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讀《暗香》有感

讀《暗香》有感

 品味完壹本名著後,妳有什麽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壹起來寫壹篇讀後感吧。可能妳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讀《暗香》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暗香》有感 篇1

 這幾天,我壹直在讀《暗香》。它很特別——書的扉頁上是丁立梅阿姨的親筆簽名,還有她還給我寫的壹句話:“慧英寶貝,永遠做壹個美好的人。”我想,這壹定是壹本美好的書,而丁立梅阿姨也壹定有壹顆美好的心!

 現在,我正在讀這本書的第壹輯:草世界,花菩提。這輯壹***有35篇文章,寫的都是丁立梅眼中的花草世界。比如《水沈為骨玉為肌》寫的是水仙花,《相見歡》寫的是廣玉蘭,《花向美人頭上開》寫的是茉莉花,《華麗緣》寫的是欒樹……

 作者說她喜歡壹切的花草樹木,因為所有的草木,都長著壹顆玲瓏心,天真無邪,純潔善良。

 讀了文章以後,我發現果然是這樣。讀《天香雲外飄》時,就讓我感受到了桂花這株草木的本心。我知道桂花很香,但沒想到桂花香可以這樣寫:“真真是糾纏不休啊。某天鼻子裏先是鉆進壹絲香,壹絲甜,香得很桂花,甜得很桂花。正驚疑不定呢,那香,那甜,突然洶湧起來,奔騰起來,壹浪壹浪湧過來,把鼻子填滿。又從鼻孔裏鉆進嘴裏,鉆進心裏,霸道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寫得多細膩呀!從鼻子香到嘴,甜到心,從壹絲香,壹絲甜到壹浪香,壹浪甜,再到滿世界的香,滿世界的甜!

 而妳以為桂花的本心只是香嗎?不,它的本心是美好,“每個生命都能分得壹勺它的香。”“它會染香壹顆青春的心,連同,青春的記憶。”這個美好中有分享,有美好時光,還有永久的回憶。

 媽媽告訴我在丁立梅講座時,她對同學們強調了壹句話:“每天擡頭看天,低頭看花。”我發現比草木更有本心的就是人美好的心。

讀《暗香》有感 篇2

 我喜歡散文,打自課本裏的《荷塘月色》。我的老家江南水鄉,固然不缺荷塘,也不缺月亮,荷花也美,月色也清,卻感受不到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味道。幾十年的時光,我是讀著《荷塘月色》過來的,得意的時候讀,失意的時候也讀,慢慢地,覺著自己身上也有了壹些月暉的清寡,荷塘的清寂,荷花的清韻了。

 愛讀散文的人,對花草雨露,山水清風,曉月蟲鳴會多壹些感傷與情愫。好在,有過魯迅先生的正名,“無情未必真英雄”,要不,我這堂堂男子,賞月挽風成何體統?或者只能忐忑不安地偷窺春色與花兒草兒了。散文是我的心癮,有感就發,見書就要,有文就嚼,不僅附庸風雅,還東施效顰。

 這不,剛過中秋就收到來自西北女子“倚窗聽雨”的新書,《暗香》。之前,我讀過作者的壹些原創,字裏行間似乎有壹縷清醒的風兒,壹襲淡淡的花香,壹位青花壹樣靜美的女子。是否那些熟悉的,記憶猶新的美文編入書中不得而知,我得到書中去尋覓。

 收到《暗香》後我做了這麽幾件事情,首先讓兒子教會了送微信紅包,因為我覺得把書款放進紅包中送去,或者對作者辛勤寫作會是另壹中肯定與鼓勵了。然後把《暗香》分送給其他幾位親友,權當對潛在文友的誘惑吧。做完這些,我便泡好壹杯青茶,細細品味書中的前言。

 讀著女作家“西嶺雅竹”寫的前言意猶未盡,我便迫不及待地給作者微信,說,我已經被《暗香》陶醉了,只壹個前言就讓我欣賞到壹位女子的端莊,雅趣,和素香,還有女人骨子裏的欲言又止,欲罷不能的淡淡的情傷。我似乎聞到了水仙的淡香,梨花的請香,荷花的幽香,這香,有雲的味道,還有霧的朦朧。

