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行 ,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是不少人的夢想。世界那麽大,大家都渴望能走出去大開眼界。但環球旅行,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不過,就是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早在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就被壹個中國人實現了!他就是 人類 歷史 上徒步環球地球的第壹人 —— 潘德明 !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個中國人為了幫助國人擺脫 “東亞病夫” 恥辱稱號,憑著滿腔的愛國熱忱,他堅持用雙腳丈量世界, 歷時7年的時間 , 周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期間受到過 20多個國家元首 的接見, 美國總統羅斯福、印度民族領雄甘地、著名詩人泰戈爾、愛國將領張學良以及民國第壹外交官顧維鈞等等 ,這些只能在書上見到的世界名人,都曾與他會面,並予以高度評價。
他的偉大事跡,壹直到1979年,才被壹位編輯從壹堆即將銷毀的廢紙堆中發現,也由此解開了潘德明的傳奇故事……
01 少年滿懷愛國豪情 加入徒步環球步行團
1908年,在浙江湖州,壹個叫潘德明的男嬰出生了。在那個朝不保夕的年代,潘德明的父親憑著精湛的裁縫手藝,專門給外國人定做服裝,養活著壹家老小。
因為小時候店裏經常有外國客人,小潘德明跟著父親壹起也接觸了不少外國人,看到了很多西方的書籍,他的思想逐漸變得新潮大膽。
再加上小潘德明 很愛運動 ,七八歲的時候就圍著湖洲城跑步, 身體素質也比壹般人強 。這些外在因素,都為長大後的潘德明決定徒步環遊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0年,潘德明從上海南洋高級商業學校畢業,在那個年代,西餐成為上流人士的飲食場所,極具商業頭腦的他看中了西餐廳這壹塊的發展,自主創業,在南京城開了壹家西餐廳,餐廳的生意很不錯, 潘德明成了壹個小有名氣的餐廳老板 。
不過,就在不久後,潘德明無意當中看到了壹篇報道,上面說有幾個年輕人組織了壹個叫做 “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 的隊伍。
他們計劃從上海出發, 立誌要徒步走向亞洲 ,向世人展示中國人並不是“東亞病夫”,他們要走出去看世界之榮光,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這篇報道壹經發布,在上海轟動壹時,作為滿腔愛國熱忱的潘德明也被深深感染,內心沈寂許久的心開始躁動起來。
此時,對於潘德明來說,有兩條路擺在面前,第壹條是繼續經營他的西餐廳,以當時西餐廳的生意趨勢來看,不出幾年,必定能大有所獲;第二條路,就是放棄現在所擁有的壹切,離開安逸的舒適圈,跟隨步行團的有誌之士徒步旅行。
身邊的朋友都勸說潘德明還是老實在家好好經營餐廳,不要瞎折騰。但潘德明內心的滿腔愛國熱忱已被點燃,斟酌再三, 他還是決定放下壹切,只身前往上海尋找步行團,準備跟隨他們的腳步。
02 步行團支離破碎 潘德明獨自肩負環球重任
然而,等他到上海以後,被告知步行團已經出發好幾天了,為了追上他們,潘德明坐火車到了杭州,終於在西湖邊與步行團的其他成員見面。
步行團的徒步路徑計劃經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出國境到達越南。然後從海陽、河內南下,到達清化。
與潘德明想象中的不太壹樣,在接下來的徒步旅行中,隊伍中陸陸續續有人選擇退出,有的人因為熬不過路途的艱辛而選擇退出,有的人則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導致生病而半途而廢……
還有人因為濫用捐贈款,自愧不能繼續呆在隊伍裏面,就選擇了離開。原來,在旅行的途中, 社會 上有很多慷慨人士敬佩這些年輕人的勇氣和決心,對他們進行捐贈。
從杭州到廈門, 步行團***接受了900元的旅費捐助 ,但對這筆捐贈款,部分隊員卻用這筆錢大吃大喝,最終羞愧退出。
對此,潘德明心痛不已,他還寫信向家人傾訴: 我們壹***收到的捐助旅費有900多元,但用去的已有800多元,其中有130多元是可以不必用的,他們自己覺得無法立足於團體了。
由於各種原因,到了廈門的時候,步行團僅剩團長、潘德明和另外壹位團員,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步行團路程愈行愈遠,所到之處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每到壹處當地人都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並鼓勵他們繼續前行。
然而,處久必生嫌隙,在不停地爭論和行程分歧爭議中,剩下三人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在越南清化,其他兩人宣布退出,最初八人的步行團,到如今只剩下 潘德明壹人獨自擔負起步行團環遊全球的重任 。
此時,潘德明又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要麽自己壹個人走下去 ,帶著所有人的希望走向亞洲,雪恥東亞病夫的稱號,弘揚中華文化; 要麽就打道回府 ,從此專心做生意。
想到曾經經歷的種種艱辛,才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擁有冒險精神的潘德明決定不回去,繼續往前走,而且 不僅要走向亞洲,還要走向全球,走向世界!
