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品德與生活(社會)”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壹門綜合課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會等幾門分科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課程。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主旨是使學生參與自己身邊的生活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人、對社會的意義與作用,感受“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作用,幫助兒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實行新課程後,小學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自然課和社會課等三門分科課程。1-2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6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
2、為什麽要開設“品德與生活(社會)”綜合課程呢?
(1)現行的分科課程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將學科與學科彼此之間割裂,這種割裂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2)綜合課程是將具有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課程內容統整在壹起的課程,它有利於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界限,利於學生完整地認識世界,養成整體意識,形成運用知識信息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品德與生活(社會)”是高度綜合的課程,它是對原有思品、自然、社會和活動等課程進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綜合課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與價值。
(4)教育改革是社會變革、社會發展前進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設置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隨不同歷史社會時期的需要而發生改變。
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要求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養、能力的人才,這就相應地要求要從小學起開設綜合課程,以適應教育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
(5)這門綜合課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徹底性。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改是在深入分析當前社會的特征,充分借鑒國外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家課改和課程設置的現狀和經驗,結合我國各實驗地區的實驗成果,廣泛聽取多方經驗、意見等基礎上,對現有基礎教育課程來壹次全面、徹底的改革。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將原有的課程換個名稱或概念而已,而是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方式、教學觀念、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進行較為全面的改革與創新。
二、 什麽是“品德與生活”
1、什麽是“品德與生活”。
是小學1-2年級開設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動課的基礎上經整合生成的綜合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2、它具有如下特征:
壹是其內容主要源自於兒童的現實生活。
羅素說: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的生活。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傳統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們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麽厭倦接受教育,要麽不覺得所受到的種種教育的確是人生所必須的,是人在生活實際中應該做的。
教育研究表明,使學生通過組織和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生活活動,學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才能使他們把在學校裏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他們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是本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
過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其內容偏空、大、虛,其教學方式是說教式的,其教學效果是學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實際生活中做不出來,或者是與學校教育相去甚遠,正是“學歸學、做歸做”。
本次課程改革,其重點是著眼於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方面,不但對教學內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對教學方法方式同時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強調和確定了要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觀察、了解、感受、認知、發展、形成,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反過來也讓他們去呼籲,倡導、促進社會,使得對兒童的教育喚起社會的重視,轉變家長對兒童的教育觀念,形成學校——家庭 ——社會、教師——家長——政府教育網絡。
通過這樣的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多維動態教育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這樣做是人生的必需,從而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自覺地做壹個公民所該做的,而不至於使得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是壹個樣,走出學校後又是壹個樣,好象“變色人”壹樣。
三是本課程是開放型的綜合課程
以往的思品課程在內容上陷入教條化,在方式上強調說教式,這無形中給品德教育帶上桎梏與枷鎖,壹方面是學校、老師只能以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去對學生灌輸那些教條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卻無多大實效的既定教育內容,在內容、形式、評價及時空等方面,學校和老師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選擇與處理的權利,另壹方面是學生象羔羊、象鴨子壹樣,在失去自主性、失去興趣的前提下,懷著厭煩、甚至是恐懼的心理,無奈地、不知覺地去接受那些說教式的教育。
“品德與生活”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其開放性具體表現在:
(壹)課程內容是開放的:從教科書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己開發、選擇、整合教學內容,所采用的內容,只要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樣,只守著那壹本既定的書本。
(二)教學渠道是開放的: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本課程壹改過去那以課堂(教室)教學為主渠道的陣地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體式的教育網絡,教學中,學校、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以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教學時間具有開放性:教學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本課程在教學時間的設置及其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安排方面是允許“規定與靈活” 相結合的。課程設置中每周為三課時,學校根據三課時數具體安排於功課表裏,但在實際教學中,可根據需要,或是把三節集中起來上,或是移動日期上,或是把教材與學校、班隊等活動相關的結合在壹起上。
這樣的教學時間設置,就比以往的靈活、開放得多了。
(四)教學評價是開放的:
新課程關註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其評價具有過程性、多樣性及重視質性評價等特點。改變了過去那只關註結果的、單壹化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法不僅能更科學合理地反映教與學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更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四是本課程是過渡性課程:
品德與生活在課程目標、內容、形態、實施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課程相銜接,同時又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科學、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打下基礎。
低年級的兒童剛從學前教育進入學校教育,他們雖然身在學校,但在他們身上尚留有許多學前教育的痕跡及心理特征,此時的教育是不能完全采用正規化教育方式。
本課程意在幫助兒童完成由幼兒學前教育向正規教育轉化與過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
3、“品德與生活”的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
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來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來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2)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核心。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以往的思品課程設計往往從成人對兒童的需要出發,以成人化的方式設計課程,設計的課課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及生活實際相去甚遠,這種課程對兒童來說是沒有生氣的、僵硬的、呆板的課程,它不僅會消褪兒童的認知興趣,更會打擊兒童的學習情感,尤其會對思品教育產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3)新課程強調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壹個蘊藏著巨大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於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因此,在對兒童實施思品教育時,必須充分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集體學習生活、社區生活等方面,教學中應善於從這些童年生活中對兒童進行家庭倫理、團結友愛、公***道德和環境意識等教育,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懂得生活。
童年生活是兒童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兒童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有價值的童年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兒童的這些生活權利,品德與生活十分強調尊重兒童的這壹權利。教學中,我們必須堅持尊重兒童的權利這壹原則、理念,在尊重兒童的權利的前提下,組織、引導兒童參與並享受童年生活,使他們在愉快、充滿自信和尊嚴的童年生活中接受教育。
三、什麽是“品德與社會”
1、什麽是“品德與社會”。
本課程是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小學思品、自然、社會等分科課程進行高度整合生成的,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小學3-6年級使用的綜合課程。
2、“品德與社會”具有社會生活性、交叉綜合性、教育基礎性和延續發展性等特性。
(1)社會生活性:
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以及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確定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與兒童的社會生活有關的與自我、與家庭、與家鄉(社區)、與祖國、與世界等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構成教學內容,使兒童通過參與這些社會生活活動,學習有關的社會生活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2)交叉綜合性:
本課程在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前提下,某壹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所涉及的社會領域、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如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等)是交叉綜合的,這樣的交叉綜合,意在打破原來思品、地理、歷史、自然等學科界限,實現相關邊緣學科之間的縱橫內在聯系,形成學科之間的有機統壹,實現既使學生學知識,發展綜合能力,又接受品德教育。
(3)教育基礎性:
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在教育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為基礎,在教育方法方式上以兒童積極愉快地、自信地、自主地參與社會生活活動,在活動中觀察、感受、研究社會,形成道德觀和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為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思品教育中存在大而空的教條化的教育內容、目標、方法與方式。
(4)延續發展性:
世界萬事萬物無不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兒童的品德行為也不例外。因此,對兒童的教育,應該用運動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
品德與社會課程充分關註兒童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壹是教學內容選擇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等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內容;二是教學內容編排,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重復出現,具有延續性;三是教學方法方式,強調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組織設計,讓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自主地了解、觀察、感受、研究社會,使學生在組織設計和參與活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四是評價,由過去較單壹的量化評價轉變為動態的、過程性的、情感方面的評價,由過去以老師評價為主轉變為師評、自評、生生互評的,描述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於增強兒童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有利於客觀地反映個體的品德風貌與特點。
3、“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指導學生設計社會活動具體內容、方法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不但要關註學生活動的結果,更要關註學生的活動過程,關註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為習慣的生成狀態、認識水平能力的個性差異特征、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構成動態、能力發展的水平與發展動態,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指導學生有個性地參與活動,獲得個性化的收獲與發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與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群體和睦相處,***同合作,***享苦樂,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代小學生所面臨的重要學習任務。在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同設計組織有利於幫助小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活動,善於指導他們圍繞怎樣做人這壹主題開展活動、參與活動,指導他們在活動中認識學會做人的重要性,形成怎樣做人的知識與技能,養成尊重他人,與人合作,關愛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活動中學習做人,這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課程的核心,必須牢牢把握,不折不扣地實施好。
(2)以教育的基礎性和實效性為課程的追求。
以往的思品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與兒童的品德認知和養成規律不相符的問題,因此,也給思品教育的成效造成壹定的影響,新課程品德與社會針對思品課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大膽的改革,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方式的選用上,十分註意努力做到教育的基礎性與實效性的有效統壹,在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和養成規律,講求品德教育的實效上精選教育內容和方法方式。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牢記這壹理念,精心選擇組織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讓兒童在充分自主的活動參與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感受與體驗活動內容中所昭示的道理與情感,人生價值觀與道德觀等,使品德教育切實、有效。
(3)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活動過程為課程重要的教育方式。