 或者我所感受到的就叫“暗香”。

 前言說:她在《時下桃花》裏寫道 ,“桃花泛濫i就泛濫!哪怕在紙張上或世俗裏。我壹定要寫壹寫桃花,就算背上艷俗的罪名,也不管。為了愛情,我也願意低到塵埃,做壹朵外表安靜,內心熱烈的桃花,開在妳必經的路上”。壹個帶著桃花香氣的女子,安靜而堅持。

 前言又說:她在《薔薇,妳且香著》裏,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我喜歡絕美的東西,最好是蝕骨的,能把人魂魄勾走的那種美” 。這是壹個怎樣的女子?“重門掩幽怨,草木愛情柔”,舊事舊物,壹花壹木她把它們安靜地擱淺在每壹根肋骨下,順著每壹刻的呼吸,讓我們聞到草木的暗香,卻有誰知那些香氣也曾燙傷過她的心。

 即使這兩小段的前言,已經讓我好奇地想在字裏行間,尋覓作者究竟會是怎樣壹位女子?

 正如“西嶺雅竹”女士所說,春風十裏,不如讀妳。

讀《暗香》有感 篇3

 黑暗是壹種難以看見的氣味。

 壹縷淡淡的香味可以是花的芬芳,但它不能隱藏;它也可以是書的芬芳。妳不僅看不見它,而且妳也看不見它,但妳不能隱藏它。

 當妳欣賞牡丹的優雅時,妳有沒有想過它的根在地上爬行;當妳贊美鐵樹的美麗時,妳有沒有想過它開花前的艱苦工作?每壹種黑暗的香味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丁麗梅發現了壹種獨特的梔子花香味,深受植物和水果的喜愛。梔子花很容易生長,正如文章所說,梔子花不需要特別管理,只需要壹小撮土壤。我也喜歡梔子花,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花香。梔子花的開花期很奇怪,不是百花盛開的春天,也不是與梅花競爭的冬天。梔子花靜靜地站在強烈的陽光下,聞到空氣的清新,給過路人留下壹種優雅而舒適的感覺,但她卻忍受著烈日的折磨。讓夏天的精神吞噬她虛弱的身體,但她從來沒有退縮過她的眼睛,隱藏著她的堅持。她的性格是我喜歡的原因之壹。梔子花的香味很濃,正如丁麗梅所說,梔子花並不令人驚訝。

 我家鄉也有這樣的梔子花,但不是在我家門前。我每天都跑到院子前面去看花聞。很長壹段時間以來,原來的導演對我很熟悉。每次我離開的時候,我都會給我壹些,帶回家幾天和幾個晚上。白色的梔子花,無論是樹枝還是泥,都是淡淡而優雅的。我對此感到驚訝,尤其是如果它似乎沒有無意中像影子壹樣散開的話。聽著,像仙女壹樣醒來。梔子花的香氣令人耳目壹新,梔子花的.外觀令人放松,梔子花的生命力令人驚嘆。

 梔子花是如此的美妙。難怪偉大的作家丁麗梅也對此贊不絕口。梔子花開的時候,壹個地方是烹飪煙草,另壹個地方是溫柔的梔子花,仿佛它是壹幅淡淡的水墨畫。

讀《暗香》有感 篇4

 看到“暗香”二字,可能有人會想到沙寶亮所唱的暗香,有人會想到電視劇《暗香》等等。我讀《暗香》,會和很多人壹樣想起北宋詩人林和靖與他的那首著名的七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金樽。

 《暗香》中的文字會唱歌,幾多柔情似水,幾多生活感觸,幾多生活實景再現,多少的感同身受,能引起讀者的***鳴,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增添幾許深思。文風樸實靈動,文字清新感人,貼近生活,沁人心扉,讀後令人愛不釋手,於細膩之處見真情。書中文字在看似平淡尋常的小場景小事件中,傳遞著愛與感動。讓人們對生活充滿溫情的期待,心靈雞湯式的智慧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丁立梅的文章壹向筆觸細膩,充滿真情和詩意。她就像上蒼派來的給愛指路的天使,她的文字永遠是那樣幹凈、明亮、溫馨、可人。她是個用音樂烹飪文字的女子,更是個被古典詩詞潤透了的女子。她的文字,有著胡琴或簫的婉約,古箏或笛子的清遠,字裏行間,古色古香,悠遠綿長。

