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王建
國際電子商務的概念和分類
(1)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地區)之間商品、服務和技術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是各國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和聯系。
對外貿易是指壹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貨物、服務、技術和勞務的交換。
國際貿易是從世界範圍來研究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換活動,而對外貿易是從壹個國家的角度來研究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壹般和個別的關系,對外貿的研究不能代替對國際貿易的研究,因為國際貿易作為壹個客觀的整體有其獨特的矛盾和運動規律,壹些國際範圍內的綜合性問題不能僅從個別國家或地區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B)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
國際電子商務的研究有賴於對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電子商務正在國際貿易領域掀起壹場新的革命,突破了國家和地區設置的各種障礙,使國際貿易走向無邊界貿易,引起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巨大變化。
第壹,國際貿易市場的交易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電子商務通過網上“虛擬”的信息交流,開辟了壹個全新的、開放的市場空間,突破了傳統市場必須以壹定的地理存在為基礎的條件,以信息網絡為紐帶,將世界連接成壹個統壹的“大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形成。
二是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通過單個公司在各自專業領域擁有的核心技術,將許多公司連接成壹個公司集團網絡,完成壹個公司無法承擔的市場功能,從而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這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並不具備強制公司在資本關系上相互聯系的權力,但由於承擔了壹定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職能,似乎具備了壹些實質性的職能。
第三,國際貿易管理發生了重大變化。電子商務提供的互動網絡運行機制,為國際易貨提供了壹個相對完整的市場環境,通過國際貿易實現跨境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是世界經濟運行的紐帶,使市場機制在全球範圍內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在國際貿易中,傳統的以進出口商作為國家間買賣貨物媒介的方式受到挑戰,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和模式受到動搖,貿易中介、代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對弱化,引發了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
第四,海關業務流程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海關內部業務管理和與外部的互聯互通不斷加強,優化口岸環境、加快通關速度取得積極進展,極大地方便了企業網上辦理各項進出口手續,也為政府部門聯合監管提供了數據和網絡支持,對促進口岸通關、提高效率、簡化手續、嚴格管理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
第五,電子商務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的運營成本。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的應用打破了時空界限,電子商務的整合效應也簡化了商務流程。此外,隨著互聯網上第三方服務的完善,企業通過網絡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低成本的業務溝通和業務數據交換,其產品可以通過網絡服務推廣到世界的任何壹個角落。
(C)電子商務和貿易全球化
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從三個方面促進了貿易全球化的發展:
1.電子商務作為服務業,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之壹。換句話說,電子商務本身就是貿易全球化的壹部分。
2.電子商務作為壹種高科技應用,是減少國家或地區間壹些非關稅壁壘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電子商務信息雙向溝通、交易手段靈活、交易快速達成的特點,爭取時間申請全球配額或進口許可證。
作為壹種新的貿易方式,電子商務不僅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實踐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而且給國際貿易實踐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首先,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要求使用電子商務進行報關;其次,通過互聯網或專用網絡,商務人員可以在辦公桌前發現商機,有利於建立更多的貿易夥伴關系;最後,簡化了國際貿易手續,縮短了國際貿易交易流程,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D)國際電子商務的概念和分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給出國際電子商務的概念:
國際電子商務是指交易各方或參與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各種商務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其主要研究範圍包括虛擬產品(服務)市場中的國際市場和采用電子商務交易手段的實物產品(服務)市場中的國際市場。
