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千日無震 不可壹日不防
(代後記)
在兩年前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日之際,我曾經和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有過壹次對話,作為本書的後記。
趙亞輝:7月22日雲南鹽津發生了5.1級地震,大家對此都很關心。
陳建民:這次地震從震級看並不算大,但破壞卻不小。據最新統計,地震己造成22人死亡、100余人受傷、8人受重傷、1400余間房屋倒塌、7000余問房屋嚴重損壞。災害涉及鹽津縣、大關縣的13個鄉鎮。
趙亞輝:從2005年下半年至今,我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地震頻頻發生。許多群眾很關心,我國是否已進入壹個地震活躍期?
陳建民:7月份我國連續發生了4次5級以上地震。這個數字不算少。近兩年來,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每年超過18次。總體看,近幾年我國地震活動水平偏低,但周邊地區和全球的地震趨勢日趨活躍,比歷史平均數要高,值得警惕。從歷史上看,我國是世界上破壞性地震最多的大陸國家之壹。
趙亞輝:從歷史上看,我國地震災害有多嚴重?
陳建民:我國位於全球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的陸地面積僅為全球的1/14,但大陸地震占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1/3。我們經常說,“地震災害嚴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壹”。有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地震破壞的嚴重程度。20世紀以來,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數是160萬,而我國約60萬。歷史記載全球死亡超20萬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國有4次。
趙亞輝:由於地震的極度破壞性,長期以來,人類壹直希望找到地震的規律,對其進行預報。
陳建民:為什麽每年發生這麽多地震,震前沒做出像天氣預報那樣的預報呢?通俗地講,上天容易入地難。
現在空間觀測技術發展很快,使氣象預報有了很好的條件。但地震預報是觀測地下。目前我們深部觀測技術發展還是非常慢的,或者說和空間技術差別比較大。現在人類打得最深的鉆井深度是12公裏,而我國“九五”期間打了壹口鉆井的深度是5公裏。相對地球來講,這像壹個雞蛋連蛋殼都沒有鉆透。向地震則發生在較深的地方,是地球內部能量積累到壹定程度,巖石、巖層的破裂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和震動。地震預報的難度就在這裏。
趙亞輝:人們壹般更關心近期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陳建民: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遠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種類型的地震做出壹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做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壹定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很低。
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尚未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局限性。
趙亞輝:您認為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
陳建民:要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肯定的。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從1966年邢臺地震後,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我們現在能夠對特定地區的某種類型地震在壹定程度上做出預報。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只死亡1300人。專家們預計,這次地震如果沒有預報,將會死亡10萬多人。此外,這30年米,我們又先後對2003年雲南大姚6.2級與甘肅民樂6.1級地震等20多次地震做出較為成功的預報,取得壹定減災效益。
趙亞輝:但是,預測成功的次數跟實際發生的次數相比,概率還是很低。
陳建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圍的地震預報水平已居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們能做出的有減災實效的預測大概是10%。中長期年度預測的水平高壹點,在30%到40%。不過,我認為,只要科學水平不斷提高,總有壹天地震預報會達到壹個讓大家滿意的水平和程度。
趙亞輝:在我國,地震預報由誰發布?
陳建民:我國對地震預報實行統壹發布制度。發布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有關地震預報的消息。
趙亞輝:在目前地震監測預報有難度的情況下,防忠於未然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知道關於抗震設防有這樣壹句行話,就是“地上搞結實,地下搞清楚”。
陳建民:“地上搞結實”就是采取設防措施,提高建築和_T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質結構,包括地基情況、活斷層分布等,這是設防的基礎工作。說到底,抗震設防就是要保證建築和工程抵禦地震的能力。
趙亞輝:那麽目前我國建築的抗震情況如何?老百姓的住房能否抵禦地震的威脅?
陳建民:城市中的情況和農村的情況很不相同。在城市中,1998年以後建設的房屋基本都考慮了抗震設防,而之前建造的建築物有相當壹部分未考慮抗震設防或抗震能力不足。這些建築物在城市中還占有相當的比例。
趙亞輝:那農村的情況呢?
陳建民:在農村地區,形勢就更嚴峻。20世紀以來,我國破壞性地震大多發生在農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員中近60%為農村人口。受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民房基本沒有納入規範的建設管理,農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廣大農村基本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小震致災”甚至“小震大災”是我國農村地震災害的顯著特點,壹次5級左右的地震,就會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甚至壹些4級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我國農村民房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趙亞輝:我們有何應對措施?
陳建民:2004年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後,各地開始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疆等18個省(區、市)的近百個縣市150多個村開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村建設;16個省(區、市)將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列入當地“十壹五”規劃,14個省(區、市)政府下發文件,對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進行部署……不久前我到新疆看到,已經有59.6萬戶、約248萬人住進了安全抗震的新居。
抗震安 居最終要全面鋪開推廣,因為地震預防是寧可千日無震,不可壹日不防!
