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戴的戴——貢獻

戴的戴——貢獻

從1930到1934,他被黨委派到東北的滿洲省委做滿洲省委書記劉少奇同誌的秘書。1932年中期,戴開始擔任哈爾濱地下總工會(滿洲省委)宣傳部長,與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女工部部長趙壹曼等領導東北工人運動和抗日罷工。戴和羅登賢,同為廣東老鄉,同為參加過粵港總罷工的老同誌,在領導東北工人抗日罷工運動和建立東北抗日聯軍問題上觀點壹致。在他們的領導下,滿洲省委鼓勵東北各地組織抗日義勇軍,並把他們組織成統壹的抗日聯軍。滿洲省委還任命楊靖宇、趙尚誌、、李等黨員* * *為東北抗日聯軍各軍領導人。抗日聯軍的戰士,不論出身、黨員、黨員,只要願意為民族解放而戰,都被編入軍隊。鄧鐵梅是國民黨的壹員,也曾起兵抗日,也被任命為領袖。有了獨立的領袖,東北抗日聯軍就有了堅實的生命力。羅登賢、戴、趙壹曼等滿洲省委領導不僅領導組織抗日義勇軍對敵作戰,而且與義勇軍本人並肩作戰。羅登賢在最後犧牲前反駁朝廷的講話中提到,他和抗日義勇軍並肩作戰。戴和周揚同誌也提到他在東北和抗日義勇軍並肩作戰。羅登賢在1932 12年被左傾機會主義逼迫離開東北。1933年3月,羅登賢被國民黨逮捕,同年8月死於南京雨花臺。羅登賢卸任後,戴堅持留在東北繼續領導抗戰。1934年滿洲省委遭受重大破壞,被迫離開滿洲。雖然滿洲省委領導機關屢遭敵人破壞,但東北抗日聯軍頑強生存,在抗日戰爭中越打越勇。從1931到1945,趙尚誌、楊靖宇、周保忠、趙壹曼、李、等抗日將領帶領無數抗日健兒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東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成立,開了東北抗日鬥爭的先河。

1935年春,楊漢生被捕,左聯原黨委書記周揚被任命為上海中央局文化委員會書記,兼任文聯書記。戴接任左聯黨組書記。戴不僅是左聯籌委會12成員之壹,也是上海地下黨文化委員會委員之壹,是左聯最後壹任黨總支書記。他參與了左聯的工作,並在左聯的發展和壯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春天,上海幾個暨南大學的進步學生,在地下黨的支持下,打破了“孤島”文藝界的沈寂,成立了壹個文藝刊物——文藝,1938年6月創刊,1939年6月停刊,16期。當時地下黨的壹些作家曾經直接或間接地關心和支持過這個刊物,為這個刊物寫過文章。戴是本書的撰稿人之壹。他和《文藝》的編輯們聯系頻繁,還邀請他們去參加普恩積石路地下黨組織的文藝座談會。《文藝》第壹卷第六期,有壹篇題為《論抗戰時期的文藝形式》的文藝座談會記錄。出席會議的有、、鐘、鐘、田左、應、、何熱等同誌。座談會由筆名戴的主持。

在《孤島》中,戴還負責新中國文藝叢書的編輯工作。這是地下黨辦的不定期刊物,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發行。它主要發表文學作品,以及壹些翻譯和短文。把每期的名字改壹下,用有序號的書的形式分發。除了在上海印刷發行外,還印刷發往內地,在重慶重印,以粗紙發行。該刊主編為陳望道先生,戴負責具體編輯工作。陳望道先生只在編完稿後審核。如果他沒有意見,就送到謝橋去找鄭嬌要稿子。新中國文藝叢刊5月出版第壹輯,1939,10月出版第四輯後停止出版,165438+65438。已出版的四套叢書的書名分別是《鐘》、《高爾基與中國》、《魯迅紀念冊》、《鷹》。第壹、二、三輯的“編者話”都是戴寫的。第四張專輯出版時,戴已被黨派到蘇北根據地工作。這本刊物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在“孤島”和大陸文藝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編輯《新中國文藝叢刊》的同時,戴還參與編輯了《文藝新聞》周刊。由於在“孤島”上出版的刊物受到租界帝國主義當局的束縛,許多進步報刊在出版壹段時間後往往被迫停刊,地下黨不得不另尋途徑出版新刊物。1939年秋,壹些進步的文學報刊被迫停刊,參加文學傳播運動的文學青年的稿件在園中沒有發展。地下黨決定由戴、(邱雲朵飾)、蔣錫進經營壹份帶有偏向報道性質的文學刊物——《文學新聞》。為了不引起租界當局的註意,剛到上海不久的蔣錫進以江策為筆名在租界工部登記。手續辦妥後,文學新聞主要報道文藝界新聞、作家藝術家動向,反映動蕩年代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孤島”復雜的社會狀況。文學新聞首發於6月1939 65438+10月1,每周壹期,壹* * *十期。第四期後,蔣錫進被調去準備《文藝新動向》,由戴、主編。戴萍用軍博的筆名先後在《文學新聞》上發表雜文和文藝短文,如《買國旗》、《談困難》、《關於生活》、《辨別真偽》等。,還以趙月為筆名參加了《文學新聞》舉辦的電影《高爾基的童年》筆談會,出版了《歡迎<高爾基的童年》。這些文章短小精悍,說理透徹,都是聯系實際,批判時代弊端,旨在幫助讀者識別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惡醜,引導人們為正義事業和民族解放而奮鬥。作為文藝界“孤島”地下黨的喉舌,文學新聞不僅是當地的壹面鏡子,還把大陸和根據地的文學新聞和動態傳達給生活在“孤島”上的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

