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十面埋伏》樂曲賞析

《十面埋伏》樂曲賞析

《十面埋伏》樂曲賞析

 《十面埋伏》是壹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十面埋伏》樂曲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面埋伏》樂曲賞析1

 《十面埋伏》是壹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壹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壹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秦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鬥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於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壹再坐失良機,錯過了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而劉邦卻從幾次全軍覆沒中死裏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簫,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外逃,而漢軍以五千騎兵追擊,最後在烏江邊展開壹場決鬥,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壹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十面埋伏》最早見於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蘋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方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但這是壹首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壹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壹曲的生動狀況。文中寫出道:“《楚漢壹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壹曲所描述的大體壹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全曲***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

 壹、列營;

 二、吹打;

 三、點將;

 四、排陣;

 五、走隊;

 六、埋伏;

 七、雞鳴山小戰;

 八、九裏山大戰;

 九、項王敗陣;

 十、烏江自刎;

 十壹、眾軍奏凱;

 十二、諸將爭功;

 十三、得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壹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奔馳等壯觀場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壹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 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蕩蕩、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舍的。它們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鬥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壹張壹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壹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壹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鬥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壹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裏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鬥音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沈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淒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壹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傳統的琵琶曲中文曲壹般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細膩感情。而武曲情緒激烈雄壯,節奏復雜多變,富於戲劇性,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這首樂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

《十面埋伏》樂曲賞析2

 《十面埋伏》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所以正確理解《十面埋伏》的音樂形象有利於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悠久傳統,培養熱愛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感情,弘揚繼承祖國悠久文化及音樂文化的意義。

 二、正文  《十面埋伏》作為古曲的典型代表。身為當代中師學生對於這壹類音樂的鑒賞力十分缺乏。對於古曲的欣賞也可以說是壹竅不通。首先,不了解琵琶這類樂器。其次,不了解它的音樂背景。再次,不懂得怎樣欣賞。壹曲完結,卻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那麽,該從哪些方面對《十面埋伏》進行賞析呢?

 琵琶古曲主要從它的曲式結構、演奏樂器、節奏、音色以及音樂背景等方面進行賞析。

 本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重點段落是:“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樂曲激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重點段落是:“楚歌”、“別姬”,樂曲沈悶悲壯。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全曲分13段:

 1、列營(分營、擂鼓、掌號、馬蹄聲);

 2、吹持;

 3、點將;

 4、排陣、走隊;

 5、埋伏

 ;6、小戰;

 7、吶喊;

 8、大戰;

 9、敗陣(垓下楚軍被重重包圍,項羽敗陣);

 10、烏江自刎;

 11、爭功;

 12、凱旋;

 13、回營。全曲13個段落還可分成三大部分。樂曲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節奏由慢漸快,以琵琶模擬戰鼓聲、渾厚雄壯;接著是壹段吹打樂,全用輪指演奏模擬號角聲。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這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壹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戰部分:埋伏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後是到九裏山大戰是全曲的高潮,運用琵琶高超復雜的絞弦技巧真實的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仰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蹄聲、吶喊聲等等,驚心動魄,讓人振奮。隱隱約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

 本曲是以琵琶為演奏樂器。琵琶、壹件古老而又奇特的樂器,發出琮琮的聲音,仿佛閱盡滄桑、飽經世事的老人,又若熱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秦、漢以來,曾作為多種彈弦樂器的總稱。本是壹個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另的物只是模糊記著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靈中,已反復而深深地鏤刻在回憶的心版上了。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壹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駑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其技藝之高超。整首曲子全憑手中壹把琵琶完成了多種高難度聲音的演譯,將戰爭的人仰馬翻、鼓聲震天、兵戎廝殺表現得淋漓盡致。時而是模擬戰鼓聲的渾厚雄壯;時而是廝殺時的驚心動魄、讓人振奮。中間還有壹段琵琶長輪模擬簫聲、隱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此時的琵琶是淒涼悲壯的,仿佛楚漢這爭就在眼前。可以說琵琶僅用壹種樂器卻演奏出了壹個交響樂團所能達到的高水準。琵琶對喧囂的音響模擬得十分出色,很有感染力。音色復雜多變,高亢低沈不定,神秘詭異,猶如壹個高深莫測的奇女子,令人捉摸不透。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的優秀代表作品之壹。傳統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柔平穩,而此曲則激烈雄壯、節奏復雜多變,氣勢雄偉激昂,形象鮮明突出。全曲跌宕起伏。以第壹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運用鏗鏘有力的節奏著重表現了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節奏緊湊快捷,表現出緊張的氣氛。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楚王戰敗和自刎的場景。節奏由前面的激昂壹下子轉化為低沈緩慢,著重刻畫出悲壯的場面。其中“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較強、氣息寬廣雄壯的曲調,琵琶用細膩的“輪指”奏出的長音,模仿古代軍中篳篥的吹奏。“點將”、“排陣”和“走隊”,以整齊緊湊的節奏,富於彈性跳躍的音調見長。“埋伏”是壹段內涵深沈的音樂。壹張壹馳的節奏音型和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壹種緊張、神秘而又恐懼的氛圍。“雞鳴山小戰”旋律的動向是先遞升後遞降,跌宕起伏,多變的節拍和連續無間歇的節奏型。“九裏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夾掃”、表現雄兵百萬席卷之勢。“項王敗陣”用慢起漸快的同音進行旋律和馬蹄聲的節奏音型來表現項羽奮力突圍。“烏江自刎”樂曲淒切悲壯。最後,四弦猛“劃”後斷然急煞、聲如裂帛、音樂嘎然而止。全曲采用了對比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從戰爭前的準備到戰爭時的激烈,再到戰後的淒涼,是琵琶武曲中的經典之作。

 壹曲《十面埋伏》,浩氣長存,演奏了幾千年,無論從哪個方面研究它都是古典藝術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以單個樂器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