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父子不同姓
” 兒現就讀於家鄉縣中,名付澤宇。老爸工作於蘇州,名傅修建,即網名彭城阿呆者。無意特別宣傳,只是想強調這倆人的的確確父子關系,且具有絕對的血緣關系。那為何不壹樣的姓氏呢?說來有些故事的。 初入小學時,我的書本與作業本上上老師都是規規矩矩的寫上“付修建“三字的。但到了小學三年級時見幾位五年級的付姓同學都用“傅”字。他們向我賣弄說兩個字壹樣,可以通用。而事實上,他們之所以這麽說並非因為他們學問太淺,而是在好多人心目中至今仍這麽認為。 算是內定的“通假字”吧?但可能是為了書寫方便,也可能是因為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至今用“付”作姓的高達95%以上,但百家姓裏卻只有“傅”而無“付”的。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以“付”作姓者又都口口相傳我們的老祖先在山西,姓傅,很矛盾的表達。在此情況下我標新立異了壹把,既然百家姓僅有“傅”字,且承認自己就是傅氏後人。那很多人依然還“以付作姓”,唯因以訛傳訛,唯因水平不高。於是乎我在高中以前各種場合簽名時以“付”居多。但自辦身份證起,我就正式用了“傅修建”三字,壹直至今。 既然身份證上是這三字,那刻章,辦理證件、參加考試、銀行存款、投稿署名等等比較正式的情況下都自然都壹律簽上“傅修建”了。至少要保證與身份證壹致啊,否則會有很多麻煩的。 但這方面的麻煩沒了,另壹方面的麻煩又來了。不僅戶口本上壹家老老小小就我的姓氏與眾不同。現在全村同姓成員中,以“傅”作姓者亦寥寥無幾。於是為數不多的幾位幾乎成了鄉人中的另類。但這幾個另類卻與祖上姓氏壹脈相承譜上可查,頗有點“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之味道。只是掌握真理的人有時也不免尷尬而已。 兒子可能懂得了老爸的尷尬,首先表示支持:我以後再辦身份證改過來。女兒跟著說;“妳改我也改。”。我海吹道“沒那麽容易也大可不必”。老爸好歹是個偶爾寫寫字的人,寫字的人往往都有個筆名,這“傅修建”就當是筆名吧。如果老爸日後名聲混大了,這個筆名就壹直用下去,象巴金魯迅壹樣世世代代使用,直到永遠,有人追問,大不了也來個原名“付修建”,或曾用名“付修建”之類。 如果不出名呢?兒子與女兒同時問。我說那就無所謂了,只要妳倆記得是我把妳們養大成人的就OK了,其它統統無關緊要。兒子調侃道:也是,說不定哪天妳名出大了,很多人都隨妳改過來呢。我說那也同樣不太可能。至多是有好些人說:那個姓傅的其實和我們這些姓付的是壹家人,如此便滿足了。兒子又說:這有啥意義?本來就是啊。我說:“未必!”妳沒見有些親兄弟吵罵起來,吵得都不像壹個娘養的嗎?連壹家人都不像了哪裏還談得上象壹個姓的人呢?聽完我的話兒子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名人的名字很重要,普通人的名字只是個代號而已——說這話的人想必也是個普通人吧?反正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