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山楂樹之戀影評2000字

山楂樹之戀影評2000字

我旗幟鮮明地無條件地喜歡這部電影。

《山楂樹之戀》表達的情感是壹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認片中所謂的純情稍微有些矯枉過正,而且無論是放在現在這個色欲橫行的世界,還是置於彼時那個思想相對單純的年代,這樣的純情都顯得有些過分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它符合愛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質,而且張藝謀通過對這壹愛情有意的純潔化,達到了動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美。

對於改編自知名原著的影視作品,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來比較,這種反應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時是偏頗的。個人認為,應該把改編暢銷通俗小說和改編經典文學名著區別開來,像《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過長期歷史積澱,其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定的,並且在壹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經典著作,在改編時壹定要慎重,必須考慮其文化影響力。無意於貶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樹之戀》只是壹部暢銷小說,還談不上經典,其本身的藝術成就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在影響力上也局限於少數知識群體之中,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這樣壹部小說又能算得上什麽呢?很多人看電影《山楂樹之戀》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沖著“張藝謀”這三個字去的,沖著那個特定時代去的,也是沖著被宣傳出來的所謂“純愛”去的,與原著並無什麽瓜葛。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嗎?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對原著的小說的壹種再加工,在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和細分化的今天,這種改編再創造和當初《三國演義》等小說在總結民間故事和歷史事實基礎上成形的過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到最後,小說版《山楂樹之戀》和電影版的《山楂樹之戀》,人們究竟更認可哪壹種形式尚無定論,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就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與原著已經沒多大關系了。於是,放棄了色彩上的極鮮極艷,沒有了風格上的極俗極土,張藝謀這次又把愛情推向了極純極美,喜歡走極端的張藝謀沒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喜歡強烈的東西”,變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態。

影片對時代背景的復原相當考究,貧窮雕敝的農村生活,純樸甚至有些傻裏傻氣的人物,隨處可見的革命標語和口號,以及那種盲目的戰天鬥地的豪情,都有壹種很強的時代代入感。尤其是靜秋排練的那段戲,對領袖的熱情而機械的崇拜之情躍然眼前,以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當時的時尚之舉,相信這樣的場面有壹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壹定能把特定觀眾群體立即拉回到那個百感交集的年代。從這個細節上看,張藝謀的目標觀眾並非僅僅是網絡時代的年輕壹代,而更願意和電影壹同懷舊的必定是60後70後甚至更早的人,只有這個時代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那個頭腦發熱年代的人們的普遍情懷。而更加年輕的壹代或許更願意對照原著來討論影片中的愛情究竟是否“純情”,因此,看《山楂樹之戀》是屬於特定群體的懷舊之旅。對於我而言,《山楂樹之戀》給我的觸動遠遠超過了本應更具有現實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在商業上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三十二年間兩場自然災難對中國人的心靈傷害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母子親情催發的,對於兩場地震背後的人禍,根本不能也無力去批判。比之於《唐山大地震》,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顯然沒有那麽多的現實政治因素的羈絆,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看到的壹定是個體愛情在混亂年代和殘酷生活面前的無言與無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萬壹政策變了”這句話。今天的人們可能根本無法深刻體會這句臺詞背後隱藏著的那個時代國人的辛酸和悲苦,壹次又壹次的政治運動把人們搞得暈頭轉向,被激情填滿胸膛的集體又充滿著集體的迷惘,政治的動蕩導致了民眾對政策延續性和穩定性的懷疑,而與之息息相關的是個體的不能自決的命運,天堂或地獄都取決於這個“政策”發生的變化。影片沒有過多也無法揭示時代背景中的種種陰暗面,但是從電影中的某些驚鴻壹瞥式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於中國民眾心頭的時代之殤。

應該承認就整個故事而言,存在著局部過分美化的成分,但兩位新演員尤其是周冬雨的單純而幹凈的表演嚴重地彌補了這壹不足,並沒讓人感覺到做作,讓人願意相信那份純美。銀幕上的這個周冬雨絕對要比銀幕下純凈得多也美得多,張藝謀選角時說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鏡頭面前壹定光彩照人,事實表明張藝謀沒說假話,他的確有這個能耐。但是在老三在逼靜秋去醫院看腳傷時自殘這段戲上出了問題,不是說這個過程不真實,而是演員沒有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反應,表演十分刻意。但是就整體表現而言,周冬雨堪稱完美。另外,應該說張藝謀對於畫面的控制能力還是很有特色也很見功力的,這是他的長處。但是難以理解的是,以張藝謀的經驗不會不知道頻繁的字幕切入,不但會影響影片的節奏,同時也會暴露敘事能力的不足,這個錯誤實在有些自廢武功的意思。幸虧這電影故事本身就是壹個非常舒緩的過程,這種處置不當也並沒有對影片觀賞性形成致命傷害。

老三和靜秋的愛情雖然被張藝謀故意純潔化,但這種純潔化僅僅是在意境上的純潔化,兩人不敢拉手不敢約會等等情境都是真實的,都可以從上壹代人的切身經歷中得到驗證,兩人之間的那種若即若離欲說還休的情感正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具有真實性,用現代人被A片熏陶出來的眼光來衡量其“純度”沒有絲毫意義,只是壹種自說自話的文字賣弄。當年,有無數情意相合的人因為成分和出身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而落得勞燕分飛天各壹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淚正是對過往的自傷。這種情懷豈是已經喪失了愛情基本原則而被“錘煉”得百毒不侵的當今新新人類所能體會得到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人都不配談“純情”二字,純嗎?所以都TM別裝了。至於把對現實的不滿硬要往電影扯那其實也很容易,但是總有些被邪火燒得找不著北的感覺。正因為現實中的愛情是如此物質和如此肉欲,所以那傳說中的愛情才顯得如此純美如此珍貴,並且這種傳說的愛情的的確確真的存在過,倘若脫離了影片所反映的時代特征而單純地去計較張藝謀的個人藝術追求,那實在是強人所難和吹毛求疵,還敢裝?如果這種愛情都不算純,那什麽才是純?牛郎織女天河配嗎?

現實中的愛情都被房子、車子、面子、票子和精子所困擾,很難不帶絲毫物質目的單純地去愛和被愛,我承認自己已經被那種情境所感染,所以我很入戲。我喜歡這電影的另外壹個原因是,盡管我肉體上十分迷戀這個時代,但精神上卻向往我沒經歷過的那個時代,那個在我看來貧窮而堅強愚蠢但可愛的時代。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那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