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書法的字體有那些?特點是什麽啊?

書法的字體有那些?特點是什麽啊?

蘇軾的書法重在寫“意”,走自己的路。“蘇門四學士”之壹黃庭堅謂“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壹”。氣韻,可以說是他的書法最大特點。明董其昌更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故世稱蘇的書法之美乃“妙在藏鋒”、“淳古道勁”、“體度莊安,氣象雍裕”、“藏巧於拙”,是“氣勢欹傾而神氣橫溢”的大家風度,而他的書論寓意之說則更加精辟,既為當世直視,又為後世楷模。

蘇軾因元祜黨人案受牽連,不僅《宣和書譜》等對他沒有記載,而且書法作品也被大量毀去。世傳蘇軾書法真跡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為最,帖後有明文徵明跋,考為其30余歲所作。至中期,名作較多,如楷書《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行書《杜甫榿木詩》、《黃州寒食詩》和《新歲展慶,人來得書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蘇軾的楷書極少,從《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二作可以看出,書作與嚴謹的唐楷大相徑庭,不僅字形多欹側而向左傾斜,且筆法自然不拘、多帶行書意。有人說他的書法,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黃庭堅為之辯白,說這是以“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來看待蘇書。也就是說,蘇軾並不強調書法的嚴謹法度,即便楷書也是如此。從墨跡上看,蘇書並非“臥筆”,不過是執筆稍偏下,依然運筆中鋒,故有筆圓韻勝之姿。他的行書,更是隨行大小,肉豐骨勁,拙中藏巧,兼有顏真卿、楊凝式二家長處。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天真爛漫;黃庭堅縱橫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邁豪放,沈著痛快。他們都善學古人又富於創新精神,書風自成壹格,時人推崇備至,列於四家,向無異議。唯獨列於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誰,卻歷來就有爭議。

