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西斯萊有了這樣的印象,觀眾開始欣賞他的畫,於是他決定離開印象派畫展,像雷諾阿壹樣把自己的畫送到沙龍。沒想到,他被拒絕了。所以他感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同時,他也變得身無分文。在1880-1883期間,很幸運的是,達蘭特-魯爾買了他的畫,達蘭特-魯爾在1883年為西斯萊舉辦了第壹次個展,他的物質狀況終於有所好轉。但即便如此,他的成功也比他的同事要小。達蘭特-魯爾買他的畫越來越少,他再次陷入生活的困境,西斯萊奮力與之抗爭。他焦慮不安,有時甚至到了完全絕望的地步。但是西斯利不承認他失敗了。他從各方面嘗試,但他所有的繪畫技巧都不足以掩蓋他內在精神的缺失。雖然他的色彩越來越響亮,他的造型也獲得了實體感,但總讓人覺得他在經過多次實驗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寫實老路,換句話說,他把重點放在了描繪事物的物質本質上。結果是他的詩完全消失了。比如《墨來橋》這幅畫就表現了這壹點:印象派的筆法和水中的倒影掩蓋不了這幅畫中嘈雜的色彩和人物的攝影效果,整個刻畫因為追求質感而完全失去了藝術魅力。
西斯萊後期作品已經無法達到1872到1876的作品創作高度。有人評價西斯萊說:“他很累。他的筆觸變得柔和,他的素描變得無力。他現在展出的壹些油畫,不過是那些在我眼前閃過,在我對過去的興奮回憶中產生的美妙、新奇、動人的畫作的微弱回聲。”而希思黎有自己的審美觀,恰好是我們知道希思黎觀點的唯壹條件。我們現將主要論點引述如下:
劇情和主題壹定要簡單易懂,讓觀眾容易理解。
刪除多余的細節,可以讓觀者順著畫家指出的方向,讓他先發現作者所向往的東西。
每壹幅油畫裏總要有壹個讓人喜歡的地方。
這是柯羅和瓊·坎油畫的魅力之壹。
除了題材本身,山水畫最引人註目的壹個方面就是運動感和生活感。
然而,展現生命的意義是最困難的任務之壹。為自己的藝術作品註入生命,無疑是每壹個無愧於這個稱號的藝術家的必然目標,壹切(造型、色彩、畫面結構)都應該為這個目標做出貢獻。然而,只有它的創作者的精神興奮才能將這種生活感註入繪畫中,而正是這種興奮才會打動觀者。
風景畫家雖然要時刻註意自己的技巧,但壹定要在某些場合讓表面結構更加奔放,這樣才能把畫家感受到的興奮傳遞給觀眾。
妳可以看到我提倡在同壹幅畫上使用不同的表面結構。雖然這不是壹個公認的觀點,但我認為我的思路是正確的,尤其是在表達光的效果方面。因為陽光總是弱化景觀的某些部分,同時又突出了另壹些部分,所以它幾乎在物質上表現了自然界中的光效,也應該在畫布上進行物質上的表現。
對壹個客觀對象的描述要符合它的組織結構,特別是要像在現實中壹樣被光包圍。這件事必須努力去做。
天空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能是普通背景。相反,天空不僅能以其不同的層次幫助營造縱深感(因為天空也像地面壹樣是有層次的),還能根據畫面的整體效果或構圖賦予畫面以自身的形狀和結構的運動感。
最燦爛、最激動人心的天空,就是我們通常在夏天看到的——我指的是白雲四處飄動的藍天。它充滿了生機和變化!不是嗎?它讓我們的心像波浪壹樣翻騰,讓我們著迷。但是還有另外壹種天空,我們以後可以看到,那就是傍晚的天空。它的雲拖著走,有時像壹次航行的船尾留下的水痕壹樣拖著走;它們似乎被凍結在大氣中。但後來它們也漸漸消失,隨著晚霞熄滅了。這樣的天空很溫柔,很蒼涼;充滿了遠方即將離去的某種東西的魅力。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天空。但我不打算告訴妳畫家們非常珍惜的各種天空;我只是說我最喜歡的。
我在風景畫中關註天空是因為我希望妳能充分理解我對它的關註...