目前,國際電子商務的應用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根據交易內容,其應用模式可分為以貨物貿易為主的應用模式和以服務貿易為主的應用模式兩種。前者側重於貨物所有權轉移的交易。無紙化貿易的應用涉及傳統貿易鏈條中的所有環節,如貨物交付、貨款支付、行政審批、貨物傳遞等。後者側重於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應用。
2.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看,國際電子商務應用模式可分為專網應用模式、開放式互聯網應用模式和移動商務模式。從這個角度看,可以反映國際電子商務實施的技術路徑和實現方式。
3.從應用領域看,其應用模式可分為行政應用模式、通關模式和跨境交易模式。壹些經濟體的無紙化貿易偏向於行政申請模式,如新加坡和韓國;無紙貿易在壹些經濟體的應用偏向於通關模式,如中國和香港。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都在探索跨境貿易模式。因為無紙化貿易的發展最終將建立壹個全球性的跨境貿易體系和交易平臺,在跨境範圍內無縫實現商務單據和商務信息的有效傳遞。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
(壹)國際電子商務在出口清關中的應用
中國海關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和推廣EDI。經過單壹應用、系統應用和跨部門、跨地區聯網應用三個發展階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局三個系統。
“十五”期間,“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通關作業網絡化、監控手段智能化、職能管理數字化、行政決策科學化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其中,“電子海關”建設升級,完成了H883到H2000的切換,開發應用了壹大批通關應用項目,增強了海關執法的統壹性和規範性,整體提高了海關監管效率;中央和地方“電子口岸”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升了口岸執法能力;“電子總署”建設成效顯著,風險管理、執法評估、稅收分析、監控等分析決策系統開發應用,提升了海關風險分析、科學決策、政務辦公和服務水平。[1]
依托國家電信公網建立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公共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信息系統——中國電子口岸,已於2002年下半年啟動地方電子口岸建設,截至2005年底,已有27個地方政府和海關總署簽署了地方電子口岸建設合作備忘錄,其中15個地方電子口岸平臺投入運行;* * *運行207個辦公和查詢項目;[2]聯網企業超過20萬家。[3]
雖然我國進出口電子報關率已經達到100%,但是進出口商仍然需要提交紙質報關單來完成整個通關流程,而不是無紙化。因此,國際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中仍處於較低水平(見圖6.39)。
圖6.39各經濟體電子報關和無紙化通關示意圖[4]
(二)國際電子商務在企業外貿活動中的應用
中國貿易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應用的基本情況可以概括如下:
1.貿易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壹定的深度和廣度。涉及客戶資產管理(CRM)、業務流程管理(BPM)、電子數據交換(EDI)的信息化建設全面啟動。辦公自動化和庫存管理優於其他應用,業務流程管理、EDI、ERP和人力資源管理也得到廣泛應用。
2.貿易企業開始轉向互聯網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電子郵件、QQ和MSN等互聯網通訊工具已經廣泛使用。
3.企業利用互聯網收集有關“貿易機會”的信息已成為壹種常見的方式。80%的貿易企業開始通過互聯網收集有關“貿易機會”的信息。82.40%的企業開始選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獲取貿易機會信息。
4.貿易企業在B2G的應用(企業對政府)業務取得了快速進展。隨著中國金關工程建設的深入,中國外貿主管部門多項進出口貿易管理業務實現網上審批。其業務主要涉及商務、外匯、質檢、海關、稅務等。貨運代理企業使用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單證管理、運輸管理(海陸空)、貨物跟蹤管理等業務處理,內外部信息管理和單證處理信息化程度高。
5.電子商務的發展還存在壹些障礙和問題。第壹,環境壁壘。電子合同保護力度不夠,電子商務立法不成熟,全社會對國際電子商務認識不足,嚴重阻礙了電子商務在外貿企業的應用。第二是組織障礙。政府對國際電子商務項目的組織力度不夠,上下遊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不協調,很多企業也缺乏對電子商務應用的強有力組織。第三,缺乏國際化的電子商務人才。企業對國際電子商務人才的素質和結構不滿意。學校培養的電子商務人才很難完全掌握電子商務和外貿業務;對企業經營者進行電子商務培訓已經變得非常迫切。
(三)國際電子商務在貿易各個方面的應用。
1.無紙化貿易在檢驗檢疫中的應用
中國檢驗檢疫總局以檢驗檢疫廣域網為骨幹,改革現有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建立健全通關協作機制,建立了以先報檢後申報、數據共享、電子通關為主要內容的新型通關系統。中國電子檢驗檢疫服務網目前提供的服務包括:國家質檢總局提供的電子檢驗檢疫、原產地證書電子簽證等相關電子化服務。國家質檢總局和海關總署還開發了電子通關單網上核查系統,並於2003年6月5438+10月1日在各大口岸推廣應用。
2.無紙化貿易在原產地證書申請中的應用
香港於8月1999推出電子產地來源證服務,並於2000年9月25日全面使用電子產地來源證。中國臺灣省也於2002年6月5438+10月推出了原產地證書電子服務,目前正在與韓國和其他經濟體開展雙邊合作項目,以實現真正的電子服務。
3.無紙化貿易在許可證申請中的應用
為實現無紙化貿易,作為“金門工程”的主要項目之壹,貿易許可證管理從1986單機應用到全面實施聯網,不斷發展完善。目前,全國62個發證機構全部實現了計算機化許可管理和電子數據在線核查,27個省和4個直轄市的4922家企業參與了網上申請許可。企業通過網絡申請的出口許可證件占系統簽發的出口許可證件總數的比例從2002年的14.43%上升到81.73%。許可證網絡化管理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得到了發證機構和企業的廣泛認可。
