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桐有個兒子叫天鼎,喜歡亂塗亂畫,經常把路桐的書弄得又臟又亂。於是,魯通寫了壹首詩:“忽翻案上墨,如老烏鴉壹般塗抹詩書。”把兒子的調皮和他的無奈描述的惟妙惟肖。
後來人們從路通的詩中得到了“塗鴉”壹詞,壹直流傳至今。
塗鴉: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語“塗鴉在”。
最贊同的說法是塗鴉起源於1966年的美國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壹開始塗鴉沒有小品的概念,只是簡單的寫了標簽,而這些塗鴉作者的標簽不僅僅是他們的昵稱,還有他們的門牌號。直到後期1971- 1974,越來越多的寫手開始研究字體和效果。20世紀80年代,作家開始研究。到現在,作家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讓人認識他(她),視頻嫁接,賽博空間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壹樣,起源於紐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是唯壹與美國相連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它壹直被來自中美洲和北美洲的黑人和拉丁美洲人占據。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窮人公寓裏,街道破敗不堪,外面雜草叢生。
多年的貧困讓黑人少年極度拜金,成為職業運動員是他們快速致富的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的幾個籃球場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黑人男孩光著膀子打籃球,很多人脖子上都戴著手指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的壹種時尚。當然,許多青少年已經開始從事非法生意,如販毒和拉皮條。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可能被警察抓到或者被街頭流氓盯上。所以這些人組織了幫派來保護自己。布朗克斯湧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如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冠等。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歸屬感,加入了各種幫派。在他們天真的想象中,黑幫就像李小龍電影裏描述的那樣。壹群人團結起來和對手壹起戰鬥,在戰鬥的過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誼。
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到處都是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夾雜著類似“廁所文學”的淫穢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像壹個原始的定居點”。難怪有人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壹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都是刻在墻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壹文明記錄。但是隨著紙的出現,壁畫成了不文明的標誌。尤其是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表面的光滑,任何圖案都成了壹種破壞,壹種反文明的精神汙染。
如果布朗克斯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麽後人可能無話可說。然而出於對單純幫派標簽的不滿,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開始自己設計新的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美麗起來。後來,壹群叛逆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墻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壹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部分與幫派無關。都是底層的窮人,顏料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裏偷的。他們都是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墻上出現了壹句警示格言。都是有才華的人,湧現出了很多繪畫上的清新筆觸(尤其是美術字體)。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壹群表達欲望的人。他們願意常年在黑暗中出沒紐約,沒有報酬,只為讓行人看壹眼他們的作品。為了與該團夥的“留名者”和頭腦簡單的塗鴉劃清界限,他們稱自己為“作家”而不是“畫家”。
為了不被警察抓到,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壹份神秘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壹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多是壹個帶數字後綴的簡單單詞。報紙上提到的第壹個“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德米特裏厄斯,塔基是德米特裏厄斯的希臘文縮寫,183是他居住的街道名。那份報告是第壹篇關於塗鴉文化的嚴肅文章。
很快,塗鴉的人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墻,他們想出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壹樣遍布紐約。當時正在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壹個流動的塗鴉展,上面布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就像氣泡,充滿了運動。最妙的是,我換火車的時候,還是壹樣的格局!於是他們記住了壹個簽名:第二階段。
這2期是70年代初最著名的塗鴉畫家。他的原名是朗尼·伍德,畢業於布朗克斯區的克林頓中學。這所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的聚會場所。離這裏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那裏存放著報廢的地鐵車。於是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很有天賦的黑人。他創作的“泡泡信”是布朗克斯區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在塗鴉界被譽為米勒·戴維斯(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二期之後,紐約的塗鴉經歷了很多風格的變化,出現了壹系列新的創意,比如三維字母,火車動畫(壹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啟動後,人物移動)。壹批才華橫溢的塗鴉藝術家成為明星,如超級KOOL 223、埃爾·馬爾科174、工作人員161、克裏夫159、弗林特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視而不見,因為在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處理。市政府的放任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紐約所謂的“上流社會”藝術家多次試圖將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在曼哈頓SoHo區1973舉辦過大型塗鴉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註。他們請塗鴉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裏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這個展覽受到了評論家的鄙視。那些藝術品經銷商忽略了壹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墻上或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壹個叫弗雷迪的人組織了壹群塗鴉藝術家,在紐約下城的壹個朋克搖滾俱樂部進行銷售,取得了壹定的成功。他的塗鴉藝術家之壹薩莫,憑借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巨大的人氣。這位出生於布魯克林的畫家的真名是讓·米歇爾·巴斯奎特。他在塗鴉、布面繪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壹直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是壹個活生生的塗鴉作品。以他為背景的紀錄片《紐約節拍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記錄了他壹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不幸的是,巴斯奎在1988因吸毒過量死亡。後人經常拿他和搖滾元老吉米·亨德裏克斯比。
經過這次短暫的復興,塗鴉在美國消失了。政府日益嚴格的管理讓塗鴉人膽戰心驚,廣告商對塗鴉技巧的模仿讓塗鴉人完全失去了動力。然而,塗鴉在世界上其他壹些松懈的城市仍然方興未艾。1989的直播讓很多人第壹次欣賞到了柏林墻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裏,還是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如今街頭巷尾、地鐵站裏依然可以看到塗鴉藝術家的作品。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