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認真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認真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他們將在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培養對學習的興趣、體會學習的樂趣等方面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習的心理健康幾乎涉及學習的各個方面,既包括學習的動機、興趣、理想等,也包括學習的方法、態度、情感以及學習的生理機制等,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類。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在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培養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助於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有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潛能受到了抑制,所以,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學習動機和學習抱負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開展學習心理輔導是培養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有效途徑之壹。學習心理輔導依據現代學習理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結構、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加以分析,並給予輔導,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對他們成長至關重要,人際關系的好壞對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他們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直接體現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心理健康就顯得非常重要。青少年都渴望友誼,但如何建立友誼,怎樣處理好與同學、家長和教師的關系等問題,經常給他們帶來苦惱。人際關系中的種種不協調現象,往往會使他們產生偏激行為,影響學習。人際關系的障礙還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給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使他們學會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和寬容別人,增強人際協調能力,減少人際沖突,促進人際和諧。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人際關系包括三種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認知成分即個體對人際關系狀況的了解,這是人際交往的理性條件;情感成分是交往雙方在情感上滿意的程度和親疏關系,這是人際關系的基礎;行為成分是交往雙方實際交往的外在表現和結果。在對學生進行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時,應從這三個方面人手。例如,在認知方面要使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人際關系狀況。在交往行為方面,要教給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使他們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客觀地評價他人,真誠地關心他人,與同伴、教師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使學生在青少年階段獲得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三、與自我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應了解自己並悅納自己,正確地認識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在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應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使他們懂得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學會從自我評價和外界評價中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自我期望的高低或者說人生目標的確定,對自我認識和評價有很大的影響,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常使青少年學生產生挫折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悲觀失望、過低地估計自己。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可以使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獲得自我認同感。在自我控制方面,自制力是人善於控制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學生應善於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為,善於為實現既定的目標而克服困難,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制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中,最關鍵的是使他們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誌。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煩惱所在,學會克服煩惱;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學生學會控制憤怒,教給他們壹些制怒的方法,如放松法、註意轉移法、合理宣泄法等,使他們認識到沖動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從而避免因憤怒情緒而產生的嚴重後果。

四、與生活、社會適應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歸根到底是要培養他們具有較強的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是個體逐步接受現存社會的生活方式、道德規範和行為的過程,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學生長期對社會刺激不能適應,不能在規範允許的範圍內作出反應,就會對周圍的壹切產生格格不入的心理,容易出現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要從積極的方面引導學生,使他們學會主動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各種環境、各種條件,避免因適應不良而造成的各種不良結果。另外,對學生進行耐受挫折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利用各種挫折情境開展耐挫教育。同時,在進行耐挫教育時,還要教給學生壹些積極的挫折反應策略,如加強努力程度、改變或調整行為目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