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蜀黨、洛黨和朔黨的核心人物都不是壞人,是久負盛名的正人君子。蜀黨領袖是著名的文學青年蘇東坡,洛黨領袖是二程裏碩果僅存的小程子,朔黨領袖今天知道的人可能少些,但在當時也是響當當的名流,劉摯。三黨領袖本身其實沒什麽大分歧,即使有分歧,也都是可以用正人君子的方式解決的。但是因為他們名望太高,門生故舊布滿朝野,都想著自己這壹派獨占鰲頭,於是黨同伐異,紛爭不已。他們鬥來鬥去,最後的結果是蔡京入朝執政,大宋王朝進入衰落前的粉飾太平時期,直到最後被金國滅亡。
三黨相爭的這段時間,雖然黨爭不已,但始終都是外界評價很高的清流派,所以總體上看仍然是很不錯的時期,這也就是著名的“元祐”時期。
高宗曾經說過:“吾最愛元祐。”他說的意思當然是想表白,他喜歡賢人君子,不喜歡讒佞小人。但是,他大概沒想到的是,他大量進用正人君子的時候,最後招來的仍然是和元祐時期壹樣的結果,出了秦檜這樣被列入《奸臣傳》的著名奸臣。
高宗時期分為兩個時期,剛登基時年號建炎。這壹時期所用的主要大臣是李綱、汪伯彥、黃潛善、呂頤浩、趙鼎、朱勝非這些人,可謂君子小人雜用。因為李綱很快就被排擠出了朝廷,宗澤在北方費盡氣力建立起來的可資恢復的力量也解散,朝廷失去對淮河以北大片地區的最後控制權,防線後退到了淮河—秦嶺壹線。建炎四年發生了苗劉之變,高宗壹度退位,他唯壹的兒子也在這次政變中夭折。復辟後,高宗提拔了在復辟中立了大功的張浚,削弱了汪黃在朝廷的勢力,進入壹個政治上相對較為清明的時期。呂頤浩、趙鼎、朱勝非與張浚這些人在朝廷執政,完成了從渡江建國初期到站穩腳跟的過渡,史稱“小元祐”。
說起來,趙鼎和張浚是很有淵源的。在金軍南下擄走二帝時,另立了張邦昌為帝,逼著剩下的不多的朝臣簽名同意,趙鼎與張浚就偷偷溜了,沒有簽名。高宗登基後,趙鼎不斷升官,成了言官,禦史中丞。在宋朝的制度體系下,這個位置相當於漢朝的禦史大夫,總司臺憲。
金軍第壹次渡江南侵,壹路都很順利,卻沒想到想要北歸時被韓世忠在黃天蕩阻擊,損失慘重。這時就出現了速勝論,時任宰相的呂頤浩請求高宗從紹興幸浙西,進臨長江,指揮諸軍渡江北伐,收復河山。可是趙鼎在這個時候卻偏偏不同意,認為這樣做很冒險,萬壹出現什麽意外情況,高宗會比較危險。呂頤浩雖然年紀大了點,但這時正是得誌的時候,自然銳氣很盛,馬上就把趙鼎從臺憲給改到了翰林,不久又給趙鼎升官,成了吏部侍郎。
表面看,呂頤浩是給趙鼎升了官,但呂頤浩的意圖其實並在這裏,而是想讓趙鼎別亂說話。趙鼎不是傻子,當然明白這意思,所以,他就是堅持就是不受詔就職。非但不受詔,還上書攻擊呂頤浩:“陛下有聽納之誠,而宰相陳拒諫之說;陛下有眷待臺臣之意,而宰相挾挫沮言官之威。”同時彈劾呂頤浩,認為他不適合擔任宰相。
呂頤浩為人老而彌壯,膽氣過人,在金軍第壹次南侵時,受命負責組織長江防禦,是很盡心的。可以說,沒有呂頤浩,就沒有這次抗擊金軍的勝利。即便如此,高宗仍然按照趙鼎的意見,罷免了呂頤浩,讓趙鼎繼續當他的禦史中丞。隨後不久,又給他升官,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也就是說,趙鼎進入了執政團隊。但是,代價卻是呂頤浩從此退出了政治舞臺,正人君子少了壹個。政治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壹個蘿蔔壹個坑,既然正人君子走了,補上來的如果不是君子,也有可能是小人。
