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臨汾旅的相關謎團

臨汾旅的相關謎團

由於戰爭年代部隊整天行軍打仗,壹些珍貴的檔案資料留存甚少,全國解放以後,圍繞“臨汾旅”被授予榮譽稱號問題,軍史界引起了壹場爭議。爭議主要集中在四點:

第壹,被授予稱號的是二十三旅還是二十四旅。當年總攻臨汾城時,二十三旅、二十四旅擔負攻城部隊的第壹梯隊,二十三旅部署在右,二十四旅部署在左,負責在大東門以北至第二凸出部之間地區並肩登城。城墻炸開兩個缺口後,兩個旅突擊部隊同時發起沖鋒,爭先登城,並向縱深發展。作戰中,二十四旅傷亡也比較大,旅長王墉光榮犧牲,是我軍此次作戰中陣亡的最高指揮官。解放以後,臨汾人民為紀念王墉,在城中廣場建立了王墉的雕像。因此,不少人認為王墉所在的二十四旅才是“臨汾旅”。

第二,授予的稱號是“臨汾旅”還是“光榮的臨汾旅”。壹種意見認為,授予的稱號應是“臨汾旅”。壹些親歷臨汾戰役的老同誌回憶說,戰前徐向前給參戰部隊動員時,曾親口講過榮譽稱號以“臨汾”冠名。壹些軍史方面的專家也認為,以“臨汾”冠名,符合壹般的授予榮譽稱號的習慣。但另壹種意見認為,所授稱號應是“光榮的臨汾旅”。理由是在洪洞召開的縱隊賀功大會上,徐向前司令員親手向二十三旅旅長黃定基、政委肖新春贈送的錦旗上寫的是“光榮的臨汾旅”,而且縱隊獎給二十三旅指戰員每人壹塊手帕上也印有“獎給光榮的臨汾旅戰士”字樣。

第三,授予稱號的是華北壹兵團還是中央軍委。壹些老同誌認為,稱號是以華北壹兵團名義授予的,因為“光榮的臨汾旅”錦旗上落款是“華北壹兵團司令部、政治部”。也有壹些老同誌回憶說,稱號好像是報經中央軍委批準的。由於查無實據,在後來出版的各種軍史書籍中,普遍將授予稱號的級別認定為“華北壹兵團”。1985年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六十軍軍史資料匯編》也在提及“臨汾旅”被授予稱號壹事時表述道:徐向前代表華北壹兵團親手將“光榮的 臨汾旅”錦旗贈予八縱二十三旅。

第四,兵團能不能給旅壹級授予榮譽稱號。軍史界壹些研究人員認為,兵團只相當於軍的上級單位,並沒有權力給壹個旅級單位授予榮譽稱號,如果“臨汾旅” 稱號是華北壹兵團授予的,那麽稱號的有效性就值得推敲。這既是爭議最大的壹點,也是整個爭議的核心問題。

圍繞“臨汾旅”授予稱號問題引起的爭議震動了臨汾旅部隊,尤其是關於“ 臨汾旅”稱號所有權和稱號是否有效問題的爭議,是臨汾旅官兵所不能接受的。 1956年9月,壹七九師(八縱二十三旅後改番號為步兵第壹七九師,隸屬陸軍第六十軍建制)以黨委的名義,通過六十軍、南京軍區向總政治部寫了報告,請求總政對“臨汾旅”被授予榮譽稱號壹事予以認定。1956年10月24日,總政作出了關於第壹七九師“臨汾旅”稱號的批復。批復全文如下:

政組字二○二號函轉來六十軍黨委會關於壹七九師“臨汾旅”稱號的報告收悉。臨汾戰役原晉冀魯豫二十三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原華北壹兵團已贈以“臨汾旅”的光榮稱號,是歷史事實。因此,我們認為可以用歷史事實,即該部曾獲 “臨汾旅”光榮稱號,在部隊進行傳統教育,以達繼承與發揚優良的戰鬥作風,鼓舞部隊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至此,有關“臨汾旅”授予稱號問題的爭議暫時得到了平息。