 本書寶貴於其作者細膩的心思,就像前言所說:草木有本心。是啊,能從生活中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人,其本身不就有壹顆本心嗎?作者以自身貼近自然,朝朝暮暮發現並欣賞著大自然的壹切美好,而《暗香》就是這美好的結晶。

 她文中的生活,均是壹些凡俗的生活,壹如妳我。但是,在她的文章中,很少看到對生活、對人生的仇恨和報怨,看不到灰色的天空蕭條景色,嗅不到陰郁的氣息。我想,以上便是我對丁立梅及其《暗香》的真切感悟。

讀《暗香》有感 篇5

 都說今年的冬天是個暖冬,可對於我這款冬眠型靈長類動物來說,這個暖太微不足道了,於是便和友人結伴前花園城市新加坡,避寒。美麗的花園城市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他無處不在的鮮花,壹朵朵,壹束束,當下就覺得若常伴花海該是件多麽浪漫而幸福的事兒呀。回到南京小窩,書架上那本《暗香》,便不自覺的送入眼眸,午後的陽光甚好,便隨著丁立梅優美的文筆慢慢品味起來。

 草世界,花菩提

 “明明是草的命,卻做著花的夢。不舍不棄,默默積蓄,終於於某天,疼痛綻放。”丁立梅壹句話直戳我心頭。於是,我認識了她,最初的那朵虞美人。她不是被春風吹過的遠古的小曲兒,不是李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而是壹朵葉普通,莖普通,卻綻放著濃烈的花。而這濃烈的花原不過是田間雜草,不為人註目。她卻不甘沈淪,默默積蓄,終於綻放。人們驚異,不再把她當做野草,而是請進了花圃。有人叫她麗春花,有人叫她棉被花,還有人親切地稱她,蝴蝶滿園春。春天,再離不開她。

 可當初,人們怎就把她當做野草了呢?若不是她的花之夢,若不是她的不舍不棄,如今的人們呀,妳還會想她投去愛慕的眼光嗎?我迫不及待在腦海中幻想著成片的虞美人,紅的,白的,粉的,鋪成壹片,瓣瓣艷麗,如雲錦落凡塵,如仙子舞長袖。忽的,眼前那仙子竟具化起來,我認得,那是壹曲青藏高原,那是壹段藏族風情,是她,彤彤!初識彤彤,壹個普通的幾乎被我忽略的姑娘,圓圓的小臉,紮壹個馬尾辮,是我對她全部的印象。而這印象終於在壹次兒童節班級匯演上徹底打破,婀娜的舞姿,曼妙的舞步,長袖隨著節奏上下舞動,身軀隨著歌曲不停旋轉,呵!妳可不就是那濃烈的花兒!自此,我再無法忽略她的存在,再無法忽視她的美麗。事後想起,卻萬分後悔,怎的當初就沒發現她的好呢?思及這壹層,我再看班裏的孩子們,竟總覺得他們都是壹朵朵濃烈的花。

 都說教師是發現者,壹點沒錯,存在即是價值,每壹顆棵草都有壹個花的夢,我們要放慢腳步,傾聽,發現,幫助,等待,等待壹朵濃烈的花的綻放。

 沙世界,花天堂

 作者的祖父家門前有幾叢大麗花,她的祖母卻總愛叫她大米花,嚴肅的祖父聽祖母如是叫,就會呵呵地說祖母,真笨。祖母回他,妳才笨。多溫情的對話,多溫馨的畫面呀!祖母也曾掐下壹朵大麗花,送給從家門前經過的收破爛的大男人,只因人家對大麗花那目不轉睛的凝望,和壹句輕嘆,真好看。於是,壹朵大麗花便在男人的車把上綻放著,雖然,他繼續收他的破爛,但妳看,他眉間漾著滿滿的笑,壹朵花在風中開著,惹得看見的人,也不由自主跟著笑。多溫暖的壹掐,多真誠的笑容呀!真是壹朵充滿陽光的大麗花!

