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那個被迫簽下保證書才回國的球星,走了!

那個被迫簽下保證書才回國的球星,走了!

·國羽功勛教練王文教病逝

“我要把壹生獻給祖國。”

編輯:陳佳莉

據媒體報道,國羽功勛教練王文教因病於2022年12月25日3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王文教曾是印尼球星,祖籍中國福建。為了回報祖國,他在申請護照時簽下保證書,毅然回國。

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耄耋,從運動員到教練員,56個羽毛球世界冠軍、9座團體世界冠軍獎杯,他帶領中國羽毛球隊艱難“拓荒”,創造了壹個轟動世界羽壇的輝煌時代。

聽到王文教去世的消息,80歲的羽壇名宿湯仙虎潸然淚下。“王指導,特別好、特別好!”他不斷平復自己的心情,整理著自己的思路和記憶。“我們這幫華僑,就是因為看到他回國才回來的。”

“向敬愛的王文教總教練致敬,沒有妳就沒有中國羽毛球運動,沒有妳就沒有我。我會永遠把妳放在我的心中。”在聽聞王文教離開的消息後,中國羽毛球隊原總教練李永波很傷感。

羽毛球名將林丹則在社交網站發文,“緬懷前輩,王導走好”。

·林丹發文悼念

“新中國跟舊中國不壹樣”

1953年,在天津舉辦的全國四項球類運動會之後,印尼羽毛球隊和中國隊以切磋為目的,打了壹場比賽。

當時印尼是羽毛球強國之壹,祖籍福建南安的王文教更是聞名印尼的球星。

當王文教帶領印尼隊以15:0、15:6大比分勝了中國隊後,卻壹點高興不起來。

他驚訝地發現,剛獲得全國冠軍的中國運動員被他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差距如此懸殊,深深震撼了我,我決定要回到祖國,幫助祖國提高羽毛球隊的水平。”

這個大膽的決定,徹底改變了王文教的人生軌跡。

那時的王文教雖然剛滿20歲,在印尼卻已是家喻戶曉的羽毛球明星,選擇回中國,意味著要放棄在印尼已經取得的榮譽和地位。

而當時中國還不是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的會員,回國就會失去很多國際大賽的參賽機會,這對於將羽毛球視作生命的王文教來說,無疑是殘酷的。

更殘酷的是要與生活在印尼的親人們分別。

“我媽媽不同意,她說,妳要回去受苦。我跟她講現在有變化,新中國跟舊中國不壹樣,我媽媽不信,結果我還是要回來。”王文教後來回憶說。

在王文教申請護照的時候,印尼當局多加阻攔,還要求他簽下“離開印尼後,永遠不再回到印尼”的保證書。

王文教帶著對家人的愧疚和對祖國的赤誠,毅然簽下保證書。

1954年的5月6日,王文教坐上海輪“芝利華”號,同其他心懷報國之誌的印尼華僑青年壹起離開雅加達,駛向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王文教的命運由此改變,中國羽毛球事業也迎來了加速發展的春天。

用“雜技”普及羽毛球

回國之後,訓練設施的不足和物質匱乏,起初讓王文教有些不適應。

當時北京沒有合適的場地,他就帶著隊員們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的禮堂裏訓練。

由於營養不夠,王文教的腿部出現了浮腫。

“回來的時候需要糧票,沒有糧票買不到東西。後來我媽媽知道我出現了浮腫,就寄了好多吃的給我。”王文教說,“當時我壹回來,有6個月試用期,試用期間只有17塊人民幣,夥食費還要交9塊,只剩下8塊錢,後來我的自行車也都賣掉了。但這不算什麽,因為我感覺年輕人怎麽樣都行,因為體育可以鍛煉壹個人的意誌品質。”

1956年,原國家體委在福建和上海成立了羽毛球集訓隊,王文教到福建打球,還與隊員合寫了壹本羽毛球教材——《怎樣打羽毛球》。

·王文教和隊員合寫的《羽毛球》教材

當年12月底,在王文教的推動下,中國第壹支省級羽毛球隊——福建隊成立了。

到1958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成立了羽毛球隊,都以王文教出版的教材為訓練指導。

當時以王文教為核心的福建隊是中國羽毛球的重要基地。1959年第壹屆全運會,福建羽毛球隊獲團體總分第壹,王文教奪得了男單、男雙兩項冠軍。

·王文教在第壹屆全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上奪得冠軍

王文教回憶說:“當時我們到北京講羽毛球,人家都聽不懂什麽叫羽毛球,我們就利用禮拜天,經常下工廠表演。我可以從腳底下、從背後擊球。讓人家看,有點像雜技表演,所以這樣人家感興趣了。我們壹年365天在國家隊,只休息壹天半。”

