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科舉的現實啟示

科舉的現實啟示

?隋代以來,科舉制度不斷在忠君孝子的倫理原則上啟迪人們的思想,士大夫必須具備聖賢的品格才能治理天下。通過科舉考試是治理天下的敲門磚,也是古人孝敬祖先的唯壹出路。“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金房”體現了讀聖賢書相對於其他工作所能帶來的高回報。

如果啟蒙是有效的,讀聖賢之書靠的是聖賢之道,那麽為什麽科舉考試的過程不是為聖賢設計的,而是為犯人設計的?所有考生在考試前都會被嚴密搜身,以防攜帶可疑小抄。考場也會逐壹搜查,防止考生提前留下作弊信息。考生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考場,這樣在考場預留小抄的人和使用考場的人可能不是同壹個人。三英尺見方的“宿舍”只夠放壹套桌椅,而考生卻要在這個狹小的“牢房”裏工作好幾天。從宋代開始,科舉考試開始粘貼人名、抄錄人名,會打亂排序,把人名封起來。為了防止考官通過筆跡識別考生,他們還會把亂七八糟的試卷送到專門的抄寫部門,再送到校對部門檢查是否抄對了。每壹位處理者都要簽名並留下標記以備日後追索,經過層層偽裝去除後的答案最終會被送到考官那裏進行標記。

如果開悟無效,為什麽每個考生都能以四書五經中的句子為題寫出符合要求的八股文,所謂代聖賢?為什麽每次改朝換代總有很多官員願意為前朝而死?

?筆者認為,科舉制度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人才選拔工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報名門檻低,皇親國戚和普通百姓都可以參加考試,為政府招人提供了最大的後備人才庫。其次,程序相對公平公正,類似於現在的機考,減少了徇私的可能。最後,考試框架不變,保證了參考人員在試卷上呈現的思想統壹,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過什麽,我們得到的只是別的東西。科舉制度實現的政治穩定是通過抑制經濟增長獲得的,副作用是人的創造力和思想活力被削弱,不再去探索四書五經之外的世界。相應的,閉關鎖國帶來的世俗穩定,就意味著要承擔長期被外國侵略的風險。

既然人生在世,風險無法完全避免,只能相互轉化,如何平衡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終為始的策略,用終極預期來指導當前的行為,在明白了要實現終極預期所要承擔的短期成本之後,才能夠勇往直前。假設妳想成為壹個隱士,妳所承擔的代價是妳與世界的繁榮沒有任何聯系。權衡之後,如果覺得代價太高,可以考慮調整目標,朝著自己能實現的方向前進。如果妳覺得這個代價可以承受,那就用心去實踐,不要改變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