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走西口是什麽意思

走西口是什麽意思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壹,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陜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陜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陜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陜北人,河北人。

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陜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們要尊重史實,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後人的負責。

擴展資料:

明清時期,陜西、河北北部、晉中的人們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到包頭、河套壹帶謀生,他們或沿黃河開墾荒地,或做生意,這就是走西口。口指長城關口,對山西人來說,包頭和河套地區位於他們的西北方向,關口也就自然被稱為西口。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或走場子。它是長城以內的晉西北、雁北和陜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到長城以外的西部地區謀生的社會活動。走西口的人中大部分是山西青年農民。走西口的山西人或進入河套地區,或進入蒙古,或沿絲綢古道向西,走向了壹條充滿了艱辛、迷茫、苦難和辛酸的求生路、求富路。

春去秋來,轉眼間幾百年過去了,用血淚唱出的《走西口》,凝結了多少離愁、多少別恨、多少牽掛、多少情,它是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的往事回憶,壹種超越時空的藝術經典、戲曲與民歌結合的奇葩。先人們走了,《走西口》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聽到此歌,仍能讓我們淚灑青衫。

“哥哥妳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止不住那傷心淚蛋蛋,壹道壹道往下流,正月裏妳娶過門,二月裏妳西口外行,早知道妳走西口,哪如咱們二人不成親……”每當這首二人臺《走西口》唱起來時,許多人就會流淚,就會想起祖輩們為了生存經殺虎口到口外謀生的那段歷史。

我國北方地區在清朝和民國年間的這次重要的移民活動,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朝建立初期,對農民起義和抗清力量的鎮壓。

當時的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們在此種情況下,選擇了流亡。山西、陜西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孤身壹人或攜家帶口,離開家鄉,由土默川向西,或向當地人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潮流。

從1690年開始,在殺虎口的路上走著壹批批奔赴前線的士兵和跟隨部隊前進的商人。康熙皇帝親率8萬大軍深入草原腹地,軍糧供應成為決定戰事勝敗的關鍵,但是由於戰場與後勤基地之間相隔萬裏,朝廷為此事壹籌莫展,有地利之便的山西商人看到這個巨大的商機。

主動請纓隨軍挑擔運送軍糧和補給,於是成千上萬正愁沒飯吃的山西農民離開土地,由此拉開了大規模“走西口”的序幕。並且山西、陜西和部分河北農民到歸化城等地是為生活所迫才來的,主要從事墾荒、挖煤、拉駱駝、做小生意。

“走西口”極大地加強了口外邊地與內地的聯系。以山西為例,清代以來有壹句諺語說:“雁門關上雁難飛,歸化圓寶如山堆。山西亢旱沒啥事,歸化壹荒嘴揪起。”所謂嘴揪起,也就是餓肚子的模樣。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為山西沖要三關之冠。

歸化亦即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壹帶。此句諺語的意思是說:歸化為商賈輻輳之地,對於山西經濟的影響極大。山西的壹些地方,即使本省發生大旱,對於當地社會並無太大的影響。

但如果歸化壹帶發生災荒,那這些地方的民眾就只能忍饑挨餓了——這當然反映出山西的壹些地方對於口外經濟有著極大的依存度。

西口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因為漢族亦在西口地域吸收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精華,互相滲透,形成了西口文化獨特內涵,蒙漢語合璧,蒙漢飲食合璧,服飾合璧,蒙漢風俗習慣合璧等。山西移民文化成為西口文化的主流。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走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