於是,潘德明邁著堅定的步伐繼續往前走。
03 環球之旅困難重重 潘德明獲各國名人接見
壹個人的旅行總是孤單和艱險的。壹路走來,潘德明經歷了太多太多驚險和磨難。
他越過高山,淌過溪流,走過低谷,踏過草地,也穿過原始森林。他走過很多冤枉路,曾在路上遭遇過劫匪,也曾在陌生的部落經過,險被長矛刺穿胸膛,再到成為各國名人的座上賓,被當成尊貴的客人招待……
在到達越南西貢時,在海外華僑的資助下, 他買了壹輛自行車,邊走邊騎行 。
為了記錄下旅行中的重要事件,他還 自制了壹本重達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 ,用來記錄沿途中遇到的各國各界名人、團體的題詞,作為這次徒步環球之旅的紀念。
而這本 《名人留墨集》 在日後也成為潘德明全球徒步旅行的珍貴記憶。
七年的陌生旅途,其間的艱險可想而知。潘德明在途中遇到的種種險境,令人難以想象。
又或者在印度的小村落,他曾遇到過壹群大象,如果被象群踐踏,後果不堪設想,還好附近有個山洞,讓他有了藏身之地。據說是因為當地村落捕殺了壹只小象,象群是來報復的,正好被他趕上了。
在澳大利亞時,潘德明還 被土著人當成俘虜 ,幸好他懂壹些毛利語,才化解了這場矛盾,他還被邀請參加部落的宴會,嘗到了烤蜥蜴,用蜂蜜釀成的美酒,最後被部落首領安排的戰士安全送出了原始森林。
在旅途中,他還 時常會遇到猛虎 ,被當地的老人建議隨身攜帶壹面鑼, 用鑼聲嚇跑老虎 ……
在重重險境中,潘德明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對他來說,雖然環球之行異常艱險,但獲益匪淺。
1931年3月13日,他乘船渡過柔佛海峽,抵達新加坡。在這裏,他得到了當地華僑的資助,還被當地媒體稱之為 "為國環球旅行的人", 這壹殊榮更加堅定了潘德明繼續往前走的決心。
在1933年,潘德明來到法國,受到法國總統和皇室的接見。當時 法國總統勒布倫 聽聞潘德明的事跡後,十分感嘆,在潘德明的本子上寫了拿破侖對中國說的壹句名言: 中國是壹個多病的、沈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之時,全世界都會震動。
從新加坡離開後,1934年,他來到了印度。在這裏,他遇到了 著名詩人泰戈爾 ,聽聞潘德明的事跡後泰戈爾與這位年輕人促膝長談,離別之際,泰戈爾還親手畫了壹幅畫送給潘德明。
還在《名人留墨錄》上為潘德明題寫了壹句話," 我相信,妳們有壹個偉大的將來。 "這無疑是對這位勇敢的年輕人的高度贊許。
告別泰戈爾以後,潘德明還得到了 印度“聖英”甘地 的接見。面對這位有著精神追求的青年,甘地非常賞識潘德明的勇氣,並鼓勵他繼續前行,離別之際更是送上自己的簽名照和親手編織的國旗。
百感交集的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 國人期望之殷,德明自當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恥。 ”
此後,潘德明壹往無前,非洲大陸,歐洲各國都遍布他的足跡。
在法國,他見到 駐法大使顧維鈞 。顧維鈞在當時是 民國第壹外交官 ,他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的愛國行為,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也成為當時進步青年心中的“偶像”,得到顧維鈞的接見,讓潘德明驚喜萬分。
然而,驚喜還在後面,顧維鈞還引薦他面見了當時在法國巴黎旅居的 張學良 ,見到張學良以後,潘德明激動不已,二人暢談許久,張學良還在《名人留墨集》上寫下了 “壯遊” 二字,表示對潘德明的肯定和鼓勵。
1934年1月4日,潘德明抵達美國華盛頓。當時的 美國總統羅斯福 ,早已聽聞潘德明的事跡,於是親自接見他,聽他講述旅程中的奇聞異事,離別之際,這位美國總統 親手送了壹枚金牌 給潘德明,還提出了想要潘德明留下來的想法。
對此,潘德明婉拒了總統的好意,繼續前往芝加哥。
04 世博會大開眼界 潘德明決心 探索 青藏高原
此時,潘德明還不知道,這裏正在舉辦世博會,機緣巧合下,他成為 第壹個以個人身份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在世博會上,潘德明目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興 科技 ,其中還收到了 福特 汽車 廠 贈送的壹份珍貴禮物,那是壹個裝滿 汽車 原料的小鐵盒,裏面包括 鐵礦石、石英石 等十二種工業用材料,這些石材都是用來制作 汽車 的原材料。