壹般認為所謂蔡是指蔡襄(君漠),他的書法取法晉唐,講究古意與法度。其正楷端莊沈著,行書淳淡婉美,草書參用飛白法,謂之“散草”,自成壹體,非常精妙。宏仁宗尤愛其書,曾“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又“令書溫成後父碑”(《宋史·蔡襄傳》)。蔡襄的書法藝術也為當時文人所重視,黃庭堅曾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歐陽修說:“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蘇武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壹。”既然是“本朝第壹”,既然其書法已可“主盟”,那麽,列於四家應是當之無愧的。然而,明清以來,又有另壹種說法壹認為從四家的排列次序及書風的時代特色來說,“蔡”原本是指蔡京,只是後人厭惡其為人,才以蔡襄取代了他。明書畫鑒賞家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宋人書例稱蘇、黃、米、蔡者,渭京也。後人惡其為人,乃廳去之而進君漠書耳。君謨在蘇、黃前,不應列元章後,其為京無疑矣。京筆法姿媚,非君漠可比也。”明代孫鍍也說;“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漠,則前後輩倒置……”(《書畫跋跋》)安世鳳《墨林快事》進而替蔡京書名被掩抱不平,說;蔡卞勝於蔡京,蔡京又勝於蔡襄,“今知有禁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清杭世駿《訂訛類編續編》也將“蘇黃米蔡非蔡襄”,作為“人訛”的壹個事例。可見,明清時“蔡京說”曾有很大影響。 平心而論,“蔡京說”的提出確有壹定的道理。蔡京的書法藝術有姿媚豪健、痛快沈著的特點,與保待著較多“古法”的蔡襄相比,蔡京的書法似乎更富有新意,也更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因而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元陶家儀《書史會要》曾引當時評論者的話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占今,鮮有儔匹。”甚能反映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其二,蔡襄的書法在北宋前期被推為“本朝第壹”,但自北宋中期宋代書法新風貌形成後,人們對蔡襄書法漸有微詞。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就多次提到“近歲論君漠書者,頗有異論’”,“仆以君漠為當世第壹,而論者或不然”。雖然蘇軾始終堅持蔡襄為第壹的看法,但至少在北宋中後期,人們對蔡襄的評價已不那麽壹致了。其三,從排列次序看,蘇、黃、米三家的排列有明顯的年輩次序,蔡襄是仁宗時人,年輩最高,列於哲宗、徽宗時的米芾之後,確有些疑問。 對此,堅持“蔡襄說”者提出反駁,認為“宋四家”之說,雖然迄今未見於宋人文獻,但南宋遺民、元朝人王存,已明確提出過“四家”之說。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硯銘》墨跡中稱蔡襄書法“筆力疏縱,自為壹體,當時位置為四家。竊嘗評之,東坡渾灝流轉神色最壯,涪翁瘦硬通神,襄陽縱橫變化,然皆須從放筆為佳。若君漠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縱,而以視三家,則中正不倚矣”。可見王存不僅指出當時有四家之說,而且四家明確無誤是蘇、黃、米、蔡。此外,在書法史上,蔡襄的書法成就以全面著稱,楷、行、草書皆獨樹壹幟,且又有屏棄帖學,振興書風的貢獻,因此,從總體上看,其成就顯然是超過蔡京的。至於排列次序,近人張伯駒曾在《宋四家書》壹文中指出,“按次序應是蔡、蘇、米、黃,普追讀為蘇、黃、米、蔡,以陰陽平上去順日,遂成習慣”。說明這壹排列僅為讀音上的順口而形成,與四大家的年輩高下並無關系。 看來,“蔡京說”並非無稽之談,而“蔡襄說”也有理有據。由於蔡京身為“六賊”之壹,人們從感情上實難接受他,於是人們多傾向於蔡襄說。不過,這壹問題的最後定論,似乎應有待於宋代文獻的確證。 蔡京的字不是寫得也很好嗎 蔡襄,1012年生,1067年逝世,北宋書法家。字君謨,其祖先本光州人,後居興化仙遊(今屬福建),遷莆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謚忠惠。善書,工正、行、草書,也善章草。書學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重沈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東坡題跋》稱“‘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君謨行書第壹,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米芾《海嶽名言》評其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傳世墨跡有《謝賜禦書詩》和書劄、詩稿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著有《茶錄》、《荔枝譜》,及後人所輯《蔡忠惠公集》等。《謝賜禦書詩》,亦稱《自書謝表並詩》、《進詩帖》,是蔡襄所書的楷書墨跡。帖內所記的內容大致是皇上欽賜蔡襄“君謨”二字,蔡襄感激萬分,作詩以進獻皇帝表示謝恩。紙本,楷書,壹軸表文,並書古詩壹首。凡38行,每行字數不壹,***320字。縱24.8厘米,橫107.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著錄。此帖的楷書是蔡襄的精心之作。由於他天資極高,博學精鑒,為人正直,壹絲不茍,因此楷法正謹,筆筆精心,處處精麗,力追平和蘊藉的風格。明顧復《平生壯觀》:“白紙正書,無板實之恨,容夷婉暢。此公第壹楷書也。” 蔡襄的書法,是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列在壹起的“四大家”之壹。元朝人王芒《跋蔡襄氵兆河石硯銘》,比較四家之長,對蔡襄書法評價頗高。“筆力疏縱,自為壹體,當時位置為四家。竊嘗評之,東越渾灝流傳神色最壯,涪翁瘦硬通神,襄陽縱橫變化,然皆須從筆佳。

若君謨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以,而以視之家,則中正不倚矣”。

蔡襄(1012——1007),字君謨,福建興化仙遊人,曾為西京留守推官。累官知諫院、直史館、兼修起居住,曾和端明殿學士移守杭州。

在宋四大家中,蔡襄年齡最大,資歷最老,因而深受同時代人贊譽和尊重。《宋史·蔡襄傳》說:“襄工於書,為當時第壹,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四大家中的蘇軾,認為“蔡君謨為近世第壹”,“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乎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壹”。(《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廾九。)黃庭堅也認為“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傑也”。

蔡襄真、行、草、隸皆能入妙品。但諸種書體中其水平還是有層次的,後人評價他的書法“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隸小劣,又嘗出意作飛白,自雲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東坡題坡》卷四。)他的書法,謹守晉唐法度,有古意,講功力,宋微宗說他“包藏法度,停蓄鋒銳,宋之魯公也”。(《衍行》。)元人虞庥更認為他是宋代能守古法的最後壹人:“大抵宋人書,自蔡君謨以上猶有前代意,其後坡、谷出,遂風靡從之,而魏晉之法盡矣”。(《道園集古錄》。)

蔡襄的行書變化多端,他的行書作品《自書詩》十壹首。字體徑寸,姿態翩翮。始則行中帶楷,繼則變為行草,最後揮灑自如,成了小草,整卷雖有變化,但風格卻是渾然天成,瀟灑俊美,風神妍媚,頗具《蘭亭》之風。