壹紙電文見證歷史

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定“臨汾旅”稱號是原華北壹兵團授予的。直到1987年7月徐向前元帥回憶錄《歷史的回顧》壹書的出版,才又壹次引起人們對“臨汾旅”授予稱號級別問題的關註。徐帥在該書中較為詳細地回顧了指揮臨汾戰役的經過,在提及“臨汾旅”授予稱號壹事時是這樣寫的:“為表彰指戰員的英勇奮戰精神,戰後我們報軍委批準,授予八縱黃定基第二十三旅以‘臨汾旅’的光榮稱號,還給不少同誌記功授獎。”按照徐帥的回憶,授予“臨汾旅”稱號是報經中央軍委批準的,也就完全可以說明稱號是中央軍委授予的。那麽授予稱號的到底是“華北壹兵團”,還是中央軍委?為此,壹七九師曾下決心查證,以對臨汾旅後人負責。但終因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查證工作最後只好作罷。

時間到了1998年。6月4日,是“臨汾旅”命名五十周年紀念日。為了隆重紀念這個日子。壹七九師決定拍攝壹部反映部隊50年光輝歷程的專題片《光榮的臨汾旅》。攝制組在赴北京采訪徐帥夫人黃傑時,意外得到壹條令人驚喜的線索。據徐帥夫人講,徐帥去世以後,在整理其遺物時,似曾見過壹份當年中央軍委給“臨汾旅”授予稱號的批復件,此批復件現可能存放在中央檔案館。攝制組的同誌返回部隊後,立即將這壹重要情況向師領導作了匯報。師領導當即研究決定,迅速派人赴京尋找。

中央檔案館是存放黨和國家珍貴歷史文獻和資料的地方,外人查找資料壹般不予接待。壹七九師派去查找批復件的兩名機關同誌幾經周折,最後還是在徐帥夫人的幫助下,才順利進入檔案館內。他們經過連續2天艱苦細致的查閱,終於從浩如煙海的檔案資料中找到了那份塵封了整整半個世紀的珍貴歷史文電。該電全文如下:

請示授廿三旅為臨汾旅

軍委、華北局、軍區政治部:

臨汾戰役中,曾號召部隊為打下臨汾而奮鬥,爭取光榮的臨汾旅的旗幟,戰後經各部隊民主評定,壹致認為八縱廿三旅擔任攻關攻城主攻,戰功最著,決將臨汾旅的旗幟授予該旅,特此呈報,是否妥當,請示復。

徐周任

這是中央軍委收到的以徐向前、周仕第和宣傳部長任白戈名義發的請示電。電報上方有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和軍委領導同誌的圈閱批示;右側寫有“濤已擬復同意”,說明該請示已由軍委作戰部長李濤擬電答復同意。這份電報除中央部門有關同誌閱過外,還抄送給了朱德、劉少奇。

中央軍委批復件的發現,使半個世紀以來圍繞“臨汾旅”稱號問題的爭議最終塵埃落定,諸多謎團得以解開。壹七九師黨委為此向集團軍、軍區專門寫了報告,建議今後在對“臨汾旅”授予稱號級別問題上,統壹用“中央軍委授予”這壹提法。臨汾旅的壹些老前輩得知發現軍委批復件的消息後,都非常激動,有的打來電話表示祝賀;有的為了親眼目睹批復件,不顧年邁體弱專程趕到老部隊。老首長吳仕宏(臨汾戰役中任二十三旅副旅長兼參謀長,解放後曾擔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則激動得幾宿都沒有睡好覺。如今,這壹珍貴的歷史文電(影印件)陳列於“臨汾旅歷史陳列館”。它不僅印證了臨汾旅過去獲得的殊榮,更反映了臨汾旅後人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傳統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