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藝名是什麽

藝名是什麽

藝名壹般是指演藝界的人由於某種原因而取的專門名字用來表達自己的意向、專長、師承或紀念某件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事情。如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萊,父親章宗義6歲登臺演戲,人稱“六齡童”;章金萊師承於父親,被稱為 “六小齡童”。又如豫劇界後起之秀陳伯玲,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孫女,為了感謝祖母的栽培之恩,另取了壹個“小香玉”的名字。上述“六齡童”、“六小齡童”、“小香玉”,都是藝名。

藝名起源很早,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據研究,早在漢代時,有壹位姓趙的女子,擅長舞蹈,身輕如燕,人送藝名“趙飛燕”。由於她這壹藝名影響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無人知曉了。另據顧炎武《日知錄》記載,古代有“黃幡綽”、“雲朝霞”、“鏡新磨”、“羅衣輕”等人,也都是以藝名傳世的。最為大家熟知的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貼身丫環襲人的丈夫蔣玉菡,原來是唱戲出身,藝名是“琪官”。另外該書還有幾位唱戲的女孩子,字分別是齡官、文官、寶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艾官、茄官、藥官,其實這些也都不是她們的原名,而是藝名。

演藝界的人最喜歡起藝名,這種名字,性質與前述諢號壹樣,都是我國人名的壹部分。各種藝名的來歷不同,每個藝名幾乎都包含著壹則生動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國時,後唐莊宗李存員不僅喜歡演戲,還為自己取了個“李天下”的藝名。據說有次他與位藝名叫鏡新磨的人同臺演出,在戲臺上也忘不了自呼兩聲 “李天下”的藝名。到了近現代,壹位擅演武松戲的京劇演員張英傑,初從藝時仰慕京劇大師譚鑫培父子,模仿他們的藝名“譚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後因遭人譏笑,索性改名“蓋叫天”,以示要超過譚家父子。又經過多年的苦練和探索,終於事業有成,成為譽滿天下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人稱“江

南活武松” (他常在長江以南的京劇舞臺演戲)。可見,壹個藝名,還是壹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動力。

近現代人的藝名有些是自取的,有些是請人取的,有些是因師承排行而來的,有些則是觀眾送的,情況不同,人各有別。清末壹位知縣叫德克金,平時不拘形跡,被壹位姓汪的人譏笑,說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配演戲。後來他果然丟了官,改行學戲。為了不忘當年姓汪的人的譏笑,激勵自己,他便取了個“汪笑依”的藝名,並用這壹藝名編戲演戲,終於自成壹派,譽滿上海壹帶。豫劇演員牛得草,原名牛俊國,當初在河南省城開封演戲,專攻醜角,因名字與所從事的行當極不協調,便有人建議他說: “妳姓牛,與侯(猴)、於(魚)、朱(豬)壹樣都是動物的諧音。姓侯的有人叫侯得山,姓於的有人叫於得水,姓朱的有人叫朱得康,這些都是好名字:猴得山可攀,魚得水可活,豬得糠(康)可肥。妳姓牛,與牛壹樣,有了草就能發揮所長,不如就叫‘牛得草’吧?”他壹聽有理,從此就用了“牛得草”這壹藝名。

解放前的北京城有壹個“富連成”科班,專門培養京劇演員。從這壹科班出來的人,都使用按字輩排列的藝名。這些字輩是喜、富、連、盛、世、元、韻,每批學員按次序使用其中壹字。使用這些字輩的人,如富字輩的有馬富祿、譚富英等,連字輩的有馬連良、劉連榮等,盛字輩的有葉盛蘭、高盛麟等。上述這些名字都不是他們原來的真實姓名,而是人科班以後所得的藝名。

藝人是觀眾眼中的明星,觀眾根據藝人的風格送給他們壹個恰如其分的藝名也時有所見。如山西梆子演員祁彩芬藝名“水上飄”,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藝名“鮮櫻桃”,廣東粵劇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湖北漢劇演員陳伯華藝名“小牡丹花”,河南越劇演員申風梅藝名“活諸葛”,豫劇演員馬金鳳藝名“洛陽牡丹”。北京京劇演員葉盛蘭藝名“活周瑜”,陜西秦腔演員王秉中藝名“活趙雲”,等等,這些藝名都是觀眾送的。此外,如旅日影視歌星翁倩玉的藝名“才女茉莉翁”,則是熱心的日本觀眾給取的。

當代人取藝名的現象不僅在戲曲界有,在電影、電視、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界也有所見。如書畫家李英藝名“李苦禪”,話劇演員楊淑貞藝名“楊枝露”,相聲演員常寶壟藝名“/j、蘑菇”,雜技演員趙風歧藝名“麻子紅”,電影演員楊瀠藝名“夏夢”,電視節目主持人黃益騰藝名“阿原”。至於這些藝名已經有筆名或化名的性質,則應另當別論了。

來源/qimi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424

身份證上的名字都是本名,也就登記的名字,不過其也可以改登記為藝名。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是人擁有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名字擁有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壹個擁有了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即使他改名阿貓阿狗,也無所謂,因為享有法律上權利義務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名字。

至於簽名時哪個名字會承擔法律後果,其實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講,只要是這個人簽的名,無論其簽藝名,還是簽本名或者化名,只要簽名的內容是他自己真實意思的表達,這個人都要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而不論簽的什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