王文教等人帶回的先進打法和理念,猶如壹顆“火種”,點燃了中國羽毛球事業崛起的希望之火。

“中國人會打羽毛球嗎?”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傷病纏身的王文教逐漸淡出比賽,專心當教練。

1965年,王文教帶領國羽出訪歐洲,與當時的歐洲勁旅丹麥隊進行比賽。

那時,中國羽毛球隊無法參加國際羽聯的比賽,但在不同場合多次擊敗世界頂尖高手,被稱為“無冕之王”。

但當王文教和隊員們到了當地,還是深深感受到了壹股被“蔑視”的味道。

王文教懂得英文,到達丹麥後,找來了很多當地報章讀給隊員們聽,這些報道幾乎都看不起中國隊。

“開賽之前,當地媒體打出了‘中國人會打羽毛球嗎?’的大標題,當時我們都感到很氣憤。”王文教回憶說,那些報道把中國人描寫成是留著長辮子的滿清人,並坦言“留著長辮子”的黃種人不會打羽毛球。

這種唏噓和調侃讓王文教他們感到難過,但心裏更增添了必勝的勇氣。

賽前的訓練,怕丹麥人刺探“軍情”,大家商量好只要有外人來看訓練,他們就隨便打。可是,壹連幾天的訓練都沒壹個人來看。

“看來他們真沒有把我們看在眼裏,這種情況說是‘輕敵’,但也是壹種‘高傲’。”當時國羽隊員之壹、同樣是印尼歸僑的林建成後來回憶。

不僅是丹麥人,連接待中國隊的中國駐丹麥大使都不抱希望,看著隊員們面黃肌瘦的樣子,忍不住問:“妳們能贏球嗎?”

“結果我們第壹天就把丹麥隊打了個15:0,所以報紙第2天登報標題是‘我們的世界冠軍吃了鴨蛋’。”王文教帶領的中國隊最終取得34:0的大勝,壹時間震驚國際羽壇。

中國羽毛球隊真正走上世界之巔,是在1982年的湯姆斯杯。

那壹年,王文教帶領中國羽毛球隊出征,這是中國恢復國際羽聯合法席位後參加的第壹次國際賽事。

決賽中,中國和印尼隊相遇,激戰兩天。

“第壹天我們1:3落後印尼,第二天打他們4:1,總比分5:4反敗為勝。當時很自豪,感覺到我們能夠為祖國爭光,很不容易,而且當時是英國女王給我們發獎,就覺得中國人非常了不起。”王文教後來說,這是他執教的眾多冠軍賽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壹場。

·時任中國羽毛球隊教練王文教在中國隊獲得第十二屆湯姆斯杯賽冠軍後在頒獎儀式上向觀眾致意

“家裏飛出了‘金鳳凰’”

執教二十余年,王文教培養出壹大批羽毛球人才:楊陽、趙劍華、李永波、田秉毅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其執教期內,中國羽毛球隊壹***獲得56個單打世界冠軍和9個團體世界冠軍。

回國這些年裏,除了中國羽毛球事業,王文教心中還始終牽掛著祖籍地福建泉州。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曾經兩次回鄉謁祖未果。

大約上世紀80年代末,他只身壹人來到南安,雇了輛摩托車,跟摩托車師傅說要到洪瀨四都,可師傅只知洪瀨不知四都,更不要提他口中的“四都大洋村”。

就這樣,在山裏曲曲彎彎的土路兜轉許久,他也沒能尋到祖籍地、尋到親人,只好帶著遺憾回到北京。

2019年9月,王文教再次回到泉州南安,終於找到老家。

“心裏非常高興,”王文教說,“我在印尼出生長大,但是我的父母經常跟我說,有機會要回老家看看,我終於做到了。”

歸國後的王文教從未在家鄉生活過,壹直居住在北京,但他依然可以自然地與親人用閩南話聊天。

“我普通話講得多,家鄉話講得少,但還是會講。”他說,父母很有家鄉情懷,從小就教導他們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小時候,他們兄弟姐妹只有講閩南話,才能從母親那拿到零花錢或其他獎勵。

·王文教舊照

2015年,王文教被國際羽聯授予“終身成就獎”。2019年,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最美奮鬥者”稱號。

在得知獲得“人民楷模”稱號後,王文教說:“感謝祖國還惦記著我,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我年紀都大了,已經退休了。獲得國家的認可我非常激動,前幾天回到福建老家,鄉親們都說家裏出了只‘金鳳凰’。”

·2019年,王文教在中國羽毛球發展論壇上發言

王文教曾說:“我要把壹生獻給祖國。”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資料來源:新華社、***產黨員網、北京青年報、福建僑報等

總監制:呂鴻

監制:張建魁

主編:許陳靜

編審: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