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吳信泉所說,美國人不是三頭六臂。反而因為前期判斷失誤,低估了誌願者的能力,措手不及。他們已經推進到鴨綠江邊,很快就被擊退了。美國軍方為其在這裏的傲慢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相信邪惡,敢於戰鬥的吳信泉率領軍隊,充當先鋒。每次和美軍精銳部隊作戰,在前期,美軍的將軍們還是很自負的,帶著輕蔑的表情看著誌願軍。然而,吳信泉很快就讓他們為自己的幼稚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總是在前線的吳信泉領導了第39軍,打了許多勝仗。但是39軍取得了四個第壹,完全是壹場硬仗。這是絕對的榮譽。
這四個第壹就是從第壹次競選到第四次競選,每次競選都能拿第壹,發揮誌願軍的威信。
第壹支擊敗美國騎兵第壹師的部隊
美軍決定離開韓國後,以不輸的態度派出了大批精銳部隊,其中就包括有開國元勛稱號的第壹騎兵師。這支在獨立戰爭時期建立的軍隊也被派往朝鮮。
到了朝鮮後,他勢如破竹,壹路充當先鋒,攻城掠地,漂亮的戰績壹個接壹個。麥克阿瑟也是靠著這樣的記錄相信自己可以回家過節,但是勇者勝遇到狹路相逢。吳信泉率領的第39軍曾經是先鋒,這次他滿懷希望進入朝鮮。
入韓後的第壹次遭遇戰是在雲山郡首府雲山,這裏原本是南朝鮮第壹師,但麥克阿瑟意識到雲山的戰略地位不能丟,而且由於其戰略地位,誌願軍必須拿下它,雙方不可避免地在這裏相遇。
有意思的是,雙方都不認識。美軍以為是朝鮮軍隊,誌願軍以為是韓國軍隊。直到戰役結束,對方是誌願軍,誌願軍才發現對方是美軍。然而,大事件結束了。
經過與美軍兩天兩夜的激戰,美軍全軍覆沒,傷亡1800余人,所謂騎兵第壹師不敗的神話破滅。這場戰役被稱為雲山之戰。後來,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也將雲山之戰列為模範戰例,收入《作戰理論概論》壹書。
反攻平壤的第壹支軍隊
首戰告捷後,誌願軍乘勝追擊,向南推進。吳信泉指揮部隊壹路順利推進到平壤城下。面對重大挫折,尚未做出反應的美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於是,吳信泉抓住戰機,裝腔作勢,指揮116師進攻平壤,美軍不得不再次撤退。誌願軍成功收復平壤,再也沒有失守。
第壹軍反攻首爾,占領總統府。
隨著第壹次和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誌願軍士氣高漲,本著速戰速決的目標,想把美軍驅逐出境,於是趁機發動第三次戰役,目標是攻占首爾,吳信泉和他的部隊再次成為主角。
壹路向前,風順利推進到首爾,完全潰散的美軍依然沒有反應。在誌願軍的猛攻下,首爾被成功攻克,吳信泉領兵占領總統府。這和第壹次偉大的勝利壹樣鼓舞著誌願者,因為勝利在望。
活捉了最多的美軍。
經歷了壹系列失敗,美軍已經冷靜下來,不驕不躁。為了扭轉敗局,再次增兵,補充裝備,增加補給,伺機反攻。相反,誌願者除了士氣高昂之外,其他都不怎麽樣。
補給線太長,武器裝備短板越來越明顯,犯了輕敵的錯誤,最後陷入壹場對抗。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美軍,吳信泉領導的軍隊仍然取得了許多勝利。他指揮117師壹次性殲滅2500余人,俘虜美軍800余人,創下了壹次戰鬥中誌願軍活捉美軍人數最多的紀錄。
朝鮮戰爭後,吳信泉被授予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