蔡襄的草書受唐朝虞世南影響很深,結體清勁秀長。作品《入春帖》,用筆抑揚頓挫,流暢圓轉,有翔龍舞鳳之勢。

楷書方面,蔡襄大、中、小楷皆備。他的大楷受顏真卿柳公權等影響較深,字體端莊遒勁,宏壯雄偉。《晝錦堂記》是由歐陽修撰文,蔡襄書的楷書碑刻,此碑字體方整古雅,用筆遒勁,其法出入於顏、柳之間。宋人董說“蔡君謨妙得古人書法,其書《晝錦堂記》,每字作壹紙,擇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成碑型,時謂‘百衲碑本,故宜勝人也”。宋代書法家壹般不長於大楷碑板,而蔡襄卻獨擅於此,故難能可貴,《晝錦堂記》也成為宋碑之翹楚。另壹作品《萬安橋記》也是大字碑刻,每字徑五寸,字體恢宏壯闊,氣勢磅礴開宕。蔡襄的中楷作品《謝賜禦書詩》,法度嚴密,不激不厲,神采端嚴,其用筆穩健凝重,確有晉唐遺韻。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評價說:“蔡君謨此詩學韓昌黎《石鼓歌》,書學歐陽率更《化度寺碑》及徐季海《三藏

和尚碑》,古人書法無壹筆無來處,不獨君謨也”。小楷是蔡襄用力最深,也最為得意的書體,其代表作《茶錄》為平生最為得意之書作。據《甫田集·龍茶錄考》說,其文始作於皇之年,治平元年定正重書,因此在明時傳有數本。歐陽修評說此書:“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君謨小字新出而傳者二,《集古錄目序》橫逸飄發,而《茶錄》勁實端嚴 ,為體雖殊,而各極其妙,蓋學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後人對這件作品也給予極高評價,認為很有晉唐人風規:意境類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虞世南《破邪論》,結體似顏真卿,可與小字《麻姑山仙壇記》並傳千古。

由此可知,蔡襄書法謹守晉唐法度,古風獨存,卓為大家。但不足之處也較明顯,這就是太過拘於成法,很少創新,缺乏個性。在宋四大家中,盡管資歷最老,也很受蘇、黃、米諸家推崇,但總體上缺少是其他三家端莊、雅致清新和具有獨創性的藝術魅力。不過,蔡襄作為宋代前期的書法家代表,遠承晉風,近接唐緒,振宋初書法衰頹之風,啟兩宋書法豪邁清峻之潮,其在宋代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27 23:55

書法,又稱“中國書法”,另分為“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壹種傳統藝術。古往今來,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裏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麽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壹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日常工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壹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壹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壹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壹,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壹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壹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壹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歐陽詢~

歐陽詢(557壹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壹。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壹。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編輯本段]歐體筆法口訣  《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1, 天覆者凡畫皆冒於其下 上面是寶蓋的字,其余筆畫應帽於其下。如:宇、宙、定

2, 地載者有畫皆托於其上 下面有底托狀的字,其余筆畫應托於其上。如:至、孟、聖

3, 讓左者左昂右低 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如:部、幼、即

4, 讓右者右伸左縮 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如:績、議、讀

5, 橫擔者中畫宜長 有橫擔的字,中橫應該寫得長些;如:喜、吾、安

6, 直卓者中豎宜正 有豎筆貫中的字,中豎應正直不歪。如:甲、平、幹、午

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 以橫折鉤為主筆,且被包圍部分筆畫較多的字,橫折鉤宜長直而挺,折角正方。如:葡、萄、蜀、葛

8, 勾衂法,不可直長其勢 以橫折鉤為主筆,且被包圍部分筆畫較少的字,橫折鉤宜稍短而右 傾,折角內收。如:句、勻、勿

9, 畫短撇長 橫短撇長;如:左、在、尤、龍

10,畫長撇短 橫長撇短;如:右、有、灰

11,畫短直長 橫畫短豎畫長的字,撇捺應延伸。如:木、本、朱

12,畫長直短,撇捺宜縮 橫畫長豎畫短的字,撇捺應縮短為相背的點,兩相呼應。如:樂、集

13,橫長直短 在壹個字中,橫長則豎宜短,橫長而細挺,豎短而粗健。如:十、上、下、士

14,橫短直長 在壹個字中,橫短則豎宜長。橫短略粗,豎垂直下挺。如:才、鬥、豐、井

15,上下有畫,須上短而下長 上下有橫畫的字,應上短而下長。如:丕、正、亞

16,左右有直,須左收而右展 左右有豎畫的字,左邊應收而右邊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須左縮而右垂 左為撇畫右為豎畫的字,應左撇短右豎長。如:川、升、邦