4.無紙貿易在國際物流領域的應用
中國集裝箱運輸EDI采用國際、國家和行業代碼標準。在EDI示範項目中,中國航運企業使用的報文所涉及的數據元素均符合UN/EDIFACT數據元素目錄,其中編碼數據元素首次采用了現有的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各示範項目現場EDI中心管理軟件采用交通部統壹采購的AMTrix軟件。
5.無紙貿易在國際結算中的應用
海關總署與銀行系統在電子口岸網上支付服務方面開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銀行服務。銀冠通有機整合了進出口業務的資金流、物流、信息資料,具有集中系統對接、跨境報關支付、網上支付銀行擔保、24x7服務等諸多特點。,並為進出口企業提供集中支付結算、融資授信、財務控制等壹體化服務。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12家銀行均已開通該銀行服務。
(四)國際電子商務標準化建設
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電子商務標準建設,無紙化貿易相關國家標準已基本完成(見表6.6)。
表6.6無紙貿易相關標準化現狀表
標準分類
標準數量
相應的國際標準
評論
原始數據
74
ISO/IEC、UN/EDIFACT、ISO、UN/ECE
包括數據元素/信息分類代碼/元數據等。
描述技術
10
ISO 9735、W3C、ISO/IEC
標記語言/語法規則。
文檔格式
44 EDI報文標準
14紙質文件格式
三種XML消息標準
聯合國/歐洲經委會、UNSM
包括出版和發展中的文件標準。
業務流程
八
聯合國/簡化手續中心、BIM、ISO/IEC
建模語言/業務流程標準。
電子支付
20
VISA、萬事達、SWIFT
銀行卡/現金/支票
安全標準
97
RFC、FIPS、ANSI、ISO/IEC、ITU
加密算法/安全技術/電子郵件安全/網絡安全/EDI安全(包括正在制定的標準)
中國國家標準GB/T 19709-2005《基於EDI(FACT)報文實施指南的行政、商務、交通領域電子數據交換XML Schema(XSD)生成規則》是在相關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將EDI報文轉換映射為XML Schema的國家標準。
2006年6月5438+2月,RFID動物應用推薦性國家標準《動物射頻識別代碼結構》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並於2006年6月5438+2月1日實施。
2007年6月5438+10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信息安全技術公鑰基礎設施數字證書格式》(GB/T 20518-2006)、《信息安全技術公鑰基礎設施特定權限管理中心技術規範》(GB/T 20519-2006)和《信息安全技術公鑰》。三個標準分別明確規定了網絡通行證的格式和內容——數字證書、網絡權限管理和加密時間。
(五)國際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1.香港貿易通與DTTN物流港單壹窗口數據交換平臺
香港約有65,438+0.3萬家進出口商及制造商,其中98%為中小型企業。為幫助中小型企業以最低成本享受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特區政府與私營企業在1997合資成立了貿易通電子貿易有限公司(港府持股44%),建立了貿易通電子貿易平臺。截至2005年4月,貿易通的市場滲透率已達65,438+000%,用戶達53,000人,年交易額為65,438+07萬。所有文件都具有經批準的電子認證服務許可證、電子簽名和加密功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傳輸。
自2005年以來,香港政府啟動了DTTN數字物流港項目,以提高自由港的競爭力。目的是建立壹個以物流港為核心,兼容和互通各種數據交換標準的商業數據交換平臺。2006年,該項目正式竣工並投入運行,貿易通成為DTTN的壹個子系統。截至2007年6月,初始用戶已經達到3000多人。DTTN項目是推動本港推行無紙貿易邁向單壹窗口的重要措施。
2.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平臺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運營的網上廣交會,作為無紙化貿易服務的先行者,打破時空界限,為無法參加現場廣交會的企業提供網上參加廣交會的機會。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網上廣交會擁有中國最大的海外買家數據庫,為中國供應商提供每日更新的全球采購信息。同時向會員企業提供壹系列以外貿交易流程為核心的網上交易服務。第99屆廣交會三大站(www.cecf.com.cn、www.cantonfair.org.cn、ebusiness.cantonfair.org.cn)累計訪問量達5000萬次以上,電子商務線上意向成交額達3.4億美元。第100屆廣交會三大網站累計訪問量達5699萬,較第99屆廣交會增長5.7%,電子商務網上意向成交額3.6億美元,增長4.8%。
2006年4月,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正式啟動——TradeMatics,這是中國國際貿易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平臺。壹期企業應用電商平臺“貿易Autolink”包括國際貿易電商執行平臺和全球貿易交易管理協同運營平臺兩大核心平臺。實施平臺基於互聯網模式,通過對國際貿易全流程的分析,為外向型企業提供標準化的國際貿易操作流程,實現詢價報價、訂單、信用證、質檢、單證、報關、運輸、保險、收匯、核銷、退稅等各個環節的客戶端瀏覽器操作。實現對商品、客戶、國際貿易所必需的基本信息和報關單編碼的管理、查詢和調用;將逐步實現與國內政務平臺、其他業務平臺、政府監管系統、服務企業系統的對接。這將大大簡化我國外貿業務操作流程,提高中外貿易夥伴溝通效率,降低外貿企業運營成本,實現外貿企業內部無紙化操作和對外電子數據高效交換。
3.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網站
自2004年以來,商務部與俄羅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南非、肯尼亞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國家和多邊組織的商務主管部門合作建立了網站。
