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楷書橫的寫法

楷書橫的寫法

楷書技法 橫的寫法

壹個筆畫的書寫都有以下幾個步驟:起筆、行筆、收筆。橫畫也不例外,由於起筆的方式不同,又有圓筆和方筆之分。

壹、圓筆橫的寫法

以顏真卿《勤禮碑》和柳公權《玄秘塔碑中的“三”字為例,它們的上橫部是典型的圓筆橫畫。它的書寫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鋒起筆;② 提筆圓轉;③ 中鋒向右行筆;④ 提筆圓轉;⑤ 回鋒收筆。

為什麽要逆鋒起筆且要回鋒收筆?寫橫畫中鋒運筆不逆鋒起筆和回鋒收筆兩頭是尖的,古人將它稱為“棗核”。不完美、不含蓄。

圓頭橫如果沒有①後兩步,就難成其為“圓頭”。

然而,僅有①、②和行筆③就將毛筆直接提起離開紙面,就會出現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沒有墨的“折木”的現象。“折木”是橫畫的病筆。④、⑤收筆的目的是為了將“折木”部分填滿寫實,而不是為了收筆而收筆。

初學者在寫圓筆橫畫時,即使按上述步驟寫,還是難寫出像字帖上那樣的橫畫來,往往在橫畫的兩頭出現如啞鈴壹般的大墨團。造成這壹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 對元書紙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夠,筆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飽,壹下筆,墨就漲出來了,形成大墨團。

(2) 書寫速度太慢,加上起筆和收筆的地方都有逆鋒、回鋒的往復動作。

(3) 有的家長、老師要求孩子練字起筆時將筆在紙上頓幾下,到收筆時再將筆頓幾下。只知道起收筆的動作,不知道起收筆的目的,頓出了兩個大疙瘩來。

(4) 起筆逆鋒或收筆回鋒時幅度過大,按筆過重,甚至將筆肚子也當作筆鋒逆進去了,這樣在起筆、收筆時將筆轉壹大圈子,當然會在筆畫的兩頭大出許多來。其實,所謂逆鋒、回鋒的“鋒”,是筆尖上的那麽壹丁點的地方。逆鋒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在筆畫外有尖鋒的外露,因此,逆鋒和回鋒的動作要小,速度要快。

(5) 有壹個很關鍵的步驟——“提筆”,被忽略了,特別在最後的④⑤要提筆、圓轉、收筆。如果沒有提筆,筆仍處於下按下的狀態就回轉、收筆,必然會出現大墨團。

二、方筆橫的寫法

以柳體“壹”字和顏體“五’字為例。它們是典型的方筆橫畫。書寫的方法如下:

① 切筆直下;② 提筆;③ 折鋒後中鋒行筆;④ 向右上提筆;⑤ 頓筆;⑥ 提筆、圓轉收筆。

切筆直下,就是起筆時直接下筆,沒有逆鋒的動作,應該說方筆的棱角處就是露鋒的壹種表現。切筆就是把筆鋒直接切入,古人稱之為“欲橫先堅”。

這時實際上筆毫是倒下去的,筆鋒在上,筆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寫橫畫,勢必出現偏鋒,所以緊接著就是提筆②,這個在切筆直下處原地提筆十分重要,它是使筆毫轉變成中鋒運筆的關鍵。這壹點,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書論中闡明:“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發筆處就是起筆的地方,就要把筆提起來;“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讓它偏鋒運筆。因此可以說“提筆”是下壹步運筆的關鍵,也是中鋒運筆的前提,提筆以後是折鋒右行。所謂折鋒,是指筆鋒毫面的折換。譬如切筆直下是用“南面”的筆毫,提筆折鋒後用”東面”的筆毫中鋒書寫橫畫。折鋒也是轉換成中鋒運筆的壹種手段,古稱為“翻折”。

初學提筆折鋒有壹定的難度,要求筆挺起來的程度恰到好處。提不到位,筆鋒仍處於偏鋒狀態;提過了頭,又會出現起筆切下的墨痕大、中鋒行筆的筆道細,被稱之為“釘頭”的病筆;提筆不夠或不提筆,橫畫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筆的鋒尖,是古人稱之為“喙”(hui如鳥的嘴巴)的病筆。古代書法家要求寫毛筆字橫畫要“左去喙,右去吻”,說的就是要藏鋒起筆,去除如鳥嘴壹樣的“喙”;收筆提筆藏鋒,去掉如嘴巴壹樣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橫畫除了方筆、圓筆之外還有壹種,起筆不是切筆直下而是逆鋒,屬於逆鋒起筆的方筆。其書寫方法是在方筆切筆直下起筆之前加進逆鋒起筆即可,這裏不另贅述。

方筆、圓筆的起筆方法是各種書體和各種筆畫的基本運筆方法之壹。康有為稱:“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可見方筆、圓筆的重要。我們將楷書根畫的方筆、圓筆寫熟練了,其他筆畫的方圓寫法無不相類,也很容易過關。此關壹過,以後不論寫