18,左直右撇,左斂而右放 左為豎畫右為撇畫的字,左豎應收縮上靠而右撇應放展。如:伊、侈、修

19,點復者,宜偃仰向背以求變 有幾點的字,各點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變化。如:亦、赤、然

20,畫重者,宜鱗羽參差以化極 有數橫或者數豎畫的字,各橫長短要不同,使其不顯得呆板。如:三、冉

21,兩平者,左右宜均 由兩個相等部分組成的字,左右要均勻。如:顏、顧 、騵

22,三合者,中間務正 由三部分組成的字,中間務正。如:禦、謝、樹

23,兩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饒減 由上下兩部分構成的字,上下兩部分各占壹半,中間稍加變化。需、留

24,三聯者,頭尾伸縮間仍要停勻 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的字,頭和尾伸縮要得當,突出主筆,協調統壹。如:章、意、素、累

25,左邊小者宜齊上 左偏旁小的字,左邊筆畫要與右邊筆畫的上邊取齊。如:吸、呼、峰、峻

26,右邊小者齊其下 右偏旁小的字,右邊筆畫應靠下或與左邊下部齊平。如和、知、細

27,外四疊者,體格必整方 在字的四周出現相同的筆畫,應排列整齊,大小相當,形成包圍。如:囂、器

28,內四疊者,布置勻密 內為四疊的字,布置要均勻、緊密。如:爽、齒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則失勢 斜勒筆畫不要寫平,寫平了則沒有氣勢。如:七、也 、 乜、此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則無儀 平勒畫若寫斜了則不端正。如:雲、去、且、旦

31,縱捺之字,必要攢頭收尾 有斜捺的字,要藏鋒入筆,回鋒收筆。如:丈、尺、史、又

32,縱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彎 縱戈之字,最忌無力而又彎曲。如:武、成、或

33,橫戈不厭曲 有臥鉤的字,其臥鉤要彎曲圓潤,切忌細長直挺。如:恩、息、必、誌

34,伸勾貴抱持 有豎彎鉤且呈下包上的字,其豎彎鉤要盡量向右伸展,以便包住被包圍的部分。如:勉、旭、拋

35,承上之人,正中為貴 承上之“人”字,應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呈勾之勢,退縮斯宜 左右結構的字中,豎彎鉤居左時,應縮小讓右。如:鳩、輝

37,馬齒法其拏鉤之鋒註射四點之半。馬齒的鉤鋒,應對著四點之中。有橫四點的字,橫點的折鉤的鉤尖應指向二、三點之間。如:鳥、馬

38,上平之字,宜齊首 上邊為平畫的字,其頂應相齊。如:師、明、既、野、

39,下平之字,宜齊足 筆畫靠下的字,應與底對齊。如:朝、故、辰

40,重捺者,須有縮有伸 有幾個捺畫的字,應有縮有伸。如:談、茶、黍

41,疊趯者,當或挑或駐 有幾個鉤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鉤,有的要藏筆鋒。如:禁、林、森

42,上下鉤趯者,下鉤明而上鉤暗 上下有鉤提的字,下鉤明顯而上鉤要隱藏。如:哥、柔

43,俯仰鉤挑者,俯鉤縮而仰鉤伸 有俯鉤和仰鉤的字,俯鉤要收,仰鉤要放。如;冠、寇、宅

44,上占地步者,聽其上寬 以上部為主的字,應讓上邊寬。如:普、皆、齊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闊 以下部為主的字,下部應寬。如:表、禹

46,右占者,右不妨獨豐 以右部為主的字,右部可豐滿些。施、騰、靖

47,左占者,左無嫌偏大 以左部為主的字,左部應大些。如:敬、斂、劉

48,左右占者,中宜遜 以左右為主的字,中間宜小。如;弼、辯、衍、仰

49,中間占者,中獨雄 以中間為主的字,中部應大。如:擲、番;

50,上下占者中小 以上下為主的字,中間應小。如:鶯、寡

51,縱腕宜典勁 背拋鉤的書寫要彎中帶曲,圓潤有力。如:風、飛、氣

52,橫腕貴圓雋 豎彎鉤的書寫要求豎直鉤圓,應圓潤俊秀。如:先、見、元、毛

53,縱撇惡鼠尾 豎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要避免末端細而無力。如;庭、居、底

54,聯撇惡排牙 有並排幾個撇的字,不要寫成象壹排牙齒。要有大小變化。如:友、及、反、皮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頂上撇之腹 連著三撇的字,下撇應依次頂著上撇的中間。如;修、參、須、形