接替呂頤浩的是朱勝非。朱勝非在高宗復辟時立過大功,元祐太後曾經誇獎他說,如果沒有朱勝非,復辟的事情可能會很難辦。但是,與呂頤浩比起來,朱勝非是更加純粹的文官,器量更狹隘。更重要的是,在對待淮河以北黃河以南這壹大片地區的問題上,朱勝非的態度遠比不上呂頤浩堅決。呂頤浩雖然做事過於焦躁了些,但在恢復中原這壹點上絕對不打任何折扣。而朱勝非則顯得更慎重些。更重要的是,呂頤浩懂軍事,而朱勝非完全不懂。
這時的樞密使是徐俯。偽齊宿遷縣令不忘故主,渡江反正。結果徐俯請求朝廷把這個人送還給偽齊,或者直接殺死,以絕北方人繼續偷偷南渡。理由很簡單,怕引起偽齊不滿,如果偽齊聯合金軍南下,就又要打仗了。趙鼎馬上表示反對。徐俯很生氣,請求辭職。高宗同意了,命令朱勝非兼任樞密使。但是臺諫和外界輿論都認為朱勝非不懂軍事,應該由此時擔任參知政事的趙鼎同知樞密院事。
朱勝非意識到,趙鼎的存在對自己是個很大的威脅,於是就對他有了戒心。這時,張浚因為和尚原之戰失利,已經被貶竄了,四川急需壹位聲望較高的大臣去鎮守。朱勝非就推薦趙鼎去。這樣做表面上並沒有降低趙鼎的官職,但可以造成了趙鼎遠離權力中心的事實。趙鼎當然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就上書說:“頃張浚出使川、陜,國勢百倍於今。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致物議,以被竄逐。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遠去朝廷,其能免於紛紛乎?”又說:“臣所請兵不滿數千,半皆老弱,所賫金帛至微,薦舉之人除命甫下,彈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陳已艱難,況在萬裏之外乎?”
這個時候正是朝廷多事之秋。偽齊正在積極準備南侵,朝廷得到消息,高宗也比較緊張,朝廷上能夠用得上的大臣不多,趙鼎也就被留了下來,並且再次升官。這次升的官是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也就是宰相,宋朝的士大夫所能當上的最大的官。
紹興四年,偽齊與金軍聯合南下,高宗很擔心。很多大臣都認為應該暫避其鋒,但是趙鼎認為應該堅決抵抗,不能不戰而退,示人以怯。高宗同意了,就駕幸平江,臨江禦敵。這時的張浚已經被廢置了好幾年了,趙鼎對高宗力薦張浚可以大用,勸重新召用他。張浚於是得到了第二次政治生命,被召為知樞密院事,視軍江上。金軍眼看著沒什麽便宜好占,只好準備退兵。宋軍追擊,大敗金軍。
但是,這次戰爭中,因為張浚是在前線的,所以張浚的功勞更大些。回到臨安後,趙鼎和張浚都升了官,“以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表面上看是兩人都升官了,但事實上,形勢變成了從原來的趙鼎壹個人執政變成了現在兩個人同時執政。
紹興六年,金軍再次南侵。這次張浚負責前線戰事,都督諸將沿江淮各處防守。這次北軍的主力是偽齊軍,都是雜牌軍,戰鬥力較差,所以宋軍各路非常順利,張浚未免也有些過分高興,他骨子裏的軍事冒險主義思想再次冒頭,請求高宗駕幸建康,指揮諸軍北伐,攻滅偽齊劉豫。趙鼎再次表示反對。於是,趙鼎被罷免了。
張浚在前線的時候,經常派屬下呂祉入朝奏事。呂祉這個人沒什麽本事,但是說話比較誇張,趙鼎不太喜歡,所以經常當面給他難堪。這時候高宗作為皇帝的天賦表現出來了。有壹次對趙鼎說:“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果然,過了不多久,因為呂祉從中作梗,加上張浚銳氣太盛,得意過頭,就經常流露出對趙鼎不滿的意思。趙鼎也發現了,向高宗提出辭職,好給張浚讓路,讓他壹展底蘊。但是高宗沒有同意。
