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隊與“瓦盆爺”
1974年,當喧鬧的春天又壹次來到驪山腳下的時候,西楊村壹年壹度的打井工程開始了。這天,生產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來到村子西南邊柿園壹角的西崖畔上。他們壹會兒望望驪山的峪口,壹會兒又環顧周圍的地形。用鐝頭在壹塊長滿刺薊的地面上,畫了壹個大圓圈,這是為了隊上打井所確定的井口位置。
第二天,以楊全義為組長的6個青壯年勞力,就在畫圓圈的地點開挖了。
工程壹開始挺順利的,可是想不到兩天之後就遇到了堅硬得像石頭壹樣的土層;當挖到約3米左右的時候,又出現了壹層厚厚的紅土。在3米深的土層下面突然出現紅土,這簡直不可思議。農民猜測說:“這莫不是先輩手裏的壹個磚瓦窯吧?”
第5天,更奇異的景象出現了。正在掄著鐝頭的楊誌發,忽然在靠井筒西壁的腳下,發現了壹個圓口形的陶器。“啊,壹個瓦罐!”他驚叫了壹聲。
最後挖出來的根本不是壹個瓦罐,而是壹個“瓦盆爺”。用普通話說,就是挖出了壹個陶制的神像。
“西楊村挖出了神像”的訊息,在方圓村子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圍觀。年輕人打趣地說:“這可真應了1958年的那首民歌,挖到龍王爺的水晶殿上了。”老年人橫看豎看說:“這壹定是地下的十八羅漢!”……
正在大家為這剛出土的“瓦盆爺”鬧得滿天神佛的時候,公社壹個叫房樹民的水保員前來檢查打井。
“怎麽妳們這口井打了這麽多的日子,還沒有打出水來?”水保員問。
“妳看,我們打出了這麽個玩藝。”幹部社員指著壹個俑頭給他看。
“啊,這是什麽?”水保員開始也楞住了。但他在仔細觀察了壹下打井的現場後,很快地叮囑說:“這個井暫時不能再打了。”
“妳們看,這些方磚不是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磚壹模壹樣嗎!”這個略具考古知識的水保員,第壹次把這些陶俑和5裏之外的秦始皇陵聯絡在壹起了。
“很可能是國寶”
接到水保員的電話後,縣文化館的3位同誌當即飛車趕來。有壹個約40歲左右的,名叫趙康民,就是專管文物的。他仔細地查看了這些“瓦盆爺”後,果斷地說:“什麽瓦盆爺,很可能是國寶!”說著,他取出自己隨身帶來的壹疊麻紙,細心地將比較完好的俑頭、俑身和俑腿全部包紮了起來,放上車子。然後囑咐幹部、社員,要他們用蘿篩將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紅土,全部篩過壹遍,以便將每壹塊碎片都收集起來,連同弩機箭鏃隨後壹並送交縣文化館。始而好奇、繼而高興的社員們,在送趙康民回縣的時候,禁不住紛紛問道:“這些玩藝是不是秦代的呢?”趙康民興奮地說:“現在還很難說。如果是秦代的話,那就是千金難買!”