潘德明大為震撼,這些礦產資源在 中國青藏高原 儲備量非常豐富,既然外國人能用這些礦石造 汽車 ,造飛機,中國人也壹定造得出來。
也就是這個時候,他下定決心,回國後就 前往青藏高原 探索 ,為祖國發掘礦產資源。
他的這壹想法被世界各地的華僑知道後,立馬引起軒然大波,要知道當時的青藏高原還屬於 “空白地” ,從來沒人到這裏勘測過。
於是,為了支持潘德明的偉大壯舉,大家紛紛開始捐款,據統計,潘德明壹***收到 10萬元旅費 ,支持他考察青藏高原。
那個年代的1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萬元,這對當時的潘德明來說,簡直就是壹筆天價巨款。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遊歷完五大洲,準備返回上海。
那個時候,正值日本侵華,擁有壹顆愛國之心的潘德明,專門改變行程,繞開日本返程。
回國後,他就準備著手前往青藏高原進行考察,但此時 盧溝橋戰爭打響,七七事變突然爆發。
國難當頭 ,作為愛國誌士的潘德明,經過反復地思考斟酌,最終決定 將華僑友人捐贈的10萬元考察金全部捐給國家,用來支持抗戰事業 。
原本這筆巨款足以讓潘德明和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全部捐出,這種難能可貴的大無私精神,實屬難得!
05 潘德明環球旅行事跡壹度被塵封
結束了旅程以後, 潘德明 改名為 潘子明 ,結婚生子,重新回到了平常人的普通生活。1941年,他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短暫就職過壹段時間,後來失業了。
新中國成立後,潘德明繼承了父親的衣缽,靠幫助他人熨燙制衣維持生計,加上他又有繪畫技能,業余時間還會替人畫宮燈,補貼家用。
即便日子過得清貧, 潘德明也從未想過借他那些傳奇的 旅遊 經歷博眼球,賺錢 。
1960年代時,曾經有壹位泰國華僑尋訪潘德明,希望收集壹些潘德明遊歷全球的故事。但此時的潘德明並不想過多地提及當年的那些傳奇故事,只是托家人告訴這位尋訪人,謊稱潘德明已離世。
為此,這位華僑還專門為潘德明舉辦了隆重的悼念儀式,由此可見,潘德明在這些愛國華僑的心中意義非凡。
1976年10月18日,在上海的 潘德明突發心肌梗塞 ,經搶救無效去世,時年68歲。這位旅行家傳奇的壹生,就此戛然而止。
大概上天也不想將這位偉大旅行家的傳奇經歷從此塵封。1979年,壹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上海壹家出版社的編輯季壹德得知了潘德明的事跡。
在多方調查下,終於在 上海永嘉路派出所 的壹批即將銷毀的廢棄資料裏面找到了潘德明的個人物品,裏面有他的護照、票據、書信,還有那本重達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
至此,被時代封存的潘德明,還有他那值得稱頌的英雄事跡,終於得以重見天日,也逐漸被世人所知曉。
世界雖美,但危險也無時不在。 歷經7個春夏秋冬,徒步遊走4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程數萬裏 ,潘德明基本實現了環球徒步旅行。
在長達7年的全球徒步旅行中,潘德明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沿途各國的奇情勝景,不同民族異彩紛呈的 歷史 文化,各國人民和海外華僑的禮遇,對他來說都是壹生中難得的寶貴財富。
結 語
自古以來,中國人遠航的故事從未間斷過,古有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今有潘德明徒步環遊全球,這是 人類 歷史 上第壹次有人徒步環遊地球 ,讓中國人在 探索 世界的 歷史 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潘德明,雖然只是壹名普通的中國人,但這個普通的中國人,又顯得如此非凡,作為 第壹個真正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巨人 ,他用堅定的腳步證明了,中國人從來都不是東亞病夫。
上世紀30年代,潘德明就是中國的名片 , 他不該被 歷史 遺忘 !
參考文獻:
[1]紀錄片:《尋找潘德明》
[2]新浪新聞中心:潘德明與張學良的壹段緣(圖)
[3]網易:潘德明:史上徒步環球旅行第壹人,會見多國元首,名人贈言竟實現