我喜歡哪些畫家?如果只說現代人,那就是我們的導師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羅索、庫爾貝;總之,都是熱愛自然,善於觀察自然的畫家。
可見,感覺在西斯萊的藝術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雖然他熱愛天空,但他仍然理解藝術自主的必要性。他之所以主動放棄同壹幅畫中風格的統壹,是為了在畫中更好地表現不同的自然現象。也許是因為他沒有那麽革命,所以西斯萊沒有得到應有的關註和評價。阿爾弗雷德·西斯萊(巴黎,
1839-柔安河上的莫來,1899)
美利橋,1893
油畫65×73cm
左下角作者簽名和日期:西斯萊,93歲。
以埃杜·愛德華多·莫拉德博士的名義,由恩裏克塔·阿斯洛遺贈,1972;巴黎奧賽博物館。
在漫長的歲月裏,往往由於經濟原因,西斯利和他的家人被迫在巴黎周圍的城鎮中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1882年9月,畫家攜妻兒再次搬家,來到灤河上的墨裏。雖然這不是他們最後壹次搬家,但他認為這是壹個理想的地方。盡管畫家後來幾次離開(比如1886年,他搬到了韋納-納登附近的壹個小村莊),但他最終還是回到了那裏生活。1899 65438+10月29日,他死在了那裏。來回奔波,最後定居在魯昂河畔的默裏,對他的創作影響很大。西斯利經常在離他住處幾步遠的地方找到有創意的主題。他的幾幅名畫,曾多次在藝術展上展出,都是壹時興起畫出這些主題的。其中包括巴黎的沙龍藝術展以及在法國、英國和美國舉辦的各種藝術展。最著名的主題之壹是灤河畔的美利教堂。僅在1893這壹年,他就六次以這座教堂為對象,用不同的構圖,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進行創作,借助光和色,畫出這座普通的建築,用敏銳的筆觸勾勒出上面的墻壁和雕塑。他不像克勞德?莫奈像描述魯昂大教堂壹樣系統地描述了穆雷的教學,但他的作品往往在表現建築形態的同時,用壹定的篇幅來描述周圍的生活(穆雷的教堂,陰郁的天空,1893,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家美術館)。
另壹個多次使用的主題是村口橫跨灤河的橋。甚至在西斯利來到灤河的默裏定居之前,他就已經粉刷過這座橋好幾次了。在奧塞博物館的藏品中創作這幅畫時,畫家支撐著城市另壹邊的畫架,站在右側,略低於橋。這樣,他可以從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個橋洞,以及橋另壹邊重疊的屋頂和居高臨下的教堂尖頂。在畫面的中心之外,也就是村口,矗立著壹座燈火通明的磨坊,擋住了橋的盡頭,以至於畫面上的對角線被壹個與畫面平行的平面所代替,這個平面向右延伸到四棵並排的大樹。緊湊的結構和極其豐富的色彩讓這部不朽的作品流芳百世。紅色的屋頂,郁郁蔥蔥的樹木,湛藍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海浪,讓人忘記了可能的沈悶感。嚴謹的構圖中,壹輛有篷的馬車和幾個在路邊或河邊閑站的身影,為畫面增添了幾分生機。1923,古斯塔夫?Geffroy在《今日人物》雜誌上發表了壹篇關於畫家Sisley的文章。在描述這幅畫時,正如用來勾勒這壹寧靜時刻的肖像的筆觸清晰而明確壹樣,他也用短句和清晰的文字對這幅畫進行了詩意的介紹:“他在雨後的早晨畫了墨累橋。空氣清新,房屋和樹木的輪廓清晰可見,沒有晨霧和陽光的折射。平原的墨累橋橋洞分布在磨坊的兩側,後面是斜屋頂的房屋、低矮簡陋的農舍、茂密的森林和四棵高大的楊樹。蘆葦低垂在水面上。寧靜的天空飄著壹圈乳白色的光暈,沒有風。綠色的牧場、淡紫色的小橋和房屋相得益彰,更接近玫瑰色而不是藍色。灤河清澈見底,水面光滑開闊,沒有壹絲褶皺。岸邊的石頭和植被,天上的雲朵,水邊的蘆葦,都倒映在水中。河流像天空壹樣深邃莫測,像周圍的風景壹樣形狀豐富,色彩斑斕。”阿爾弗雷德·西斯萊(1839,巴黎-1899,馬裏-魯昂)
Rufuschen的花園小徑,1873。
油畫54×73cm
下端簽在左邊,日期:73歲的西斯利。
