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國學經典讀後感範文3000字

國學經典讀後感範文3000字

“國學”,顧名思 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 國學經典 讀後感 3000字的相關 文章 ,希望對妳有幫助!!!

 國學經典讀後感3000字篇壹

“國學”,顧名思 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後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 文化 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裏面節選的壹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後有壹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欲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荀子》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務焉。”等等,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於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典》之後又讓我重溫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了解了與之相關的內容。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 傳統文化 與學術。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於是我找出《四書》認真閱讀,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了早期儒學的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 方法 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它是壹部能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國學經典。可以說讀《四書》,對我們回顧歷史、 總結 過去、開拓未來無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學》是壹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之壹。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 教育 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君子,***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關於“仁”、“禮”的核心內容。內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內容。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它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壹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遊說諸侯及推行仁政的 事跡 ,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四書》在《論語陽貨第十七》有壹段文字,原文為: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意思為:孔子說:“仲由!妳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妳。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這裏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 成語 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喜好好而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壹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建議沖鋒過去消滅楚軍。可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說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後才開戰。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 寓言 故事 ,實際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講信用,結果反而害了自己。這些教訓都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這是要我們特別加以註意的。

《大學》中又有壹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謂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之至也。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壹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壹段話闡明了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壹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壹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麽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壹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壹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壹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壹個人來說是多麽的重要。作為壹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壹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壹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壹碗心靈雞湯。

 國學經典讀後感3000字篇二

涉及到國學的定義,季先生說,“國”,就是中國,“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當聽到中國的時候,不知道多少人心中還有壹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反正我是感到很沈重的壓力和很肅然起敬的自豪感。呵呵,也許很矛盾吧。我們的身上肩負著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使命啊。“國學,壹國固有之學問也。”“國學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過去的文化的,因此過去有壹些學者使用?國故?這樣的壹個詞兒。但是,實際上,它既與過去有密切聯系,又與現在甚至將來有密切聯系。”

記得曾經在豆瓣的哲學小組看到過壹篇很激進的文章,把科學說的壹無是處,雖然對於弘揚中華文化的部分,我和作者有壹樣的想法,然而,說我們應該回到過去,科技壹無是處,那在我看來恐怕也太偏激了。我認為,發展是必然的,引用季先生的話就是“順乎人心,應乎潮流。”文化的發展是這樣,恐怕壹切的發展都是這樣。我喜歡季先生說的科學是硬件,文化是軟件的說法。算不算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並舉。我認為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的強大。也就是不僅要成為思想上的巨人,也要成為行動上的巨人,兩者缺壹不可。

季先生說,“只有東方文化才可以救人類。”對此我的看法是,其實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東方文化,我們都快把什麽孔子老莊,什麽易經佛教的,早就被我們遺忘到哪裏去了。其實中國的文化真的很博大精深,很經得起推敲,真正了解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人,是不會對這句話有太大反對的。

“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的文化還有壹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這段話我也非常喜歡,很值得細細推敲。   “禮義廉恥,國之思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季先生說,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顯。世界上任何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可是內容這麽全面、年代這麽久遠、涉及面這麽廣泛的道德規範,在全世界看來,中國是唯壹的。

季先生說,他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等。廣義的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壹切東西。周壹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他認為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閑寂”。具體變現是在簡單、質樸、纖細、含蓄、古雅、隱而不發、不事雕琢等。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寫道,“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解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季先生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範疇;壹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於行的範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

這裏季先生談到了佛教,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等,都屬於知的方面。八正道、四聖諦等,則介於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後,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於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下,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只能做出某壹些偽裝,以求得生存。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倫關系上,解決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

馮友蘭先生說:-的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文化講的是“人學”,註重的是人。

龐樸先生說:加入說希臘人註意人與物的關系,中東地區則註意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是註意人與人的關系,我們的文化的特點是更多的考慮社會問題,非常重視現實的人生。

“子不語怪、力、亂、神。”

“未知生,焉知死。”

評價中國文化,探討向西方文化學習這樣的大問題,正如我在上面已經講過的那樣,必須把眼光放遠,必須把全人類的歷史發展放在眼中,更必須特別重視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觀。我是主張人類文化產生多元論的。

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形成了四個文化圈:古希臘、羅馬壹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壹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

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壹條。他在其著作《歷史研究》的結尾處,寫道:當作者進行他的廣泛研究時發現他所搜集到的各種文明大多數顯然已經是死亡了的時候,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結論:死亡確是每個文明所面對的壹種可能性,作者本身的文明也不例外。  季先生說,中國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並不是只有壹種看法,只有壹種評價。撇開唐漢盛世不論,只談十六七世紀以後的情況,也是剖有啟發的。在這壹段時間,在中國是從明末到清初,在歐洲約略相當於所謂的“啟蒙時期”。在這期間,中國壹方面開始向西方學習;另壹方面,中國的文化也大量西傳。中國經籍西傳,不但影響了歐洲哲學,而且也影響了歐洲政治。

“(中國傳奇)並不像人們所猜想的那樣奇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感情方面幾乎和我們壹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動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裏壹切都比我們這裏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裏,壹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情欲和飛騰動蕩的詩興他們還有壹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壹起的。妳經常聽到金魚在池子裏跳躍,鳥兒在枝頭歌唱不停,白天總是陽光燦爛,夜晚也總是月白風清。月亮是經常談到的,只是月亮不改變自然風景,它和太陽壹樣明亮。還有許多 典故 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壹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

-- -- 歌德《歌德談話錄》

這是歌德晚年說的話,他死於1832年。我認為政治和文化真的有很大關系。他死後沒多少年,歐洲對中國的調子就逐漸改變了。鴉片戰爭使中國這只紙老虎的壹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西方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國學經典讀後感3000字相關文章:

1. 國學經典觀後感2000字

2. 論語讀後感3000字3篇

3. 論語讀後感3000字左右文章

4. 國學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3篇

5. 國學經典讀書心得體會800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