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前預習習慣
1、現狀分析:(當前,數學課前預習並不樂觀,這只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提到課前預習,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想到了語文的預習——查字典,分段,寫段意等。對於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預習的實際意義,沒有體會到預習的實際價值,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常常會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壹下。”學生由於自學能力有限,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們預習什麽?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只是簡單地看看數學書,做做課後練習而已。長期下來,學生對預習敷衍了事,走馬觀花。這樣的預習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預習成為壹種形式或口號。
(2)部分教師壹直主張不能預習
還有壹部分教師壹直主張不能預習,覺得預習後,課就沒法上了,學生都知道結果了,老師還教什麽,於是課堂上學生對學習並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學習的熱情。我們在聽課時也經常發現有的老師上完壹節課,學生的書根本就沒有翻開過,有時聽了壹節課最後才知道他這節課上的是什麽,他們為的是給學生制造壹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像這樣的老師怎舍得讓學生課前預習了,那樣壹切設想不就泡湯了嗎?
(3)預習要求過高,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如教學《24時計時法》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有條件的學生能在家長的指導下,理解24時計時法,大部分學生根本達不到預習要求,24時計時法其實還是挺抽象的,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是普通計時法,讓學生壹下要轉個彎用24時計時法確實有點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調查電視、廣播、郵電等部門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就簡單多了。這樣,學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調查的過程中,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有的學生,由於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只要是布置了預習任務,不是學生在自學,而是家長在講解。這樣,課堂上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其實這些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只是掌握了結果,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有壹部分學生預習時也只是看看書、做做課後練習,提前熟悉要學的內容,沒能真正理解預習的內涵,使預習流於形式。還有部分學生,課後根本不預習。種種原因導致數學課前預習效率非常的低。
那麽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呢?
(1)“導”——列預習提綱,明確預習任務。
例如:預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姓名( )
預習導航
長方體:▲研究順序: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
▲研究內容:數量、形狀、大小、長短等;
▲研究方法:看壹看、數壹數、剪壹剪、量壹量、比壹比……
正方體:▲帶著研究長方體的研究經驗研究正方體,可以獨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妳有什麽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妳還有哪些發現?寫下來:
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當然就能達到預習的效果。
(2)“思”——讓學生思考例題的解題過程、解題方法,想壹想為什麽這樣解?這部分知識運用到我們學過那些知識?教材中的有些問題該如何回答?還可以怎樣想?
(3)“練”——完成書上相關的“試壹試”、“練壹練”對自己的預習進行檢驗。
其實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常規之壹,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可能在我們小學階段,還體現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預習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說課前預習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哪兒是明碉,哪兒是暗堡,哪兒是最堅固的地方,哪兒是薄弱環節等,通過預習,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加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相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增強創新意識,這是以後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 傾聽的習慣
“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既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壹個人舉止文明禮貌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孩子不懂得認真去聽別人的講話,表現在上課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經常走神;小組討論不會聽其它同學的發言,自己說話時旁若無人,大聲喧嘩,別人講話時聽不進去;不會與人聊天,不能雙目註視對方,與別人談話常常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態度。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必須給予修正。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註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總願意看看、聽聽、動動,這正是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而專心聽講是孩子們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1、教師講課應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住孩子們,讓孩子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他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有的老師也許會說語言是有天賦的,那些兒童化的語言我怎麽也說不來,說出來也覺得非常的別扭。我也有同感,語言問題曾經也壹直困擾著我,但後來我發現只要妳有那份心,兒童化的語言是可以練成的。我們還發現同樣壹個故事有的老師講得很生動,積極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欲望,而有的老師講完後學生卻無動於衷。如教學10的認識時,有位教師自編壹個童話故事:今天,0~9這10個數字在排隊做遊戲,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妳們都沒我大,特別是妳——0,妳真是太小了,什麽都沒有,怎麽能跟我比。”“0”聽了以後可傷心了,圓圓的眼睛流出了眼淚。這時1走到0的身邊,拉起0的手,對9說:“我們手拉手,不就比妳大了嘛!”學生被這個故事吸引著,自然而然的進入的新知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情境創設時壹定得溶入妳的真情實感,這樣才可以撥動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強聽的訓練。有人說“聽”還不容易嗎,人從出生就開始聽,孩子上了小學天天都在聽課,天天聽別人講話,難道還不會聽?非也。有人聽講,雖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壹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後卻不知所雲。因此,我說聽需要訓練。第壹,先讓學生聽懂。課堂上不論老師講或學生發言,都要適時追問壹句:“剛才,××講的聽懂了嗎?妳能把他講話的意思或提的問題給大家再說說嗎?”“誰知道他剛才說的是什麽意思?”第二,要求傾聽別人發言時,雙目要註視對方。上課孩子們發言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請妳面向大家”,“請同學們認真聽,有什麽疑問可及時提出”。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後交流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剛才××和××的發言有什麽不同?”或者“妳和他的想法有什麽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必然用心地去聽,不容走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口號式的話語提醒學生註意傾聽老師的講課,這在低年級運用得比較多。如師:“小眼睛——”生:“看老師。”師:“小耳朵——”生:“聽師講。”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專心聽講也有很好的幫助,如“×××小朋友真會聽課,老師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兒”;“×××小朋友聽課真專心,老師從他的眼睛裏都看出來了” “××聽別人發言很投入,大家都沒有註意到的問題,他居然聽出來了。”等;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聽的積極性。
