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律,越自由
盧梭首經說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適應社會的規則才得以生存。在這個時代中行動自由與意誌自由具有本質上的區別,有時候陷在過緊的夾克裏動彈不得的並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意誌。
怎麽樣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不是對外界的要求,而是對自己的要求。
美團的王興曾經說過:“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要是人們缺少思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麽,往往會容易陷入誤區。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大都是好逸惡勞,是認知的吝嗇鬼。
自由,是不受情緒的控制。
當我們想要理性思考時,好逸惡勞的大腦就會產生不想動的情緒,我們只有不受情緒的影響,堅持理性的思考下去,才能達到真正自由的境界。
當我們想下樓鍛煉身體的時候,大腦會產生放棄的消極信號,只有自身不受大腦的影響,依舊堅持鍛煉,這才是動用理性,做出自由的選擇。
躺平,是壹種緊抓“自由”的思維方式。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平等與否的話題總是在各種場合中縈繞。我們總是在追求各種“平等”的機會,但在追逐的路途中,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最終陷入“平等”的怪圈當中。
當代的自由人,通過“躺平”,來緊抓“自由”,通過“自由”,來對抗社會當中販賣的“平等”自由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他們並不在乎富人的富裕,反而更在乎“富人”的標簽會對“自由”產生怎麽樣的控制。
如何實現身心的自由?
清醒的認知
在面臨人生中重要的選擇之前,我們都要先考慮清楚這個選擇的前因後果,並且想清楚這個結果自身是否願意承擔。向自身詢問三個問題:“想要什麽”,“要付出什麽”,“是否願意付出”。
坦蕩的擔當
在想清楚之後,做出勇敢的選擇,並且能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種因得果,自食其果,真正自由的人,面臨自身的選擇,即使最終不盡人意,也能坦然的接受。
伊曼努爾·康德曾經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的主宰。”只有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選擇,並勇敢的做出選擇,最終對結果坦蕩的承擔,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