從1939到1940,有兩本與戴有關的文藝刊物。壹個是1939創辦的文學長城,壹個是1940元旦創辦的戲劇文學。《文藝長城》是南洋群島進步華僑青年出版的文學月刊。據蔣錫進回憶,“戴經常和編這個刊物的文藝青年聯系,為他們的刊物寫文章。遺憾的是,他現在已經記不得自己在這本刊物上用過的筆名,也找不到他在這本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文藝長城》第三期刊登了《上海文藝界致南洋華僑文藝界的壹封信》,倡議* * *與抗戰、建國壹起築起堅不可摧的文藝長城,* * *由戴等26位作家署名。《戲劇與文學》是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由戲劇界和文學界聯合舉辦的文學刊物,因為淩和林潭秋是兩個主編。戴曾在該刊第壹卷第壹期以為筆名發表長文《上海文藝界壹年》,對“孤島”文藝運動進行了回顧,並作出了正確的評論,是壹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

戴是文壇“孤島”地下黨的領導人之壹。據鐘回憶:“1937,10,戴同誌介紹我入黨。入黨後,我與戴、林潭秋合編了壹個黨組,戴任黨組組長。”據回憶,“我是1938入黨的,入黨後編入戴負責的黨組。黨組成員有林潭秋、鐘等據蔣錫進回憶,1938年冬,他從廣東到上海,黨戴去找他,用組織關系把他接上,把他、戴萬、鐘編為壹個黨組,戴任組長。此外,據蔣天佐、蔣錫進回憶,1939年春,在文化事務委員會的領導下,王定期召開中央座談會,推動《海島》的文藝工作。每周壹次,以茶話會的形式在喬佛裏大街大三元茶室舉行,討論《島》文藝運動中的壹些問題,研究開展工作的辦法。王、和戴參加了會見。戴主要協助陳望道先生編輯出版《新中國文學叢書》,並負責光明書店出版的《光明文學叢書》。林潭秋當時主要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負責翻譯的介紹和分析。蔣天佐負責文學理論。鐘和蔣錫進分別負責兒童文學和詩歌。這種以茶話會形式召開的文藝座談會,持續時間長,對“孤島”文壇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戴經常翻譯外國政論並發表在刊物上。1939 3月17日在《翻譯周刊》第壹卷第十九期上,以趙月(亞洲人所寫)的筆名發表了譯作《汪精衛自殺政策背後的德國法西斯的陰謀》。這個譯本是《翻譯周刊》的特稿,揭露了日本軍閥以武力征服和支配中國的陰謀,指出他們支持汪精衛逃出重慶,是為了破壞中國的統壹戰線,“給侵略軍在中國安排壹個和平,使日軍可以自由執行國際任務,就像德國在歐洲和地中海的行動壹樣。”實際上是借助外國公開的政治評論,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政治陰謀。

戴歷來十分重視對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引導、教育和培養。在“孤島”時,他在編輯《新中國文學叢刊》或《文學新聞》時,十分註重青年作家的貢獻。1939年5月,《中國文藝叢刊》第壹輯鐘出版時,在“編者按”中寫道:“希望每期多出版新作。”同年,5438年6月+10月,新中國文藝叢刊第三版《魯迅逝世紀念特刊》出版。在“編輯”中,他著重指出:“魯迅和尼采的作者還是壹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在這樣的年紀還能有這樣莊重的精神去讀書,真是可敬。雖然本文對尼采在某壹歷史階段的個性解放和革命性估計不充分,有些機械,但魯迅先生的思想分析是非常正確的。”給年輕作家以鼓勵。43年後,《魯迅與尼采》的作者王元化先生回憶起這壹切,依然記憶深刻。在文學新聞方面,他經常挑選年輕文學記者的稿件。為了幫助年輕人學習,他還被邀請給他們講課。1939 5月7日,戴應上海自學公立義務補習學校邀請,在周日周會上作了題為《自學的方法》的演講,後由沙水根據演講時的筆記整理,發表在5月2日出版的《文匯報》第14期《學習周刊》上,1939。在這次演講中,他要求年輕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從而獲得非凡的知識,完成非凡的事業。

1940 165438+10月,當事人戴到蘇北根據地,被根據地同誌接走,經崇明島出長江,經水路到達根據地。先在鹽城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文學部任教授,後到蘇中區黨委宣傳部編輯《戰鬥報》。臨行前,他把自己的短篇小說集《苦菜》交給上海光明書店,作為光明文藝系列之壹,於2月1942出版。這是他最後壹本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