3、教師講話不要啰嗦和重復。成為教師後的我們慢慢地發現自己越來越羅嗦了,我們壹遍又壹遍地重復著,生怕學生聽不懂,布置作業是講完後還要寫在黑板上,生怕學生忘記了。因此我建議以後該給同學們提問題或布置作業只講壹遍,不再重復。用教師講話“不啰嗦、不重復”的好習慣去養成學生聽課“專註、認真、不走神”的好習慣。
4、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師首先應帶頭做到。每每和孩子們交流談話,我都註視著他們,認真觀察孩子們臉上掠過的每壹絲變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學回答問題不著邊際時,我也用心地聽、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話講完,中間不插嘴、不打斷。久而久之,學生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去全神貫註地傾聽別人的講話。
三、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案例:桃樹有80棵,梨樹比桃樹多20棵,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百分之幾?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數)
生3: 20÷80=25﹪(極少數)
從案例中暴露了當前學生的壹些思維狀況,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會“百度”(他在搜索什麽時候做過類似的題目,便把曾經解題思路套用到現在的題目之中),而不會認真的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常聽不少家長、老師反映“我的孩子從來不獨立思考,遇到問題要麽瞎做、要麽問老師、要麽問家長”。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們沒能養成壹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費科夫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壹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不僅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則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要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這壹系列的活動都離不開思維,離不開人的獨立思考。只有勤於動腦,善於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本質的意義,掌握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1、教師要為孩子們創設壹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們現在有很多班級都存在著這樣壹種現象,老師壹個問題出來,中下的學生還沒開始思考,那些成績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已脫口而出,這樣,很多學生思考的機會都被這些好生剝奪了,長此以往,他便懶得思考,等待現成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壹個良好的思維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發言習慣。其次,課堂上我們教師的話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給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給孩子們充分感悟的過程。盡量減少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好不好?”及壹些填空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思維含金量太低,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訓練。
2、創設讓孩子互相交流的機會。
讓他們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與夥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帶來的樂趣,去學習欣賞同伴們思考的成果,以促進進壹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哪怕這個見解是錯的,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來,不人雲亦雲,敢於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見解才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新課教學是要加強變式練習
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這樣壹個詞,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壹面,又有積極的壹面。思維定勢可以理解為:總是按照某種習慣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那麽,當這種習慣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路徑不壹致時,就會形成了負遷移,使思維被定格在某個框架下而無法解脫,對於解決問題就困難了;可當這種習慣性思路與解決問題的途徑壹致時,就可以促進正遷移的產生,就有利於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通過變式練習,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教給學生解題策略
我們現在經常發現學生壹遇到非標準模式的題目(變式的、陌生的題型)就無從下手,學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該從何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腦中缺少解題的策略。什麽是解題策略?“解題策略是指探求數學問題的答案時所采取的途徑和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妳所接觸到的不是標準的模式化了的問題,那麽就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正確地選擇壹種解題策略來幫助實現這壹創造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腦中有解題策略,又會選擇,那麽遇到再難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能做出來。
首先我們來了解壹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解題策略分為壹般解題策略和特殊解題策略。壹般解題策略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題步驟:理解題意、做解題計劃、按計劃作答、回答檢驗。特殊策略有:舉例、畫圖、列表、找規律、逆推(列方程)、轉化等。下面我就重點講講我們在數學解題中常用的幾種特殊策略。
!、舉例策略
舉例比較適合運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訴數量關系卻不能計算的題目,因為學生習慣於通過計算得到答案,運用舉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題目變成能算的題。比如:(1)大圓的半徑是小圓的3倍,那麽大圓的周長是小圓的( ),大圓的面積是小圓的( );(2)甲數是乙數的20﹪,乙數比甲數多( )﹪;(3)有a棵樹,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這樣沒有具體數據、不能算的題目學生往往難以下手,用舉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麽同樣用舉例的策略有的同學算得又對又快,而有的同學算了半天還是錯的?”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舉例時還要根據題目中的數據,選擇好算的數據,這樣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畫圖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壹種策略。低年級用的較多的示意圖,在高年級畫圖策略用得最多是線段圖,比如學生在做較復雜的“倍數的應用”“百分數的應用”“分數的應用”時就可以借助線段圖幫助我們理解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方法。學生在解題時也想到用畫圖,可是他畫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畫線段圖。比如,百分數的應用題應先畫整體“1”,(而不是哪句話在前就先畫什麽)然後根據整體“1”畫出其他相關聯的量;還要思考這道題是畫壹條線段還是畫兩條線段。只有學生學會這些,畫圖才能真正為學生學習服務。
3、逆推策略(列方程)
這種策略比較適合已知結果,要求原先的數量的題目。逆向思維方法是與順向思維方法相對而言的。在分析、解答應用題時,順向思維是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維是不依照題目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而是從反方向(或從結果)出發,進行逆轉推理的壹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學生很不習慣,那麽如何把逆向思維變成順向思維,方程就是最好的辦法。比如:有壹個半圓的周長是15.42,厘米,它的半徑是( )。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那讓我們教會學生運用解題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