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父母常說這三個字,會把孩子壹步壹步引向平庸

父母常說這三個字,會把孩子壹步壹步引向平庸

我們明明最愛孩子,可每天說的最多的詞往往不是“我愛妳”,而是無數次脫口而出的“不可以”。

不要常說“不可以”,否則坑娃又坑己

我們跟孩子說“不可以”,本意是為了孩子的 健康 、安全、學習、成長,但若是經常說——

1

容易發生危險

想想看,“不可以壹邊吃飯壹邊玩玩具”和“不可以摸電插孔”,都是“不可以”, 但不遵守這兩種“不可以”,產生的後果卻有著巨大差別。

如果父母經常說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孩子沒法get到“不可以”之間的差異,也無法分辨事情的嚴重性——“既然吃飯的時候玩了玩具好像也沒什麽,那不如摸摸電插孔試試?”

想想都危險。

2

很煩人,還沒用

想想看,如果壹天到晚總有人在妳耳邊說,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是不是很煩?聽多了,關懷也成了嘮叨,再有理都是徒勞。妳尚且嫌煩,更何況天性愛 探索 ,細胞裏都是自由的孩子?

妳說“不可以”,是希望有效阻止孩子不當的行為,但 說得多了,孩子反而“產生免疫” ,充耳不聞了。這樣不但問題沒解決,還劃出了彼此的鴻溝。

3

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成長就是壹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沒有誰是天生啥都懂的。總說“不可以”,孩子會感覺到被否定、被阻止,很容易打擊他 探索 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長此以往,要麽變得畏手畏腳、遇到困難就退縮;要麽進入另壹個極端,暴躁叛逆,事事和父母對著來。

4

破壞好奇心與想象力

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都滿載著好奇心與想象力,這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相當重要,也是學習的原動力。在他的畫作裏,車輪可能是方的;在他的眼睛裏,泥土裏藏著神奇的魔力……

而如果妳說,“寶貝,車輪不可以是方的,改成圓的吧”“蹲在路邊太臟啦,不可以玩泥巴呦”, 屢屢破壞他的想象力,得不到鼓勵 ,孩子可能會為了服從大人的指令,壓抑自己的好奇心,懶得多思考了,反正他想的都“不可以”,那就妳們說啥就是啥咯,久而久之就 容易失去創造力,容易缺乏主見。

想說“不可以”的時候怎麽辦?

1

有時候,必須說。

什麽時候呢?那就是攸關生命安全的事情上。

如果某些事情會讓孩子或他人受傷、發生危險,就壹定要嚴格禁止。例如玩火、玩電、爬窗等,就是應該要嚴格貫徹的“不可以”!

但是,妳需要強化“不可以”的效力,平時不說,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說,壹旦說了不可以,就壹定要堅定地執行。讓孩子感受到不容拒絕、不容違背的力量,才能起到作用。

2

有時候,能不說,就不說。

孩子的成長需要 探索 和嘗試。 如果是壹些無傷大雅的行為,在後果可控的情況下,那就隨他高興,讓他嘗試吧。

比如,想吃辣椒?

那就試試唄,他體驗壹下就知道“辣”是什麽感覺了。與其說壹萬遍“不可以吃這個,太辣了”,不如在他辣得抓耳撓腮時遞上壹杯水,站在他的角度評價壹句“啊,果然很辣呀是不是?”

給他壹個相對寬泛的 探索 空間, 既能保護他的好奇心與 探索 欲,也能讓親子關系更和諧,讓孩子在嘗試中不斷成長。

3

其他時候,換種方式說。

制止孩子的方法不止壹種,只會粗暴單調地說“不可以”是下下之策。 當孩子的行為不恰當,但又沒有到有安全威脅的時候 ,妳可以換種方式來表達“不可以”:

用“可以”表達“不可以”

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妳可以回答:“好的,妳可以在吃完飯以後吃壹小片薯片。”

先順應孩子的想法,再給壹個合理可行的方案,給孩子做“排序”,避免正面杠,還能讓孩子學會耐心等待。

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如孩子亂丟玩具,如果妳說“不可以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可能孩子會停下,但他停下後也不知道要幹嘛,過了幾秒鐘可能就繼續擺弄了。(就是熟悉的“怎麽說了就是不聽”的感覺)

這種時候,不妨直接引導孩子去做正確的事兒,比如妳可以說,“哎喲,玩具有點亂哦,寶貝可以幫我把它們放回玩具箱嗎?”

讓孩子自己“選擇”

孩子到兩三歲,自我意識覺醒,進入到第壹個“叛逆期”,妳越說“不可以”,他越是偏要做。這種時候,可以來壹點“選擇”的套路——讓他怎麽選都是對的。

比如想說“不可以跑太快了”,可以換為“妳想要走媽媽的左邊還是右邊呀?”“妳想要和媽媽牽手還是爸爸牽手呢?”

少嘮叨,用習慣的力量約束不好的行為

可以借助繪本、故事等,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養成好的習慣。

比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亂丟垃圾,不可以亂發脾氣……都有許多優秀的繪本,畫風可愛,故事生動有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在潛移默化中就改掉壞習慣了。

我們總希望孩子的人生可以擺脫平庸,熠熠生輝,那麽,就從戒掉“不可以”開始吧?

其實親子教育裏沒有那麽多的“不可以”,少嘮叨、多鼓勵,優秀的寶貝,從“我愛妳”和“妳可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