加”。 突出節能減排的現實意義,並把它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檢驗科學發展觀是否落實的重要標準,表明了在未來壹段時間內這壹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能源問題,已經到了牽壹發而動全身,不改革沒有出路,很難委曲求全的時候了。”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能源尚可自給自足,因為我國有自己的煤,自己的油田,豐富的水能資源以及生物能源。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油價上漲也並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總體平穩增長。然而, 若無遠慮,必有後患。 目前我國的單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0%, 單位建築面積采暖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2至3倍,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0%,石油進口量僅次於美國。根據國研中心的研究報告,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限為4.5億噸,上限為6.1億噸,而預計屆時國內的產量只有1.8億到2億噸,這就意味著中國石油對海外資源的依存度至少將達到55%以上,與目前美國58%的對外依存度大體相當。顯然中國的能源和部分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很高,已經嚴重約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是,在基本國情教育方面,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前不久,壹個日本學者就“中國的資源總量與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問題問了中國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員,竟無壹人能準確回答。但同樣就日本的此類情況問及日本人,就連小學生也能給出準確的答案。這種情況,發人深省,也凸現了加強基本國情教育,讓節能意識深入人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嚴峻的“節能”形勢之外,“減排”重任的完成也不容樂觀。事實上,依據當前的經濟增長慣性,我國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還會不斷增長,企業或機構的排放量也很難立馬降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無法回應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因此,要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企業品牌,我們就必須勇於承擔相應的具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而這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嚴格控制企業的能源使用和汙染排放,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當前,節能減排的形勢之所以依然十分嚴峻,主要原因就是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科學的企業發展理念尚未真正確立。壹些地方對幹部的考核仍將GDP增長作為硬任務,而把節能減排作為軟指標;壹些企業仍然只註重經濟效益的獲取,而忽視環境成本的控制和資源能源的損耗。正是基於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現“又好又快,好字優先”的發展,這既為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突破能源和環境瓶頸提供了更大的動力。無法做到節能減排,就不可能實現科學發展。
我國作為壹個發展中的國家,不能盲目地跟隨西方工業化國家利用化石能源發展工業,不能盲目地加速地增加私家汽車……,否則,中國必將提前遭受能源危機的沖擊!只有實施清潔生產和大力提倡文明消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公眾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壹場深刻的變革,是人們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變革,是人們行為方式的變革,公眾是否願意接受並積極參與,是實施這些變革的必要條件。如果13億中國人每人少用壹雙壹次性木筷,壹張白紙,壹張賀年卡,全國加起來將是多麽巨大的數字,相當於保護多大的壹片森林!如果全國照明燈具全部改換成節能燈,那麽全國壹年可節電約600億度,而要生產這麽多電,則需要300億公斤煤炭。推進節能減排,僅有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引導,廣大企業的落實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全體城鄉居民的支持和參與!
讓我們每壹個公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點滴著手、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為實現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同創造更加節約、更加潔凈、更加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