第二天,裝滿6架子車的陶俑碎片,到了臨潼縣文化館。於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館都罕見的第壹批特大陶俑的修復工作,就在著名的驪山華清池旁這個小小的文化館陳列室的壹角開始了。
把壹塊塊碎片找到壹起,按照原來的茬口用樹脂膠又將它粘合起來,即使是姑娘的繡花也不能比它更細致。這位年輕的考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摸索著,細心地工作著,他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文物修復,待弄清個究竟後,再具文上報。就這樣,使得這個重大文物發現的訊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還不為外間所知。
記者的眼力
就在這期間,壹個在中國新聞社工作的、名叫藺安穩的記者,回到家鄉臨潼縣來探親。這樣,趙康民慘淡經營、不為外間所知的修復工作,進入了這個記者的視線。
“啊,這麽重大的發現,為什麽不上報?”記者望著壹個初步修理好了的鎧甲俑和兩個短褐俑問道。
“連我自己還沒有完全弄清它,該怎麽上報?”年經的考古人員也不無道理。
6月24日,藺安穩探親假滿回京。第二天,這位記者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壹份情況反映,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這就是關於這個驚人發現的第壹次內部的文字報道,記者不像考古人員那麽縝密、嚴謹,他根據自己直觀的判斷,徑直地題為《秦始皇陵出現的壹批秦代武士陶俑》。他寫道:
“陜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壹批武士陶俑。陶俑體高1.68米,身穿軍服,手執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
“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壹些體積不大的跪俑,像這種真人壹樣的立俑,還是第壹次發現。特別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壹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統壹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書上未有記載。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焚燒,房屋倒塌,埋藏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發掘,至今只清理了壹部分,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迅速采取措施
這則內部情況壹經印發,毛主席、周總理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很快地得知這壹重大訊息。僅僅幾天工夫,國務院副總理 *** 同誌的親筆批示就到了國家文物局:
“建議請文化局與陜西省委壹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壹重點文物。”
對這壹重大發現還蒙在鼓裏的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看到這個批示後,都仿佛有壹種“失職感”。他們趕忙拿起電話筒和陜西省文管會進行聯絡,豈知陜西省文管會也是壹片茫然!於是,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管處的處長陳誌德等,便攜帶 *** 副總理的重要批示直飛西安。
陳誌德等到達西安後,席不暇暖,在和陜西省委的有關領導同誌交談後,第二天就由省文管會的同誌陪同,來到了現場。經過小規模的開掘,又有壹批武士俑屹立於土坑之中。專家們壹到現場就驚異得不可名狀。盡管他們經常天南海北的奔波,對文物的見識與閱歷堪稱廣闊,但此刻當他們站在這些“陶俑巨人”面前的時候,激動得不知說什麽好了。
這次考察,正式確定了由陜西省委指派有發掘工作經驗的同誌,組成考古工作隊,繼續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清理和發掘。根據這個決定,7月15日,由陜西省文管會、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秦俑考古隊,來到了西楊村。就從這壹天起,國際考古史上壯麗的壹頁揭開了。
“第八奇跡”
秦俑正式發掘,首先震動了國內。帶著畫板的美術家來了,他們慶幸秦俑的發現填補了秦代美術史的空白;年老的元帥和將軍們來了,他們笑看吳鉤,說秦俑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兵法、兵器和軍陣,提供了最真實的資料和現場;經驗豐富的冶金學家來了,他們手按秦劍,驚呼中國古代冶金術的絕對高超和無與倫比;壹向崇拜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壹些學者專家來了,壹改往日的約定俗成之見,認為秦俑細致入微的造型藝術,堪稱世界雕塑史上時間最早、成就最輝煌的壹章……。風聲很快地越過國界,傳到壹些友好國家。許多來西安的外賓便特意提出:希望看看秦俑,以不虛中國之行。許多外國朋友把參觀秦俑稱為自己訪華的“高峰節目”。而有幸得以參觀秦俑的外國朋友們,連聲直呼:“中國偉大!”“中國偉大!”
1978年9月,對歷史有著深刻研究和造詣的法國前總理、巴黎市長希拉克先生,面對秦代兵馬俑軍陣,喜不自勝地說:“原來世界上公認有七大奇跡,今天看了秦俑,我要說這是第八奇跡。”他又打著手勢,言猶未盡地做了個強有力的補充:“而且秦俑應該名列前茅!”
