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應該有《金蘭譜》,《金蘭譜》壹般參考尺寸為16 cm長,9 cm寬,6頁。每壹頁紙上都印著壹幅猩紅色的“海水蘭”圖,扉頁上還印著壹首詩:桃園聯盟忠義被遺忘的舊雨聯掛劍姬子鄒南千嬌子九欲前賢休而後續貂訪,壹日如竹,寒鹹如天。孔昭寫下了祭拜者的姓名、年齡、出生日期和隨後的頁數。中國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描述了壹個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的故事。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真摯友情,被視為美好而珍貴的友情,故比喻為壹株香氣四溢的蘭花,其寓意取自《易經》“兩人合壹,其利斷;傷心話臭如藍。”這表明金蘭風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根據《太平禦覽》(卷407)和《陸吾遊記》中的相關記載,可以推測,向金蘭結拜的習俗最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在唐朝,有壹個更精致的宣誓儀式。唐代《雲仙雜記》中說:“戴的每壹個密友都在薄冊上寫了壹本書,焚香告祖,號為伯。”在這裏,戴所稱的伯,可能是蒲的早期雛形,但它是用來“燒香告祖”的,而不是作為相互交換的憑證。明清以後,在文人和官員中逐漸形成了壹套非常講究的祭祀儀式。宣誓時,每個人都要寫壹份書面文件,壹般用紅紙折疊成信封大小的數倍,封面上寫著“蘭譜”或“金蘭譜”,裏面寫著自己的家譜。祭祀完祖先,互相交換這個崗位,然後就是兄弟了。而普通人之間的結拜壹般不需要換崗,往往在告知對方姓名、年齡、生日後,就以兄弟相稱。
但現在省略了很多禮儀,只要搓土上香,誠心祈求天地,儀式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