 讀得讀著,我也跟著樂了起來,放下手中書,抿上壹口茶,心下盡是暖。回憶從教的短暫幾年,我又何嘗沒有收下過那壹朵朵陽光般的大麗花,那壹個個太陽般的小笑臉呢!記得那是壹個暑假,孩子們才上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要我們拍攝微視頻,在拍攝期間我的腳扭傷了,為了不延誤後期的制作,我強忍著出鏡,走路時我力求表現得自然,從容,連攝像機都被我騙了過去。可是,當攝影師剛喊停的時候,壹張美麗的小臉龐湊了過來,老師,妳是不是腳疼呀,我扶著妳走吧。多小的孩子呀!就到我的腰間,硬是要踮著腳扶著我走。其他孩子看見了,都湊了過來,有個男孩還嚷嚷,我們架著您走吧。心,在那壹刻顫抖了,也許他們什麽忙都幫不上,甚至我要順應著孩子們的步伐,可我不忍推開壹雙雙伸向我的小手,無法漠視那壹張張比大麗花還美麗的臉龐。

 誰說教師就只是孩子們的給予者?在那個假期,在那個拍攝的現場,孩子們燦爛的笑容,貼心的問候,暖暖的小手……我感受到了來自孩子們的最真誠的愛的關懷!花朵總是向陽開放,有時成年的我們也會接受到來自花朵那帶著沁人心脾的芬芳的溫暖。

 教師曾被譽為教書匠,而我覺得花園的灌溉者更為貼切,因為是灌溉者,所以,妳會發現每壹朵花的存在價值,會尊重每壹朵花的不同個性,會遵循每壹朵花的生長規律,會給予每壹朵花最適合的愛。當妳回味這壹段生命的過程,我敢肯定,妳會嗅到妳的身旁有暗香浮動。

讀《暗香》有感 篇6

 暗,是壹種看不見的華麗,香,是壹種聞得到的氣味。壹縷暗香可以是花香,不轟轟烈烈,但也隱藏不住;也可以是書香,詩香,妳不僅看不見往往還嗅不到,但也是藏不住的。

 當妳欣賞牡丹的雍容華貴時,妳是否想過它的根在地下艱難爬行;當妳贊美鐵樹花開之艷麗時,妳是否想過它花開前的艱辛努力。每壹種暗香都有它獨特的魅力,丁麗梅懷著壹顆對草木,花果的喜愛之心發現了壹種獨特的香——梔子花香。

 梔子花極易成長,正如文中所說“梔子花無需特別管理,只需壹小抔泥土”。我也喜歡梔子花,倒不是只因為它的花香。梔子花的花期很奇特,不是在百花盛開的春天,不是與梅花爭艷的冬天,她與眾不同地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與陽光“對視”。梔子花就這樣壹直默默地立在強烈的陽光下,散發著清香,把空氣浸染得清新,給路人留下壹片淡雅,舒適;而她自己又卻忍受著烈日的煎熬,讓暑氣吞噬著自己柔弱的身體,她卻從來沒有退縮過,眸子裏藏著勁婉的堅持。她的性格是我喜歡的原因之壹。

 梔子花的花香十分濃烈,正如文中丁麗梅所言“這就是梔子花,香不驚人死不休的”。老家也有如此的梔子花,只可惜不在我家院前。我每天便有事沒事就跑到前面壹個院子裏去看花聞香。時間久了,那原主任於我也熟了,每次我臨走前都會塞給我幾朵,帶回家中幾天幾夜香味也不淡。

 白色的梔子花,無論枝頭吐芳,還是落地成泥,壹概素素淡淡,清清雅雅,如白玉無暇。我為之驚詫,尤其是那馨香,若有似無,不經意間,如影隨身,四處漫散。聞之有若仙氣,神醒身爽。

 梔子花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梔子花的樣子令人感到舒心;梔子花的生命力令人驚嘆。梔子花壹切都那麽可歌可泣。難怪大作家丁麗梅也為之贊頌。