從前線回來後,張浚發現,與他相比,高宗顯然更信任趙鼎。對於張浚這樣的忠義之士來說,倒不是想因此就跟趙鼎爭權位上的高低,而是說,張浚下意識地認為,如果要實現他恢復中原迎還二聖的宏大抱負,就不能有跟他意見不壹樣的人在皇帝身邊,影響皇帝的決策。於是,他想到另外引進壹個人來參與重大政治決策,這個人就是秦檜。不過,愚蠢的是,趙鼎對秦檜進行了面試談話之後,認為這個人也不錯,也就同意了。
後來,因為在處置劉光世的問題上,趙鼎與張浚發生意見分歧。這時高宗的政治機會主義思想高漲,正想任用張浚來恢復中原,同時他也認為劉光世軍戰鬥力較差,耗費了大量的朝廷錢糧,卻每每都不在緊要關頭出力,想把劉光世的軍權解除掉。所以,就聽了張浚的意見,解除了劉光世的軍權。不久,劉光世軍內部發生內訌,大將酈瓊率領著壹部分部隊過江投降了偽齊。張浚大大失算了。
宋朝的制度有些象責任內閣制,如果壹個人想做成壹個事情,獲得皇帝的支持,那麽誰反對,誰就會被罷免,皇帝會盡量為他創造條件。但是,壹旦現實證明這個事情是錯的,臺諫就會毫不猶豫地彈劾起來,負責人壹般也不用皇帝罷免,就自己主動請求辭職,然後皇帝給他外放壹個大郡去做知府,用當時常用的話說,這是皇帝保全人才的壹種做法。如果在壹開始,有人就提出過明確的反對意見,而且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那麽壹旦原來的負責人被罷免,反對的人就要被起用了。
現在既然張浚已經被事實證明做錯了,那麽就該張浚被罷免,再換趙鼎上場了。於是張浚則被罷免外放,不久就竄逐遠方,以散官安置在永州居住。在張浚離朝之前,高宗問他,秦檜是否適合接替他的職位?張浚這時已經感覺到秦檜這個人不壹般,表示反對。但是,反對無效。在趙鼎被從紹興知府任上召回的同時,秦檜的地位無形中也上升了,成了候補宰相。也就是說,壹旦趙鼎出了問題,被罷免了,那麽就是秦檜了。
不過,這時候的秦檜雖然準備好了改變基本國策,卻對趙鼎沒有太大的惡意。在處理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趙鼎的意見與高宗不和,並且表示強烈反對,引起高宗反感。不久,趙鼎就被罷免外放了,秦檜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宰相,開始了他十八年的奸臣之路。
後世因為嶽飛被誅,對宋高宗評價不太高,尤其是民間傳說中,好像高宗從壹開始就對抗金沒有信心,就是想求和。歷史當然並不是這樣,高宗從銳意恢復到承認現實,決心與金和平***處,是經歷了壹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則是宋軍多次北伐的失敗。秦檜當權就意味著,高宗基本上放棄了恢復中原的想法,要與金國議和了。高宗當然清楚,任用秦檜意味著國策的整體改變,但這也是他不得已而為之,不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是他也發現,以當時宋軍的戰鬥力,要恢復中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他不是對自己沒信心,而是對宋軍在歷次抗金與北伐戰爭中的表現的綜合評價不高,對自己的軍隊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