7年來,圍繞秦俑這個世界“第八奇跡”,國外朋友有拍照的,畫畫的,大寫訪問記和學術文章的,有要寫歷史文獻紀錄電影指令碼的,有寫以秦俑發掘為背景的故事片提綱的,有毛遂自薦要求前來參加發掘的,有請求送自己兒子前來發掘現場學習考古專業的,還有願意為秦俑的復原貢獻自己的先進科學技術的。……我們還不得不讓秦代的兵俑和馬俑同壹些歐洲國家和那裏的人民會見,以答謝這些國家人民對秦俑的向往之情。
奇跡,奇跡,確實是個奇跡!單現在已經開掘著的第1號坑的面積,就有14260平方米。在這個座西面東的長方形坑內建放著6400多個完全和真人真馬同樣大小的兵馬俑。其陣勢是壹個以210人為前鋒、38路縱隊為主體、以3個佇列為側翼和後衛的大型軍陣。緊靠它北面的2號坑,經初步鉆探和試掘,也有6000平方米的面積,其中預計有1000多兵馬俑(包括弩兵、車兵、騎兵)組成的壹支混合兵種。3號坑,經鉆探和試掘,也發現有以軍官俑為主體的68個兵馬俑。從整個布局看來,3號坑無疑是這支地下禦林軍的指揮部。有趣的是,在這3個俑坑的北面,還有1個俑坑,經鉆探,這個坑是空的。可能是因為正在建築中發生了突然的禍變,刑徒們倉皇中撤離,未能按原計劃把兵馬俑放置在裏邊,而形成了壹個“空城計”。
站在西楊村畔,矚望著壹個個規模巨大的俑坑和氣勢森嚴的軍陣,怎能不叫人“嘆為觀止”!同時也不能不叫人驚嘆當時負責設計和施工這壹偉大的地下土木工程的李斯和章邯,是有著怎樣豐富的構思和巨集偉的氣魄!而整個7000多個武士俑,又服飾不壹、神態各異、身著重彩(出土後顏色多脫落)、手執戈矛,使人想見古代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為它付出了多麽艱鉅的勞動和創造性的智慧啊!毫無疑問,等到所有兵馬俑將來全部出土、修復、排列,我們就會看到兩千多年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的秦軍陣容的壹個側面。試想壹下,當我們在20世紀的時空,去檢閱壹支公元前二世紀整裝待發的古代軍隊的時候,能說不是壹個激動人心的奇跡和奇觀嗎?
人們應當記住這個奇跡被發現的時間:公元1974年3月29日。人們還應當感謝這個奇跡的發現者:普通的中國農民楊誌發、楊彥信、楊全義、楊高健、楊學彥、楊新滿、王普智。
秦兵馬俑是誰發現?1974年3月29日,位於陜西省臨潼縣(現為西安市臨潼區)晏寨公社(現為晏寨鄉)秦始皇陵東側壹個偏僻小村———西楊村,幾位土生土長的村民為了抗旱在村南打井時,挖出了幾件破碎的陶俑殘片。自此,揭開了壹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的序幕。
秦兵馬俑的主人是誰, 秦兵馬俑是誰的陪葬俑秦始皇
誰發現的秦兵馬俑?農民楊誌發。
兵馬俑的被發現,是壹九七四年三月當地農民楊誌發挖井時偶然發現的。他們當時將挖到的俑頭和陶片裝了兩個架子車,星夜拉到縣裏,交給縣文化館。館長的確是位專家,他仔細看過之後,判斷是二千多年前的文物,喜不自勝,立即收下文物。為了答謝這兩位農民,他摸遍全身,拿出他當月的全部工資三十多元人民幣,交給楊家兄弟。
楊誌發後來被任命為兵馬俑名譽館長,月薪八千元人民幣,年逾七十的
楊誌發如果每月在館內坐館十天,為中外遊人簽名,還可另得五千元的
津貼。
秦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誰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壹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仔細勘探和研究,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壹六國的神勇之軍。然而,壹個叫做陳景元的人卻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對兵馬俑屬於秦始皇提出了種種質疑。
那麽,在他心中,誰才是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呢?
質疑壹 俑坑離秦陵那麽遠,是秦始皇的嗎?
那是1974年11月初,陳景元到南京博物館辦事,博物館的同誌把發現兵馬俑的訊息告訴了陳景元。壹直對秦陵抱有濃厚興趣的陳景元特意跑到西安進行考察。
陳景元是建築學方面的壹名普通學者,退休前在江蘇省國土局工作。在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隊員的帳篷裏,陳景元幸運地見到了當年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前任館長袁仲壹教授,然而,陳景元和袁仲壹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也正是從這次會面開始的。
陳景元在這次西安考察當中發現了壹個重大疑點:從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1.5公裏,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寬度,這個距離還要遠壹些。從常理上講,誰會把陪葬坑放在這麽遠的壹個位置上呢?驪山是塊風水寶地,除了秦陵外,周邊經常會發現其他墓葬。既然這壹帶墓葬密度相對較大,怎麽敢肯定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
他把這些疑問寫出來轉給考古隊,希望得到信服的解釋,然而沒有得到回信。
那麽為什麽袁仲壹壹直沒有回信呢?其實,在袁仲壹看來,他和陳景元初次見面時就已經回答了陳景元的疑問。袁仲壹說,秦陵範圍廣闊,除地宮之外,還環繞有內城和外城。兵馬俑雖然在外城之外,與秦陵貌似很遠,但從面積看,它們的距離是合乎比例的。對於這個解釋,陳景元仍不甘心。終於,他又發現了幾條有力的證據。
質疑二 秦始皇為什麽放著鐵兵器不用,而選擇落後的青銅兵器陪葬?
