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山東梆子的科班情況

山東梆子的科班情況

科班分布

三百年來,各地先後組成不少職業班社,據初步調查,主要有:

壹、菏澤地區(以曹州梆子為主)。曹樓曹家班,鍋餅口劉惠廷班,張丕榮班,龍王馮班,馬莊馬家班(以上菏澤)。牛家班,呂圍子班,曹家班,王堤圈班,蔡興科班,火神臺班,李同百班,大張樓張班,孫老家班(以上曹縣)。姚樓大姚班,田莊田狀元家班,姚念集班,大義集孔班,馬莊班,孫班,女班(以上巨野)。福盛班,王沙窩班,八班(以上鄆城)。西三義堂班(東明)。黃鶴樓班,四班,朱家班(以上單縣)。呂家莊大呂班,董口班,箕山王二麻子班(以上鄄城)。壽張集井班(梁山)。三班(成武)。孔家班(後改大興班),東三義堂班(以上定陶)。

二、濟寧地區(以汶上梆子為主)。大曹班,崇聖府班,大孔班,占裏集宋義相班,嶽樓嶽家班,黃石店孔家班,陳村孔班,萱樓班(以上汶上)。財神閣五福班,孫家班,馮家班(以上濟寧)。東郭張天師府班,窪鬥得勝班,龍峪福盛班,寧陽店班,東郭韓典班(以上滕州)。管莊孔班,聖公府班,新莊孔家班,吳村福盛班(以上曲阜)。全盛班,石祥莊班,雙盛班(亞聖府班),後屯班(以上鄒城)。歇馬亭吉慶班,西關趙元琴班(以上兗州)曾班,吳侍尉班(以上嘉祥)。大蘇班,小蘇班,羊山李家班,周班,李班(以上金鄉)。

三、泰安地區。張瑞祥班,宋莊班,王玉千班(以上泰安)。張班,東阿長升班,小曹班(以上平陰)。夏鎖班(東平)。由翰林家班(肥城)。義氣班、陳寶忠班、閻班、葛石店張洪邈班(以上寧陽)。

此外,黃河以北的莘縣、臨沂地區的費縣以及河南的範縣、臺前(原屬於山東)等地,也都先後成立過梆子班社。

大姚班

大姚班約成立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人稱“三百年江湖大姚班”,據大姚班最後壹代班主姚保元在20世紀五十年代說:“姚孔綽是第壹代班主,傳到我這壹代已經是第九代了,到現在已有280多年了。”(如果此說準確,至21世紀初期,巨野大姚班則有近330年的歷史了)。大姚班建班時屬於科班,全部招收14歲以下窮人家的孩子,在巨野縣姚樓坐科學戲,***培養學員六、七期。大姚班在1760年至1949年近二百年的時間裏,先後培育出不少名藝人,這些名藝人大致分三代,具體為:

第壹代有張學為(人稱“大麻子”,黑臉),能演各種內容的劇目,後被梁山縣大井班聘為教師;嶽登鵬(又名“嶽十兒”,紅臉),擅演《臨潼山》等劇,文武皆通,唱作俱佳,人稱戲子狀元;薛中奎(人稱“小黑頭”,活楊七),擅演各種劇目中的黑頭角色,聲情並茂;張西棚(外號二妮,青衣);倪封太(青衣)等。演出水平都相當高,在魯西南稱雄壹時。

第二代有宋玉山(又名立楞,青衣),由演《鍘趙王》中的包婆出名,在群眾中有“金馬駒子銀鈴當,不及立楞壹晃蕩”之美談;段廣才(又名段桁,紅臉),張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斬莫成》等;竇朝榮,自幼入巨野大姚班學藝,初學小生,後改紅臉。其唱腔渾厚圓潤,高亢激越,擅演《太白醉酒》、《摔琴》、《大轅門》、《兩狼山》等劇目;謝瑞春(又名謝兵,紅臉),李富貴(外號“二窮兒,紅臉),丁憲文(小生,後改黑臉),明全興(花臉),嶽興路(公子醜),擅演《小鋸缸》。

第三代有劉雲亭(又名劉三,青衣),能演旦角中的許多角色,唱腔別具壹格,擅演《老羊山》、《反西唐》、《賀後罵店》、《樊梨花征西》等劇,任心才(藝名“紅十二”,紅臉),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闖幽州》等戲;李玉亭(小名石頭,小生),韓新才(又名韓小,小生),李翠喜(人稱老丁,花旦),姚月芝(花旦)等。

大姚班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以“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關”、“五陣”、“六州”最為常見。這些傳統劇目劇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勝,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大姚班藝人分散到省內各地,主要有兩個分支,壹個分支去了鄆城,成立了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另壹個分支留在巨野,成立了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

大興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廩生孔昭榮投資購置戲裝道具,在定陶城隍廟組建了壹個山東梆子班社,起名孔家班,後為了圖吉利,改名“大興班”。聘請藝人張保山、邵萬明掌班,主要演員有鄭義山(外號鄭二麻子,藝名老先頭)、劉明德(藝名劉占兒,紅臉)、李秀俊(藝名鐵錘,小生)、張保山(藝名老粗,醜)、李月亮(藝名黃馬褂,青衣)、王明山(紅臉)、李大山(青衣)、小金、小銀(花旦)等,陣容整齊,唱作俱佳,聲名響遍曹州。當時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宇宙鋒》、《紫金鐲》、《壹捧雪》、《陰門陣》、《趙高篡朝》等。

1905年,掌班換了李大山(又名李振奎),主要演員增加了侯德山(藝名壹陣風,旦)、吳鎖(旦)、嶽興(藝名花臉興)、孔凡海(藝名孔七,武醜)、郭四(藝名郭四大刀,武生)、許忠新(藝名新頭,紅臉)、劉德潤(藝名紅臉娃)等。演出劇目三百余出,活動區域由曹州擴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

1921年,掌班又換了李大山的師弟王明山,在他掌班二十多年間,培養了壹批新秀,有李迎生(藝名戲子狀元)、王金榮(旦)、薛六(生)、劉兆倫(紅臉)、張玉彬(凈)、高如意(小生)、小才(旦)等。1946年10月,又從河南蘭考請來五位女演員,分別是桂雲、巧雲、愛雲、秀雲、紅雲,群眾稱為“五雲”。從此,女演員開始登上大興班的演出舞臺。

在四十年代戰爭動亂時期,大興班數易班主,解放後來到菏澤,定名為“菏澤專署人民劇社”,1958年調省,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