 梔子花開時節,壹處是炊煙,瓦舍,人家,壹處是溫婉如玉的梔子花,放眼望去,猶如壹幅淡淡的水墨畫,美麗又淡雅。

讀《暗香》有感 篇7

 暗香是寂靜的,因為少有人認識它。

 我壹直以為人是有前世的,而我的前世,壹定是壹棵植物,開著淺紫色的花,長在壹個僻靜的角落,兀自芬芳。

 直到有壹天,再次遇見它,我才在恍惚中清醒。那壹刻,我心是歡喜的,眼角滲出的是熱淚。

 我寫過很多花,蝴蝶蘭、杏花、桃花、海棠、野菊花……卻從來沒有壹種花真正讓我低眉,不再心儀別花。它們所觸及的無非是我的視覺和嗅覺,而“暗香”的出現驚艷了我所有的時光,把壹種叫靈魂的東西牽了又牽。

 出生在鄉下,讓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植物。小時候,河灘邊田野裏玩耍,壹群丫頭小子玩“過家家”,泥巴沾上腦門,青草染綠褲腿,頂著回家被罵的風險,也算是“瘋張”壹回。鄉下沒有多麽名貴的花卉,有的只是壹些不知名的碎花。顏色清麗,形狀單調,姿態卻萬千。壹到五月,蔓延出壹種叫“喇叭花”的小草,是藤蔓狀,可以纏繞樹木延伸,亦可以在平坦的土壤中獨自向前鋪展。每壹條藤蔓上會開出許許多多紫色的小花,面朝上,酷似村委會的高音喇叭。我迷戀紫色,

 總覺得紫色有壹種淡淡的情懷和朦朧的幻覺,像多情而憂傷的某壹個姑娘,她的心在遠方……

 它濃濃的翠葉,在時光中裁剪風月,在晨曦裏沐浴甘露,然後孕育出朵朵淺紫色的花,借歲月的壹剪方寸淺琢。沒有炫耀,沒有張揚,安靜孤獨卻滿足自如。

 這樣的壹種花草,它在塵世裏該是多麽安靜呀!倘若有壹段傾城之戀,誰又會懂得這不傾國傾城的容貌下隱含的高雅之心?

 我亦是壹株植物,開在自己的壹畝三分地裏,不求招來蝶兒***舞,只願歲歲安靜芬芳。

 三年前,我壹直在網絡空間書寫著稚嫩的文字,壹篇寫喇叭花的散文《暗香,淺醉了初夏的清晨》入了壹個友人的眼。友留言:過往,只見月季在枝頭高昂,卻不曾得知這裏也有隱蔽的“暗香”。於是,我決定“親近”它。我知道這是引用了我文中的壹個句子,恰恰是這個句子讓我覺得喇叭花是有香氣的,只因它花小不起眼或被草叢遮掩,需要懂的人才能理解。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給喇叭花改了壹個好聽的名字,叫“暗香”。

 暗香,壹度蔓延了我文字的間隙,似乎成了我的印記。好友們點評如雨,淅淅瀝瀝灑在了我的窗前,詮釋著對暗香的喜歡。

讀《暗香》有感 篇8

 故事始終圍繞天香園裏的女人展開,無論是嫁進來的,還是嫁出去的,她們無壹例外的成為被潛移默化的對象,她們雖然不像大觀園內那群少年人有賞花飲酒作詩的風雅生活,也有屬於並帶著世俗生趣的快活日子。

 柯海曾帶著新婚妻子小綢和園中親戚,仆人開了壹場市集,柯海賣布,小綢賣藥,柯海的弟弟鎮海賣書,還有賣饅頭,賣肉的。這壹段讀來頗有意思,畢竟是有錢人家,還是帶了些驕奢的觀念的,這樣的買賣當然不會賺錢,只是圖個熱鬧和新鮮,卻沒想弄得風生水起,惹得天香園又有壹段閑話在外。這壹段時光,是沒有什麽陰影的,家底殷實,夫妻和樂,壹派太平景象。

 柯海和小綢這壹對少年夫妻,是從開始便花筆墨描寫的,小綢不同尋常女子,她有些心高氣傲,少壹些女兒的嬌態,多壹份烈性的決然,她與柯海拌嘴,總不是先低頭的那個。但柯海看起來對她很是忍讓,與她耳鬢廝磨著,看著倒是壹對如花美眷。誰又能料到,小綢和柯海在往後的歲月會是恩斷義絕,形同陌路的結果呢?全因柯海沒來由的娶了小妾閔女兒,狠狠的傷了小綢那顆孤高敏感的心。