在兵馬俑1號和2號坑,大量的步卒圍繞著戰車排成壹列列整齊的大小方陣,陳景元由此推斷,戰車是這支部隊的主力。
然而,自殷周以來直至春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車戰的弱點逐漸暴露,常常是顧得了左邊顧不了右邊。那麽,秦始皇還會在交戰時大量使用落後的戰車嗎?
陳景元指出,秦始皇當政以後,連年的戰爭迫使他對軍隊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大量采用騎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輕便,易於作戰。從這點判斷,兵馬俑坑中的那支部隊應該不是秦始皇的軍隊,它的年代肯定更早壹些。
對於此,袁仲壹認為,不能因為俑坑中出現戰車就否定它屬於秦始皇。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秦國取締了戰車。戰車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兩軍交戰時,它在速度和沖擊力上的優勢是步兵和騎兵無法比擬的。兵馬俑坑的軍陣,正是戰車、騎兵和步兵有機組合的典範。
陳景元顯然並不同意這個解釋,他又指出了另壹個疑點:俑坑中發現了很多笨重的青銅兵器,秦始皇這樣壹位善於征戰、統壹六國的國君,會放著先進的鐵兵器不用而去選擇落後、笨重的青銅兵器陪葬嗎?這顯然有悖於常理。
對於這壹觀點,袁仲壹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是有壹個過程的,因為冶煉技術的普及需要壹定時間。所以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銅兵器,鐵兵器極少,整個秦陵也只出土了兩三件,以此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與實際情況不符。
質疑三 秦始皇的強者之師,竟然連頭盔都不戴?
陳景元的質疑仍沒結束:秦始皇的軍隊既然是壹支能統壹六國的強者之師,在裝備上也應該是壹流的,然而,俑坑裏的這些兵俑沒有任何頭盔保護。難以想象,這種簡陋的武裝能在近距離廝殺的戰場上獲取勝利。
的確,在秦陵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壹個石鎧甲坑。從已經拼合起來的石盔石甲,我們似乎看到了秦國軍隊的威武英姿。奇怪的是,既然秦國軍隊配有頭盔,那兵俑為什麽沒壹個人戴呢?
袁仲壹認為,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習性尚武,與遊牧民族混居。而且,當時商鞅為秦國制訂了壹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秦兵只要斬獲敵人壹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壹級、田宅壹處和仆人數個。或許正是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尚武的秦軍幹脆脫掉了笨重的頭盔和重甲,沖上戰場去殺。《史記》對秦軍的這壹行為也有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陳景元對兵馬俑的質疑並沒因此而結束。
質疑四 兵俑身上的奇異文字,暗示兵馬俑屬於秦宣太後?
1975年,《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壹號簡報》中壹幅圖片引起了陳景元的註意。這張圖片是兵馬俑的區域性,上面刻有壹個奇怪的文字: 。雖然陳景元對秦國文字並不陌生,但這樣奇異的文字還是頭次見。
在秦兵馬俑考古隊撰寫的《試掘簡報》中,專家把這個字解釋成“脾”字。陳景元並不認同。他翻閱了容庚編著的《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匯編》,發現構成“脾”字右半部分的“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但眾多字形當中,沒有壹種寫法符合傭坑中的那個字。
就是這個字,引出了陳景元對兵馬俑主人的驚人發現。
1976年,陳景元在得知西安發現兵馬俑的訊息後跑到了西安,在西安文管會辦公室裏,有關負責人小心地拿出壹塊秦代桶瓦給陳景元看。這塊瓦上也刻著壹個奇異的文字,左邊的字陳景元不認識,但右邊的月字還是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陳景元帶著拓下來的文字回到住地南京,但之後的兩年,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字,他壹籌莫展。
壹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在圖書館結識了南京師大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經過仔細查對,段教授認為,秦代桶瓦上左邊的字為“羋”(畢)的變體字。這應該是兩個獨體字,讀作“羋月”。這消除了長久以來陳景元心頭的困惑,“羋”字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後就姓“羋”。因此,陳景元斷定,兵馬俑的主人並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後。袁仲壹卻認為,字不能這樣拆,壹個字拆了之後,意思就大為不同了。
質疑五
秦人尚黑,兵俑衣服為何五顏六色?
