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路:首先熟讀文章,然後將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主題思想詳細的描述壹下,最後將自己閱讀後的感受和體會闡述清楚。
正文:
對於托爾斯泰的《復活》,我只能表示無盡的尊敬,卻談不上真心實意的鐘愛,正如孔子所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尊敬作者能夠擁有較為高遠的歷史眼光,尊敬作者對客觀事實的極度忠誠,尊敬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無情揭露,以及由此而承受巨大折磨的忍耐力。
小說如果被簡單的劃分,能夠分為客觀再現型和主觀表現型。《復活》屬於前者,而我卻更鐘情於後者。
因為如果我想了解壹個國家某段歷史時期的現實圖景,我會去尋找相關的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會比文學作品更詳細,更客觀,更理性,絕無文學的想象與虛構。而以客觀描述為主的作品,往往會因為後人所處的歷史時間及環境的改變而失去閱讀的興趣,產生不了強烈的情感***鳴。
而以表現人性人情為主的表現型作品,不論時間如何流逝,依然會感染後人,因為人的情感是***通的,人性也是永恒的,而對於人類自身的探索也將是永無止境的。
正如在《復活》中,作者固然揭露了當時俄國政府,監獄,法院等機構的黑暗與恐怖,反映了農民的赤貧,地主的貪婪,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但就我個人而言,最打動我的,還是聶赫留朵夫為了贖罪,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而為瑪絲洛娃,為監獄裏的無辜的犯人們的進取奔走,以及聶赫留朵夫內心深處精神的自我與野獸的自我之間艱苦卓絕的鬥爭,還有瑪絲洛娃為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而在愛他的情景下毅然拒絕他的求婚跟隨了西蒙松。
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當初那單純而質樸的感情讓我欽羨,至於聶赫留朵夫奸瑪絲洛娃後為其奔走打點,這壹切能否使他到達精神上的復活,我個人還是表示懷疑。
也許因為我是壹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無法理解《馬太福音》中所說的,“要永遠寬恕壹切人”,“應當寬恕別人對妳的欺侮,溫順地忍受欺侮”,“不管什麽人對妳提出什麽樣的要求,壹概不應當拒絕”,“人非但不應當恨仇敵,打仇敵,並且應當愛他們,幫忙他們,為他們服務。”
我想或許作者也無法肯定這壹點,所以最終寫到聶赫留朵夫獲得新生步入新階段時也只能說,“至於他壹生當中的這個階段會怎樣結束,那卻是未來的事了。”
宗教信仰或許真的會讓人獲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與自我滿足,但在客觀現實面前依然只能是無能為力,所以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以抗惡”的思想才會壹向受到世人的詬病。
我個人以為:求善之心,人皆有之,信教與否實在只是壹種形式而已,信教之人未必真善,不信之人亦可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