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軍改,不要光看大區數量增減,要看實質動作。核心就是在大區壹級把軍政軍令分開,軍兵種管軍政,戰區管軍令。我認為這種改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具體到落實層面,最終改的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檢驗。
從各國軍制上看,最高統帥部壹級(我們就是軍委和總部),和具體的作戰部隊壹級,軍政和軍令都是沒法分的,但是在戰區壹級,列強往往是把二者分開。就拿美國來說,各軍種部都是管軍政,戰區司令部管軍令。這樣有壹個好處就是機構比較精煉,各司其職。
我們國家因為歷史的原因,從軍委,到大區,再到省區,都是軍政軍令壹把抓,然後再加上軍兵種司令部,職能上有重疊不說,而且各級機關都偏臃腫龐大,尤其是幾次裁軍以後,省區壹級除了個別較為特殊的(比如說新疆軍區),基本上都已經沒有多少野戰部隊,空留壹個龐大機關早已不合適(出現了將多兵少,尤其是大區、省區養壹大堆不帶兵的將領,機關職位更多,反倒比部隊更容易升遷的怪現象)。
雖然我們這種結構有其歷史原因,其產生主要因為革命戰爭時代邊打仗邊建軍的需要,以及當時通訊能力低下,各大野戰軍,兵團需要具有較大的獨立作戰和建軍的能力有關。但是建國以後延續這種軍制,既有歷史沿革的因素,也有龐大的軍功集團需要軍銜和官位加以犒賞的現實需求。
隨著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以及不斷裁軍的情況,原有這種臃腫的結構已經不適應軍隊發展的現狀,早就到了該改革的情況。但是因為建國以來歷次路線鬥爭,政治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軍隊在政治領域發言權很大,所以即使是太祖本人也沒有動力進行這種改革(尤其是所謂正規化還是彭德懷所主導的,最終還引發了路線鬥爭)。太宗雖然裁軍,但是為了安撫軍頭,也沒有動軍制。長者等人看攤為主,只要不出亂子就最好,所以壹樣沒動,反倒任由這種結構失衡繼續發展。
有人說今上改軍制是為了抓軍權,我覺得這個不正確,要抓軍權,舊軍制壹樣可以抓。長者當年上將換軍權做的就挺好嘛,非要大動幹戈,動那麽多人的蛋糕,破除如此多的阻力,說今上光替自己打算,我看有點把別人的格局看小了。要改軍制,歸根到底過去大而全,小而全的機關結構已經臃腫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列強中,我們可能是將軍比例最高的了吧),機關大部隊小,頭重腳輕。全國就十幾個集團軍,卻有幾十個省軍區和警備區(還沒算七個大區裏各部門),辛苦帶兵的混的不如坐機關的。。。。今上改軍制,重用有壹線作戰經驗的軍人,都是為了扭轉這種不正常的現象。
而且現在軍隊內部,尤其是壹線作戰部隊的基層軍官改革原有不合理軍制的呼聲也很高,這也是今上能夠破除重重阻力進行軍改的基本盤。
不過雖然現在看軍改的思路是合理的,但是效果就不好說了,尤其是涉及到我國的特殊性,有些問題還需要再看。
此外這次軍改應當還有壹個目標,就是改變空軍被各大區分割的現狀,成立統壹的防空體系(我們到現在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國防空司令部),這方面尚未見到具體報道,不知道情況如何。
為什麽會出現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也和軍改有關。二炮以前屬於陸軍,但是因為陸軍沒有司令部,所以二炮是軍委直管。現在成立陸軍司令部,二炮又不可能降格由陸軍管理(國之重器),只好獨立成軍種。以前通訊和情報由總參管,現在成立聯合參謀部,結構精簡,所以需要獨立成戰略支援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