由Ioanni Berthaire贈送,奧賽博物館收藏,1986。
1870年,西斯萊、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他的第二個孩子,第壹個女兒雅娜·阿黛勒,出生於1869,65438+29年10月)住在巴黎附近的布吉瓦爾村。他們無助地看著他們的房子和房子裏所有的畫被進攻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摧毀。西斯萊逃離了她被摧毀的家園,在巴黎避難,並在那裏呆了整整1871年。這年年底,他的妻子生下了他的第三個孩子,次子雅克,但他很快就去世了。第二年,他多次離開巴黎去尋找莫奈。為了繪畫,他暫時住在巴黎邊緣的兩個小鎮阿讓特伊和維勒納夫拉加雷納。藝術品經銷商保羅·杜朗-勒爾買下了幾幅西斯利的畫作,並邀請他在倫敦的畫廊展出。但這點收入還不足以維持全家人在巴黎的生活。因此,今年秋天,他們壹家搬到了Rufushen附近的Fawazan鎮。這個小鎮因路易十四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而聞名,其住所在大革命中被毀。當時,西斯萊在藝術上多產,甚至這個地區的冬季洪水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使他有機會畫出第壹批以洪水為主題的畫作,如《拉豪爾赫島上的渡船洪水》(1872,被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館收藏)。後來在1876創作了相同題材的畫作,如《馬裏港的洪水》(1876,馬德裏卡門·蒂森-博尼米紮博物館收藏)。1872的沙龍展評審團和1871壹樣嚴格。西斯利的作品被巴黎拒絕,而杜朗-魯伊爾繼續在英國藝術展覽中展示他的作品。
當時,他的主要創作對象是離他住處不遠的儒福神村。他用許多畫描繪了這個村莊的各個方面。他的畫作幾何嚴謹,生動地描繪了路易十四留下的幾件紀念物品(馬利的機器1873,被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博物館收藏)和這個村莊的人們現在的生活。在經歷了兩個世紀前的輝煌之後,這個村莊又恢復了鄉村的寧靜。這些作品第壹次為他贏得了新聞界的正面評價。歐內斯特·舍諾(Ernest Scheno)在1874年4月2日的《巴黎日報》上評論上述“馬利的機器”:“我從未見過如此完美、如此身臨其境地展現‘露天’場景的畫作。”
用同樣的贊美來評論《儒釋道》中表現風景的畫,壹點也不為過。這幅畫描繪了這個村莊的花園小徑。這條路從法瓦贊鎮下山,直通塞納河和現代山水畫家青睞的馬裏、布吉瓦爾村莊。畫的右邊是已經不存在的古堡的墻,旁邊是藝術家的畫架。左邊是柵欄,把壹排小房子和小路隔開。道路修建得很漂亮,人們沿著人行道行走,壹排修剪整齊的樹木形成壹條直線,指向朦朧的地平線。朦朧中夾雜著淺藍色和紫色,中間是遠處房子的乳白色。從右邊樹的顏色或左邊樹的修剪方式,從左邊女人戴的黑色長圍巾,從路上投下的大片陰影,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時間和天氣的痕跡:冬天來了,太陽低低的,投下壹片藍紫色、近乎金屬的陰影,與受光部分的金色很協調。清澈、淡藍色的天空,夾雜著淡紫色,用很少的顏料和快速的筆觸畫出來,讓人越來越感受到冬日場景中的寒冷。這幅畫比第壹屆印象派畫展早了壹年,但卻展現了印象派繪畫造型和技法的方方面面,令評論家和觀眾迷惑不解。這種與美院及其追隨者所提倡的繪畫技法背道而馳的細膩有力的筆法,在這幅畫中表現得尤為鮮明。作者:Sisley詳細介紹“Sisley”。
材質:帆布油畫
繪畫中心尺寸:40.0×29.0cm
《馬裏港的洪水》是以馬裏港為主題的畫家最著名的作品之壹。他描述了馬裏港口被工筆畫淹沒的不尋常事件。顯然,畫家不打算報道洪水。天空布滿彩雲,水光相映的景象,如“威尼斯水鄉”般詩意。畫家畢沙羅對這幅畫評價很高:“就我壹生所見,其他畫家所畫的作品很少有像它這樣豐富而美麗的。是油畫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