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海口昌茂花園學校,我們聆聽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的專題講座,題為“如何當好班主任”。這是班主任必須聽的講座。他告訴我們成為壹名好班主任的秘訣。聽魏書生的報告,讀魏書生的文章,就像聽壹個智者的獨白。他樸實的人格魅力,務實的工作作風,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比如品香茗,讀讀書的文章。具體體驗如下:
首先,魏書生教育思想的總體框架是:
壹個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產生的質量觀、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
兩個原則――民主和科學及其反映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規律。
三個統壹——社會本位與以人為本的統壹,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統壹,主體思想與發展思想的統壹,體現時代精神、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主體發展、借鑒與創新相結合的現代教育思想。
四種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工作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由此展開的哲學思考。無論誰想改變客觀世界,都必須首先在主觀上改變和超越自己,才能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
五大支柱——以培養自學能力為目標的學科教學理論、以培養自學能力為目標的班級工作理論、以學習為目標的學習方法論、以教育結合為目標的家庭教育理論、以規則與威信相結合為目標的學校管理理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壹系列相關的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理論和具體方法。
其次,評價魏書生的語言:魏書生先生是壹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有壹句話是這樣的:妳把別人看做天使,妳就活在天堂;妳看別人都是魔鬼,妳活在地獄裏。他總是站著講話,不管講話時間是半天還是壹天;他的表情壹直很平和,很親切,就像和妳面對面說話壹樣;他從不談論深奧的道理或華麗的詞藻。他只是說壹些身邊與生活、工作、學習相關的小事。他幽默風趣,有時還帶點私心,但很有見地,讓人覺得聽妳的話比讀十年書好。於是,妳渴望了解他,接近他,被他那難以言喻的魅力所吸引。沒有豪言壯語,沒有空洞的說教,蘊含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普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時代的脈搏緊緊聯系在壹起。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愛國奉獻的頌歌。魏書生是壹個真實的人。
第三,魏書生對教師職業的迷戀,源於教師最有利於培養真善美。帶著這份單純的情感,他放棄了很多機會,應聘了很多次,最終成為了壹名教師,壹名終身教師,以至於他在接了很多行政和兼職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教育理想主義,體現在教育教學中,就是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措施:對待犯錯的學生,唱歌,寫說明書,做好事,寫心理病歷,堅持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壹分鐘比賽”,“學會用邊角料”,對教育教學和學生都有重要意義。
第四,魏書生對學生愛情的教育。魏書生和魏書生愛他們自己,愛他們的家人和其他人,尤其是他們的學生。魏書生熱愛學生,尤其是那些貧困學生。魏書生認為貧困學生是最困難的。每天上課聽不懂,就得硬著頭皮聽。妳不懂裝懂,每天,每天,每年。這需要很大的毅力,所以給他們壹些關心,幫助他們進步,應該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魏書生沒有簡單地訓斥犯錯誤的學生,而是通過要求他們寫心理病歷和指導來提高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律的能力。
第五,魏書生的語文教學方法。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魏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采取了出奇制勝的策略。總的來說,我們在教語文或者研究語文教學的時候,往往以“同在”為中心,從如何銜接入手。在教學或學習之前,我們總是習慣於先制定壹個政策和壹個框架,然後我們就會效仿。這樣的教研壹般不會產生多大的“轟動效應”。魏書生是不同的。他突然脫離了普通人。他常常讓別人對他感到困惑、隱藏和明顯。他的教學始終圍繞“差異”,從“創新”入手。例如,以下策略和實踐:
(1)大多數人都是壹次教壹節課,而魏書生是“壹學期的教材”,“30多節課就講完了”。
(2)大部分人對學生作業的批評和微調,最多也就是研究壹下怎麽改法,比如多改或者多改。他們從壹開始就沒想過“不改變”。魏書生說,“從1979開始,我沒有批改過壹次作業或壹篇作文”。
(3)大多數人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測試。按常理來說,檢測是非常必要的;不僅要考,還要抓質量,不能離,不能棄考。“考試是教師的法寶”已成為共識。然而,魏書生實際上“反其道而行之”。他說:“除了統考,我從來沒有進行過測試或考試。”
(4)普遍認為大部分人遵循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課時。老師不上課是不對的。而魏書生實際上忽略了這壹條,他完全讓學生自己學習。他曾說,“過去十年,我每年還是要出去開會四個多月。”除了假期,這四個月會占用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對於壹般的老師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
(5)壹般來說,人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魏書生也是反直覺的,允許學生“自學整本教材”。效果如何?其實新學期壹開學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期末考試”。和往常壹樣,這真的讓人覺得太離經叛道了。
魏書生就是這樣。他有哲學家的頭腦,改革家的勇氣和科學家的嚴謹。有儒家的禮讓,佛家的胸懷,道家的超脫;壹個社會活動家的經歷和壹個演說家的口才...這些都成就了他作為壹代教育工作者的獨特魅力和風範,以平常心快樂地生活、工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