56,三點法,壹下點提鋒與上點駐筆相應 三點的寫法,第三點的出鋒應與首點的結尾相對應。如:治、洪、流、海

57,蔔字直勿偏,與上截中部相對 蔔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上截的中間相對。如:是、足、走

58,土字直勿偏,與下截左緊正對 老字頭中豎是字的中心。土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下截左邊的豎畫要對正。如:者、老、考

59,錯綜者,貴迎浪穿插而惡紛紜 結構錯綜復雜的字,要穿插對應退讓,但不能亂。如:繁、馨

60,縝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擠雜 結構緊密的字,布置要得當,不要顯得擁擠雜亂。如:繼、纏

61,當懸針而垂露,則無韻 當懸針的筆畫若成垂露(結尾如露珠、圓形),則不美觀。如:車、申、中、巾

62,當垂露而懸針,則無力 當垂露的若懸針,則顯得無力。如:卓、單

63,體雖宜斜,而字心必正 傾斜型體的字要找準折畫和撇畫的中心位置,體雖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堅 字體本是正的,要寫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字本來就瘦的,字形不要寫得太短。如:身、目、耳、貝;

66,字本矮者,用筆宜肥 字本來就矮的,就寫得粗壯些。如:白、工、日、四

67,蓋下之法,撇捺宜均 蓋下(指人)的寫法要使撇和捺勻稱。如:會、合、金、命;

68,趁下之勢,左右相稱 撇捺居中下俯的字,其捺腳雙腳齊平,左右對稱。如:琴、吝、各、谷

69,雖宜肥,而勿腫 雖宜肥的字,但不要顯得臃腫;如:土、山、公、止

70,雖宜瘦而勿臞 筆畫較少,形體較長的字,筆畫要適當加粗,切忌細長無力。如:了、寸、才、蔔

71,疏而豐之 筆畫少的字,就寫的豐滿些;如:上、下、千、小

72,密者勻之 筆畫繁多的字,筆畫間要相互迎讓,布白均勻。如:贏、鼎

73,堆疊者,消納之 三角同型的字,在筆畫的運用上要有變化。既不擁擠,也不松散;如:晶、磊、森

74,積累者,清晰之 由下而上堆積起來的字,筆畫要合理安排,伸縮有度,繁而不亂。如:糜、零、靡

75,下畫宜微長,以承右豎之末 下面的橫畫,應該稍微長點,以與右豎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末鉤宜微拖似有帶下之勢 末筆為豎鉤的字,豎鉤的鉤鋒稍像左平出,象有縈帶下字之勢。如:丁、宇、亭 77,之叠中字,宜於上略大而下小 走之上的字,應上略大而下稍小,且緊靠左下。如:遠、還、逮

78,畫長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橫長撇短的字,右邊不宜用捺而用反捺(長點)。如:矢、契 、莫

79,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 在壹個字中,左豎短,則右豎不宜長;如:作、仰、沖、行

80,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 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寶蓋之勾,如鳥之視胸乃妙 寶蓋的鉤,要寫得象鳥低頭看自己的胸部壹樣才好;如:官、空、宰、

82,排摹之畫,如工之鏤物乃佳 纂集排列的筆畫要象精工雕刻的那樣才叫精美。如:赫、鷓、鬻(yu)

83,從卩之字,準此 帶單耳旁的字,橫折鉤宜短,長豎應為垂露,直挺向下;如:印、叩、卻

84,從邑之字準此 帶右耳旁的字,彎鉤稍大,長豎應為懸針,直挺下垂。如:郊、鄭、鄰

85,從埠之字準此 帶左耳旁的字,彎鉤稍小,長豎應為垂露,直挺向下。 如:阪、陔

86,從葵之字準此 帶登字頭的字,撇伸捺展,兩腳齊平,舒展蓋下。如:登、凳

87,從祭之字準此 帶祭字頭的字,撇直捺伸,左低右略高,寬展蓋下;如:祭、蔡、察

88,從眾之字準此 帶乑字底的字,上為短撇,中位垂露豎。如:聚

89,從豕之字準此 從豕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家、象、豪

90,單人旁字準此 從單人旁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仁、儀、俯、休

91,雙人旁準此 從“彳”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徐、循、行、很

92,帶豎彎鉤字準此 帶豎彎鉤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乳、亂、色、包 [編輯本段]歐體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於麟遊(今屬陜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