中外利用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用中外文開設“經貿信息”、“投資促進”、“貿易機會”等欄目,為中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經貿政策法規、貿易投資機會、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兩國企業和產品等商務信息。
據統計,中外合作網站開通以來,共發布中外文商務信息67930條,累計訪問量達3859萬次,日均訪問量1.5萬次。中小型企業占網站訪問者的大多數。
中國發展國際電子商務的策略與措施
(壹)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的總體戰略
國際電子商務總體戰略應從宏觀角度提出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的指導思想、總體規劃和政策取向,並設計實施措施。
1.組織力量研究國家國際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規劃。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戰略應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研究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針對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國際電子商務的戰略目標、戰略指導思想、戰略重點、戰略措施和組織管理體系。
2.確定發展國際電子商務的重點地區、城市和行業。沿海地區(如北京、天津、唐山、山東、江蘇、上海、杭州、廣東等。)、直轄市和部分省會城市,以及容易進行國際電子商務交易的行業(如鋼鐵、石油、化工等。)應該成為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重點。
3 .統籌國際電子商務整體發展相關事宜。國際電子商務示範點的確定要考慮區域分布和行業分布。對於電子商務發展中與* * *的環節,要統籌規劃,統壹標準和步驟,避免各自為政。
4.根據國際電子商務的需求,出臺相關政策,包括稅收政策傾斜、金融支持、對中西部和偏遠地區采取相應的差別政策和鼓勵優惠措施、協調中央與地方、企業與管理部門的關系等。,從而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5.加強不同部門的協調。國際電子商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有很多部門參與。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要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積極解決電子商務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二)國際電子商務發展措施
1.全力推進無紙化貿易,提高國際貿易效率。
(1)以海關無紙化貿易為龍頭,推動無紙化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交易鏈條中的應用。加快發展貿易許可管理、通關、商檢等與無紙化貿易發展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企業供應鏈價值。以“高效率、低成本”為目標,高起點打造現代商貿服務業“單壹窗口服務平臺”。
(2)加快無紙化貿易手段在基礎產業中的應用,提升現代貿易服務業整體水平。例如,國際運輸是壹個相對成熟的行業,無紙化貿易應用較早。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建設以水運、航空為重點的現代物流信息無紙化服務。同時,應重視其他關聯度高的無紙化貿易服務項目,培育發展國際結算和跨國交易,為未來大規模無紙化貿易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促進區域經濟和無紙化貿易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帶大力發展現代貿易服務的過程中,要註重無紙化貿易手段的應用,形成組合服務產品,形成區域經濟與無紙化貿易相互促進的局面。
(4)放松管制以促進競爭。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領域參與現代貿易和服務業發展。在壹些具有自然壟斷屬性的領域,對於可以競爭的服務環節和服務項目(如貿易管理、海關、檢驗、稅務等公共服務的報關服務),應主動取消準入門檻,開放競爭。逐步消除事業單位經營行為和事業行為的混淆。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企事業分開、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分開的原則,在適合產業化經營的領域加快產業化進程。公共服務機構應逐步將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分開,形成現代貿易服務的健康競爭環境。
(5)完善標準法規,改善經營環境。發展無紙化貿易,標準是基礎。盡快建立和形成與國際接軌、符合我國國情、滿足實際建設需要的標準體系。在這個標準體系下,我們應該規劃出我國現代貿易服務建設中所需要的具體標準。同時,應加強對電子提單、結匯憑證、貿易管轄權、服務平臺法律責任等問題的研究。
(6)加強無紙化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開展與亞太經合組織及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和公約的制定,支持和促進現代國際貿易服務的發展,保護我國企業在現代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合法權益。
2.積極推動B2B國際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
目前,全球80%的電子商務交易是通過B2B交易完成的。B2B交易涉及電子商務的關鍵環節。做好B2B電子商務,對電子商務交易體系建設和企業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
(1)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利用自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國際電子商務,以經濟手段(如稅收、貸款等)擴大對外電子商務交易;鼓勵中小企業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開展國際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