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茴香 壹名八角,屬木蘭科植物。蘇頌說:"氣味亦如小茴香,味更甜。形狀與小茴迎別,果實裂成八瓣。壹瓣壹核。"但另有壹種同科屬有毒植物莽草的果實,形狀與食用八角相似,必須防止混淆而誤食。
性味 辛、平,無毒。
成分 果實和葉均含揮發油,並帶甜味。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茴香腦、黃樟油素、大茴香醛、茴香酮。
功用 主治心腹冷氣頹疝,調中止痛,止嘔吐。
小茴香
小茴香
Fructus Foeniculi
(英) Fennel
[別名] 谷茴香、谷茴。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茵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實。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6-2m,全株有粉霜,有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有棱。葉互生,2-4回羽狀細裂,最終裂片絲狀,長0.4-4cm,寬約0.5mm;下部葉具長柄,基部鞘狀抱莖,上部葉的柄壹部或全部成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無總苞和小總苞;傘幅8-30,不等長;花梗5-30;花小,金黃色。雙懸果矩圓形,果棱尖銳,具特異芳香氣。花期6-7月,果期10月。各地有栽培。
主產山西、內蒙古、甘肅、遼寧。
[采制] 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幹,打下果實。有時鹽炒用。
[性狀]雙懸果細橢圓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的有細小的果梗。分果瓣呈長橢圓形,背面有5條縱棱,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 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
[化學成份] 含茴香醚、α-茴香酮、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等。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氣,止痛。用於胸脅院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用量3~9g。
英文名 FRUCTUS FOENICULI
別名茴香、香絲菜、蘹香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幹燥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幹,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全草和葉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曬幹。
源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表面有粉霜,具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呈鞘狀抱莖,三至四回羽狀復葉。夏季開金黃色小花,為頂生或側生的復傘形花序,無總苞或小總苞。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4~8毫米,分果常稍彎曲,具5棱,具特異芳香氣。
制法
小茴香:除去雜質。
鹽小茴香:取凈小茴香,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狀本品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縱棱5條,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
鑒別
(1) 本品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縱棱處有維管束,其周圍有多數木化網紋細胞;背面縱棱間各有大的橢圓形棕色油管1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6個。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細胞長短不壹。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糊粉粒,每個糊粉粒中含有細小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醛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壹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2.5)為展開劑,展至8cm,取出,晾幹,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ml/g)。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睪丸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經寒腹痛。
用法用量 3~6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