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長。
據記載,大約在1750年前後,禹城縣南營村壹位叫李文長的人開始制作扒雞,因制作時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調料,所以稱作五香扒雞。
後來制作扒雞的人逐年增多,其技藝也不斷提高。禹城城北月牙灣村民王明奎,也做起扒雞生意。王明奎18歲那年(清光緒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壹天傍晚,他把20多只雞煮在鍋裏,竈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於勞累,醒來時天已大亮,燉時大過,鍋裏的雞塌了下去,壹提雞腿,骨肉分離。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鐵笊籬小心地把雞撈到籃子裏提到縣城去賣,並將煮爛的雞取名叫“五香脫骨扒雞”。在縣衙門口叫喊了幾聲後,“脫骨”二字便引起眾人註意,霎時間招來了許多食客。從此,他家煮雞都長時間燉煮,直至脫骨,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藝。因此,禹城五香脫骨扒雞便名聲大振,南北馳名。於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辦起了以經營脫骨扒雞為主的小飯莊,從此,禹城五香脫骨扒雞便傳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個兒子叫王吉三,爺倆憑著壹手高超的技術,先後在禹城火車站、德州、濟南、沾化、利津等地開設了扒雞鋪,禹城五香脫骨扒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德州歷來擁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支撐,京杭大運河更是流盡於此,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扒雞產業的發展。各地客商途徑德州之時紛紛下車品嘗美味,當時更是有“聞香下車,品嘗為快”之說。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年來,為了進壹步開發禹城扒雞,使這壹歷史名吃發揚光大,禹城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種雞飼養——雛雞孵化——肉雞飼養——扒雞加工——專業銷售”生產鏈條,推動了全市扒雞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