 自後,小綢便帶著女兒采蘋,壹個人安安靜靜的過日子。再也沒有接近過柯海。最多只是說話罷了,仿佛兩個萍水相逢的路人,不帶任何表情。

 想想有些悲哀。小綢的倔強任性在那個時代還是要自食其果的,她失去了壹段原本完滿的婚姻,以及丈夫的溫情,但好在她不是哭哭啼啼,沒了愛情便要尋死覓活的小女子,她生活得很安定,很平靜,帶著女兒,與其他人隔離開,呆在房間裏,不理會任何聲音。柯海對她懷有愧疚,卻做不到壹生只對壹個人的堅定。畢竟是明代,男人可三妻四妾,感情可以割裂成許多份,不像小綢,把壹顆心全給了丈夫,卻得不償失。她要的只是尋常夫妻的相守相依,枕上私語,燈下伴讀,可惜,她的性情終究讓柯海退而求其次了。

 當小綢因為柯海娶妾而與整個家族冷戰的時候,有壹個人開始接近她,並且是討好她。那是柯海弟弟鎮海的媳婦。這個弟媳頭胎生了兒子,在家族裏有些受寵,而且娘家有些錢財,是風光體面的嫁進大門的。小綢起先與她隔閡,也帶著點酸味,大概是有了心理落差。

 但後來這兩人竟成了割頭不換的知心姐妹。小綢沒了愛情,卻得到了壹份姐妹情,她很是滿足。兩個人壹起繡花,聊天,交談育兒經,打發了壹段不算長的光陰,這些女子,是壹輩子都在天香園裏的,不出門,不上街,園中景物人情,是她們的世界的全部。她們並無勾心鬥角,亂嚼舌根的習氣,性情大都和善,彼此***處,不溫不火。

 小綢得到壹份精致的繡花衣衫,發覺這是情敵閔女兒給自己做的,鎮海媳婦有意化解二人芥蒂,從中協調。經過幾番調停,三人終於坐在壹起,以女兒家的繡活作為相處的紐帶,壹起做活,偶爾說話,大多時間沈默。

 鎮海媳婦生第二子阿潛的時候大出血,小綢用陪嫁的家傳墨錠裏的珍貴藥材救了她。小綢這裏的舉動讓我看到了她的執著和無私,她把鎮海媳婦真正放在了心上,而不是當初的憤憤。她的苦楚和不甘,也只有鎮海媳婦看在眼裏,嘆在心裏。如今這樣相與的壹個人要死了,小綢怎麽會舍得。鎮海媳婦仿佛是她連接園子裏人情的壹條紐帶,有了她,小綢覺得心安覺得踏實,有這樣壹個姐妹聽自己說話,壹起交換私密心事,安撫自己的心底傷痛。到底叫人覺得溫馨。但沒多久,鎮海媳婦還是走了。小綢的藥材只是賒來了壹段時間,鎮海媳婦終究是薄命少福的,她把兩個兒子托付給小綢。當初,她曾開玩笑要把兒子換給小綢,自己養小綢的女兒。壹語成讖。

 壹個來了又走的人,小綢看著天香園,看著膝下壹對咿呀學語的幼兒,心生悲戚。自己是少年失歡,半生孤獨,卻好好活著,沒有愛,還有情,而鎮海媳婦卻在大好年華死去,什麽情情愛愛,什麽得得失失都壹並勾銷。

 再說說小妾閔女兒,她並非橫刀奪愛的不賢女子。嫁給柯海,是為了逃避選秀入宮的命運,而柯海與她有壹面之緣,旁人撮合,她入了天香園。她生下壹對雙胞胎女兒,得到柯海的壹份垂簾,大多時候是守著空閨,做著繡活,她知道柯海的無奈,小綢的恨意,自己並無作為,卻使得原本的恩愛夫妻形同陌路。她並無爭奪東西風的醋意,只想安安生生的生活,得到小綢的認可,得到大家的認可,換的壹份姐妹間的情誼,鎮海媳婦走後,她便存了壹份心,想和小綢成為貼心姐妹。但要走到這壹步,談何容易。這心結,不知系上了多少纏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