專家的解釋似乎讓陳景元有些失望,但他又提出了壹條令人意想不到的證據——秦人以黑為貴,而兵俑的衣服卻五顏六色。
在發掘時,很多俑的身上還殘留著壹些顏料,並且從顏料的位置和顏色判斷,他們的衣服是五顏六色的。在秦始皇生活的年代,金木水火土五行說十分盛行。當時周朝崇尚火德,秦始皇滅周後認為是自己的水攻克了周的火,因此把水德作為崇拜物件。而在秦代,五行裏水相對應的顏色就是黑色。秦始皇還把“尚黑”作為壹項法令頒布。既然如此,俑坑中出土的這些衣著五顏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時代就很難解釋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後的時代,就會得到合理解釋。
袁仲壹卻認為,秦代尚黑,只能說明秦人以黑為貴,要求在重大場合中著黑衣,並不是要求全國人民不能穿其他顏色的衣服。陳景元覺得袁仲壹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那麽,面對陳景元壹次又壹次的質疑,袁仲壹在想什麽?
質疑六
陪葬的戈,為什麽會在淤泥層發現?
袁仲壹說,1號坑出土了很多秦代兵器,其中在壹種被稱做“戈”的兵器表面,明確刻有“五年相邦呂不韋戈”的銘文。
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職責之壹就是負責兵器生產。而陳景元指出,在俑坑的考古報告中壹***就提到過5個有“相邦呂不韋”字樣的戈,其他兵器都沒有明確的年代標誌。比如,俑坑中還出土了壹些被稱做“鈹”的秦代兵器,這些兵器上只註明了“十七年”“十八年”,僅憑這很難判斷它們屬於哪個歷史時期。呂不韋在任不過10年,在秦始皇12年時就死了。所以,標有“十六年”的銅鈹肯定不是指“呂不韋十六年”,由此推斷,除了5個刻有“相邦呂不韋”銘文的戈外,其他沒明確紀年的兵器應該都不是秦始皇時代所造。
袁仲壹則指出,在很多兵器上都能看到刻有“寺工”字樣的銘文。寺工是秦始皇設立的專門負責制造兵器和車馬器的國家機構,這明確說明兵馬俑是秦始皇時期所建,主人是秦始皇。
陳景元拿出壹張照片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張照片泄露了“呂不韋戈”出土時的壹個小秘密——它不是在俑坑的地磚上出土,而是在離地磚有壹定距離的淤泥層上被發現的。如果“戈”和俑坑處於壹個年代,為什麽它沒出現在俑坑的地磚上,而是跑到距離地磚29厘米到250厘米的淤泥層上了呢?
對此,兵馬俑研究專家說,銅戈最初是由兵俑拿著,處在壹個懸空的位置。近2000年來,俑坑可能因為地面滲水和洪水等自然原因湧入大量的水流而形成淤泥層。有壹天,懸空的銅戈因為失去載體,掉到了淤泥層上。專家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近乎完美的解釋,有關誰是兵馬俑主人的討論似乎也有了壹個明確的結果。
雖然,俑坑的考古工作至今還沒結束,但隨著程序的不斷推進,籠罩在秦陵上的迷霧將逐漸淡去,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將是壹個恢巨集的地下王國。
秦兵馬俑是進發現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壹樣大小的陶俑,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您好,請問秦兵馬俑的主人是誰?以前是 秦始皇。現在是中國的。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誌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巨集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兵馬俑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壹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之後在壹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繪兵馬俑,可惜出土不久就氧化脫色了。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壹,現已發現4個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1981年,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壹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
198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壹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令全中國人自豪,令全世界人驚嘆!
2012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的合作研究被列入2012年最突出的考古研究成果之壹。
2015年3月9日,秦始皇兵馬俑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地進行展覽,進壹步傳播中華文化和推動中日文化交流工作。
2015年4月,經過國家批準,塵封多年的二號坑將迎來第二次正式發掘。
滿意請采納。
秦兵馬俑是誰建的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壹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檔在過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