行書還是草書,其方筆、圓筆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麽要先學楷書的緣故之壹。

三、橫的主次及態勢

橫畫有主筆、次筆的區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橫均為主筆,其他的橫畫為次筆。我們將這兩個字的橫畫主筆和次筆作壹比較就會發現:主筆長、次筆短,主筆重輕起伏大。次筆變化小,尤其是起筆、收筆,主筆強調,次筆馬虎。譬如,主筆橫畫的收筆,與次筆相比多壹頓筆的動作。

橫畫除了有主次之分外,還有態勢的變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壹定的斜勢和俯仰的態勢變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橫畫其態勢也各不相同,因字而異,不可生搬硬套,須掌握其壹般的規律。

(壹)橫的斜勢

橫畫是有壹定斜勢的。如果每橫都平直無變化,那麽這個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氣。因此,顏真卿、柳公權及歷代眾多楷書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畫都有壹定的斜勢。壹般橫畫的斜勢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現。這與從古到今強調寫毛筆字要用右手執筆有關。因為以右手手腕為圓心、以手掌為半徑寫壹橫畫,必然會出現左低右高的現象,並形成帶有壹定弧度偏勢的橫畫。因此,這壹橫畫的態勢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筆的必然結果。

壹般楷書橫畫的傾斜度往往與水平線呈5度左右的夾角。正因為這左低右高的斜勢,使字體形成略微左傾的態勢,從而產生壹些動感。

(二)橫的俯勢

以柳體“三”字的底橫為例,橫呈中間拱、兩頭低的態勢,叫俯勢,也叫“覆勢”。“覆”,底朝天往下蓋的意思。也就是說,其態勢像是壹只底朝天的盤子。如果在“三”字下橫底部畫壹直線,就會發現橫的兩端基本呈水平狀態。這就告訴我們‘三”字下橫雖有斜勢,且中拱,但支撐點仍然是很平穩的。

(三)橫畫的仰勢

與俯勢相反的是仰勢。柳體“三’字的上橫就是仰勢。它的中間呈微微的凹陷狀,好像壹只能承接雨露的淺盆。柳體字在壹個字裏如果出現兩個以上的橫畫時,往往仰勢的橫畫在這個字的上方,平勢的橫畫在中間,俯勢的橫畫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筆根畫壹般均為俯勢。顏體橫畫也有此特性,不過不若柳體那麽明顯,相對而言,顏體橫畫趨於平緩。

根畫的俯仰之勢是否有壹定的規律,能否任意擺布呢?這恐怕跟字形的安穩與美觀、合理有壹定的關系。譬如同樣寫壹個“二”字,它的兩個橫畫的俯仰可有四組變化:

(1)上仰下仰。兩個橫畫均為仰勢,下底呈圓弧狀態,如不倒翁壹般。使人覺得這個字很容易搖晃。不穩定。

(2)上俯下俯。兩個橫畫均為俯勢,重心是平穩了,但兩個橫畫同向平行的弧形態勢,給人以重復雷同的感覺,不夠完美。

(3)上俯下仰。上橫是俯勢,下橫是仰勢,重心不穩。

(4)上仰下俯。上橫仰勢,下橫俯勢,這壹組應該說是最合理的搭配。這種組合既能重心平穩,又有勢態的變化,既安穩又美觀,故成為歷代書家經常采用的態勢,也是橫畫俯仰規律的體現。

四、橫的病筆及其糾正方法

(壹)柴擔

“柴擔”是指俯勢橫畫寫得過於彎曲,如挑擔時的扁擔——兩頭抵、中間拱。

形成原因:俯勢橫畫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過大,走勢不是直線而是弧線,必然顯得軟弱無力。

糾正方法:將所寫的病筆橫畫與字帖上的橫畫仔細加以對照,減小弧度起伏。具體壹點說,假設橫畫的起筆到落筆有壹根中心線的話,俯勢弧度的筆畫下邊不能離開中心線,保持平穩。橫要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平中要有態勢變化,沒有壹定幅度的變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二)骨節

“骨節”是指橫畫起筆、收筆處粗壯如肉骨頭。其形成原因及糾正方法.請見圓筆橫的寫法。

(三)折木

“折木”是指橫畫收筆處呈折斷的木片狀。

形成原因:收筆時,缺少提筆回鋒的運作。

糾正方法:註意在收筆前提筆、圓轉並回鋒,參見圓筆橫的寫法。

(四)鳥喙

“鳥喙”指橫的起筆處呈上翹的鳥嘴狀。形成原因及糾正方法,請見方筆橫的寫法。

(五)釘頭

“釘頭”指橫的起筆呈釘頭狀。形成原因及糾正方法,請見方筆橫的寫法。

(六)蜂腰

“蜂腰”指橫畫的中間部分太細,如蜜蜂的腰那樣。

形成原因:寫橫畫行筆到中段時提筆太高,即提筆幅度過大,使筆畫過細。

糾正方法:寫橫畫到中間行筆時稍作提筆,但要註意適度。

(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計數用的籌碼,這裏指方筆橫畫過於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塊壹樣,缺少變化。

形成原因:運筆沒有提拔起伏,壹味地平移。

糾正方法:加強起筆、收筆和提按的起伏動作及斜勢,使其富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