品德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的價值觀、道德觀、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否真正形成,關鍵在於兒童,兒童本身是內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起變化。
品德與社會十分強調要讓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這種參與,不僅要讓學生參與所設計的活動,也要讓學生參與活動內容、方法方式的選擇和設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使他們在自覺、自願的樂學活動中主動地接受教育、認知與明理,形成各種好品德、好習慣。
教學中,我們必須牢記學生主體性,擺正師生地位,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方式,切莫穿新鞋走老路。
(4)以師生***同創生和開發課程為教學方案的開發者。
以往的思品教學,是老師以書為本,照本宣科,全國眾多兒童,不論地區與兒童的個性差異如何,讀的是同壹本書,這種單壹的課程內容,單純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顯然是沒有顧及到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十分註意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兒童的差異性,明確提出在教育實踐中,學校、老師和兒童應根據實際,在教育內容方面,進行大膽、有效的創新與整合,而不要照搬教材,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這種創新與整合,不僅是老師來完成,更要師生***同來完成,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正確意願和內在潛能,引導學生參與教育內容的創新與整合。教學中,我們壹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二要大膽地創新與整合,切不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
四、如何應對小學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
(壹)轉變舊的教育觀念,用新的教育觀念武裝自己。
省教委主任指出:課改的最根本問題是觀念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中指出:“本次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壹切新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壹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壹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鬥爭的結果。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育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壹轉變,許多困難迎刃而解。”
本次課改,把改革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作為改革的首要任務,可見,觀念問題是何等重要。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同樣地應當首先轉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這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舊的教育觀不改變,實施新課程也無從談起。
那麽,要樹立哪些新的教育觀念呢?
1、 樹立新的教師觀,在思想上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研究者、促進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而不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在實施新課程中教師的上述各“者”作用,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應有位置,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順利完成新課程所賦予我們應盡的任務。
2、樹立新的學生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新課程把“壹切為了每壹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認為:壹、學生是發展的人。其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必須依據其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可以獲得成功的,教學中應對每個學生充滿信心;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能否學得好,能否健康成長,是否幸福快樂,和他們所在的學校與任教老師有極大的關系。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教學中要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他們發展的前提,我們應把這種差異視為壹種財富而加以珍惜和開發,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的有機體,是不依教師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不是可以讓教師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學中,教師不可把自己的意誌或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手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積極、自主的探索、體驗活動中去認知、發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頭腦、感官、性格、意願,自己的知識與思想基礎,思想和行動規律,即他們有自己的學習的物質基礎,他們能以自己的學習物質基礎去進行有自己特色的學習活動,去發展自己,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可以自己的教替代學生的學,而應指導學生積極自主地讀書、感受事物,觀察、分析、思考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結果,不要輕視學生的能動作用,不要扼殺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是責權的主體,從法律、倫理角度看,在法制的現代社會裏,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他們享有充分的學習、生活的權利,他們又是責任的主體,他們負有對學習、對生活、對他人負責的責任,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保護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強化這壹觀念,是時代的要求。
3、樹立新的課程觀,努力實現師生***同創造與開發課程。
在教學與課程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過去,傳統的教學論概念把“課程”片面地理解為“規範性的內容”,把“課程”當作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是專制的壹方,成為壹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壹方,課程與教學走向對立,二者只是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而不是多維地)發生關系,而使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
本次課改,從根本上打破“課程專制”局面,建立“課程民主”新體系(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本次課改在課程管理及課程觀方面的重大轉變,充分認識到師生在教學中,創生和開發課程是歷史賦予的權利與義務,教師不能再僅僅是照搬教材、學生也不再僅僅是機械地接受和吸收教材,教師和學生應大膽地根據課程給定的內容,結合實際不斷地行變革與創新,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即符合當地、本校、教師與學生等實際的課程)。
4、樹立新的教育價值觀,“壹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小學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而學科教學的重心是關註學習,還關註是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學科本位論過分關註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淩駕於教育之上、人之上。其具體表現壹是重認知、輕情感;二是重教書、輕育人,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
學科本位也即知識本位,這種指導思想只關註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註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忽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是以學科為本的教學的最大的失職。
新課程在註意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遵循學科發展規律的同時,十分重視關註每壹位學生,尊重、關心每壹個學生,關註每壹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我們必須牢記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價值觀,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註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