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烽火臺發信號,黃耳傳書,鴻雁傳書等方式。

1、飛鴿傳書。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壹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快馬加鞭。快馬加鞭是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郵驛制度,也就是驛站。驛站就是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也是傳遞信息的壹種活動。這是自秦漢以來最新的通信和交通方式主要是以“馬”傳遞,所以就稱“驛”。

3、烽火臺。“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壹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建築壹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壹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裏,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4、黃耳傳書。也就是黃狗傳書。《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翻譯過來就是,:當時有很聰明的狗,叫黃兒,很招人喜歡。在京城呆了很久沒收到家裏的信息,也是拿竹筒放家書系在狗的脖子上,狗尋路王南走,到了家,並送到了信,然後回到了洛陽。然後就經常這樣送信了。

5、鴻雁傳書。“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在過去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

百度百科——古代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