該書由《人民日報》赴震區壹線記者趙亞輝撰寫,記錄了震後災區的真實狀況以及壹線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區的歷史和羌族文化。全書分為5個部分,***計13萬字,收錄照片424張。
趙亞輝在18日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說,自己在壹年內兩度來到川西北地區,感受截然不同。此次撰寫《永遠的汶川》壹書,力圖客觀、真實地反映親歷事實,也是作為記者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此外,該書還將參與北川中學“上學之路計劃”,每銷售壹冊就為該學校590名高三幸存學生捐款1元。
:::內容簡介:::
《永遠的汶川》通過震前與震後的鮮活對比,以獨特而開闊的視角及厚重的人文情懷,述說這場殘酷的地震災難中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講述往日山川之秀美、羌族文化的博大,歌頌災難中潛藏的人文精神。全書分為汶川、汶川……、北川:爾瑪之殤、綿陽:科技城之難、江油:李白故裏之憂、茂縣,松潘,九寨,壹路向北……五個部分,以13萬字和400多張照片記錄了震後災區的真實狀況和壹線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重點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區的歷史真實和羌族文化的薈萃。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作者第壹時間趕赴震區,先後在綿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綿陽等地進行采訪報道,有較大影響。本書深入揭秘震後汶川、北川等地救災壹線的情況,更包括了震前當地的美麗風景和人物故事,同時對於汶川、北川這壹中國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區的文化,從建築、服飾、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描述,讓讀者更好的了解川西北羌族同胞的歷史和文化。
:::作者簡介:::
趙亞輝,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記者,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多次參加重大和突發事件的現場采訪和報道,曾隨遠望號航天測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災區搶救重傷員,赴印尼班達亞齊采訪印度洋海嘯重災區,跟蹤2005珠峰測量行動超過百日……
著有《親歷世紀大災難》等著作,報道和作品多次產生重大社會影響。他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新聞調查》、《焦點訪談》、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新聞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報道。
:::扉頁文字:::
這是壹本值得永久珍藏的書,是對受災嚴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紀念。--中***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宋明(簽名)
:::封底文字:::
作為救援隊的編外隊員,亞輝在火線中記錄下鮮為人知的內幕和故事。--中國地震局副局長、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總指揮 趙和平
多年後,這本書的價值將會盡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家 姚檀棟
亞輝用文字和鏡頭,獨到地展現出大地震中最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這也恰好解釋了他的抗災博客為何能脫穎而出,十多天訪問量就突破千萬。--新浪網總編輯 陳彤
跟隨趙亞輝,重走中國西北角,發現偏僻角落的精彩,追尋未曾在意的感動,經歷災難現場的悲壯,感悟歷史瞬間的永恒。--壹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 張曉軍
震後,完全現場的目擊,讀來動人心魄。
震前,人文地理的大餐,讀來甘之如飴。--《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 單之薔
:::書中的十個特色人物::::
1. 陳巖 誌願者,轉戰汶川、北川、綿陽等地重災區,同國家救援隊壹起,救出了20多人。
語錄:因為我還活著,所以我要來p16
2. 黃麗 被掩埋80小時後獲救的工程師牟玉雷的妻子,用歌聲鼓舞被掩埋在廢墟中的丈夫活下來。
語錄:阿婆阿門壹顆葡萄樹 p30
3. 張曉平 被掩埋129小時後選擇截肢從而活著出來的壹個都江堰市民
語錄:我要活下去,哪怕失去雙腿。p41
4. 王念法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參加過阿爾及利亞地震、伊朗巴姆地震、印度洋海嘯等重大災害的救援。此次地震中,用日記記下了災區十日。
語錄:生命高於壹切,救人是重中之重。p48
5. 馬曉鳳 可樂男孩背後的女孩
語錄:妳給我在這照張相吧,我要記住這壹刻。p59
6. 羅玉婷 北川中學2007屆畢業生,2007年高考北川縣文科第5名,上學之路計劃資助對象
語錄:對我而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大學就在眼前,我卻不知道抵達它的路在哪裏。、我們北川人,不服輸。p77、85、91
7. 老龔 北川縣禹裏鄉壹位對生活充滿樂觀的打鐵老人
語錄:這(打鐵)是我的事業。p97
8. 王燕 綿陽醫科學校學生,在廣場上作按摩女生鍛煉自己
語錄:我也是實習,還能為市民服務呢。p146
9. 楊海平 為了給孩子掙出學費而在竇團山鐵索飛度的花甲老人
語錄:我還打算再幹10年。p177
10. 陳海元 羌笛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